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交网络下的人际关系分析

社交网络下的人际关系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社交网络下的人际关系分析 薛花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一变化与网络刚出现时大不相同,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交往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它给我们提供了一 种全新的人人对话方式。尤其在现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结识新友,联络旧友。网络人际交往充分发挥着它作为新生力量的作用,以其独 特而崭新的社交方式感染着我们,不过质疑网络人际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也越来越多。本文旨在针对这个问题,对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影 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社交网络人际关系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C9l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l009.4067(2014)10—121—02 一、引言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 我们就有交流的需要。我们需要和他人交换意见和想法,和与我们志同 道合的人成为朋友,也和那些与我们“争锋相对”的人成为诤友。人际 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无需像从前那样只为了处在异地的对方因为 一件事而需等上好则几天多则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陈志霞(2000)曾在研究报告中写到网络人际交往作为互联网中一 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既保留了传统人际交往形式的某些特点,更具 有其独特的内质——便利性、时效性、经济性、保密性、虚幻性、新异 性乃至审美性等等。我们对网络身怀感激,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使得我们 可以在短短几秒之内和远隔重洋的对方说话,视频。这种感觉是那样的 亲切和真实,因为我能看见对方的脸,听见对方的声音,而不再是曾经 只面对着一封信,一个话筒而猜测对方的情况。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人 与人之间的交流13益轻松快捷,我们可以更多地在网络上认识新的朋友, 我们可以一诉衷肠。对亲人朋友难以说出口的事情,想表达的歉意,内 心的忏悔,在网络上都会得到包容和谅解。 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杰出成果,具有开放、平等、自由、交互、 即时、匿名、虚拟性等特点,并集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情感交流、休闲 娱乐等功能于一身,对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都产生前所 未有的震撼和冲击(褚政,赵元立,2012)。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 人选择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表露心声。尤其在当今,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 会利用这一方式作为他们的主流交际方式,又或许正因如此,似乎他们 的人际交往方式越来越窄_r,很多人质疑他们是否真的利用网络扩大r 人际关系网络。 二、观点 网络下的人际交往变革毋庸置疑,这种变革让许多年轻人的情感冷 漠,不再愿意与家人交流而是更喜欢打开电脑面对陌生人的问候。但是 我认为社交网络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仍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当今很多人 在猛烈批判网络给人际关系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完全忘却了它给你带来的 正面作用。在贾淑芳(2009)的文章中就有过这样一段话:从国内外学 者们对网络交往的研究结论来看,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没有质的 差异,且大多数学者持折中态度,认为网络交往一方面可以拓宽大学生 的知识视野和交往空间,增强自主和平等意识,张扬个性。另一方面由 于大学生道德约束力不强,自我意识不够成熟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自我迷 失、各种网络心理障碍、价值观扭曲、现实交往能力弱化等问题。我们 必须认识到网络带给我们的双面意义,不仅如此,我还更加倾向于社交 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正面意义,也就是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人际关系变 化时亲密感大于疏离感。 三、论据 3.1消极影响 网络沟通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人们质疑 声中最大的一点就是网络交往中的虚拟性,正是由于人们利用了这种神 秘感和隐秘性,各种人都可以借助虚拟身份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完美无缺 的形象,而在网络另一端的对方在无意识中不断夸大了此人的正面形象。 在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中我们不能体会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在现实中的 我们没有得到这种关爱,我们才会想到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弥补自己的 情感缺失。正如褚政在文章中提到的那样,虚拟的人际交往,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解脱现实的烦恼,找到情感寄托,但毕竟人们现实的 生活空间不能完全被网络的虚拟空间所替代。目前,现实社会人际交往 仍然作为人类交往的主要形式,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虚拟的网络人际关 系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带给人的真正情感满足,也不能根本 解脱现实社会人们心灵的孤独。 其次,沉迷于网络交际的人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对于网络 产生依赖的人,贾淑芳还写到人际困扰严重;人际困扰越严重的人对网 络的依赖行为越严重。中国互联息中心也曾有过报道,调查中显示 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而在郭文斌(2006)的 调查研究中显示大学生上网第一需要为娱乐或放松(86.7%)基本一致。当 代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具有很大随意性、自由性和矛盾性。在一定程度 上因为,大学生现实校园生活相对网络而言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带 给他们的心理愉悦还远不足以达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现实生活的 枯燥、苍白,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压力大、空虚无聊、迷茫无措时, 便转向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的网络交往,试图通过网络交往来充实自 己的内心世界。由于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没有能够找到适合他们宣泄的场 所,而人是必须要找到发泄的地方的。所以,那些消息传播迅速的网络 工具便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3.2积极影响 在丰十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去质疑和指责虚拟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弊 端,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网络 能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如果我们偏激的认为网络人际交往百害而无一 利,那么为何现在网络人际交往盛行在每一个群体之中呢?Roger R Hock (2004)就曾指 了网络人际关系形成中的4个独特之处,而这些茶原 则改变了我们熟知的印象形成的规则:人们在彼此认识之后仍能保持较 长时间的匿名状态;外表对亲密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大大减少;在人 际关系形成中身体距离的作用显著降低;个人对新人际关系的发展速度 的控制力远远高于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条件下的控制力。从中我们可以 发现,在我们指出因特网为人们带来的抑郁、寂寞和孤独之前,我们必 2014・10 中国电子商务.一121 须对这种前景广阔的信息人际交往途径进行更加广泛的研究,以增进我 们对它的了解。 最直接的方面来看,人际交往的方式通过网络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 拓展。仅仅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网络相较其他的交流方式是最便宜 的。再加上人际交流的便捷性,人们会充分利用网络交流这一特性进行 广泛交友。传统的交友方式把我们束缚在了一个相对狭小而难以扩展的 圈子内,在这个“村落”内人们相互间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 了原有的新鲜感,对一个人的认识慢慢的加深也就慢慢的减弱了兴趣,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际间的逐渐疏远。但是社交网络则不一样,它可以是 各色人群都聚集在一起,结交方式多种多样,而且作为主体的我们可以 自行选择,不喜欢的朋友可以不再交流,而且没有任何的负担。在这种 环境下认识朋友会使自己感觉到更愉悦,进而会增加与对方的亲密度。 网络的最大特性——虚拟性在增加人际亲密度的方面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它给我们带来了神秘感。社交网络中思想不停碰撞,创造m 了许多想法。人际交往间的神秘感使我们抹去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尴尬 和困难,增添了自由与本真。因为这种神秘感,我会和陌生人说m真实 想法,如果他和我的想法不一致,那我只需要不再和他交流;如果他完 全赞成我的想法并且能够给我以很多启迪,那么我会进一步的和他交换 双方的感受,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并且受到了 鼓舞,自然而然的我会觉得对方是一个非常志同道合的人。这种对话的 内容会涉及到各个方面,亲密度必然增加。有人曾经将网络比作是教堂, 教堂是计我们赎罪的地方,卜帝会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的过错,只要我们 能认识到我们的错误就有被原谅的机会,而网络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更 是能为我们提供无限的“忏悔”空间。网络还能给予我们安全感,这可 能与消极影响中网络的不安全产生矛盾,但是安全感的确是存在的,这 种安伞感表现在身体和心理不会受到伤害。已有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化 名互动是吸引人们参与网络交往的最l重要的特征。网络人际交往的化名 互动与网络的隔离功能是直接相关的,正是由于这种隔离,人们才具有 了部分或全部隐匿自己真实的社会特征的可能(屈勇,2008)。这种安全 感让我们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而不必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和约束。 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人际冲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避免,而在网络中, 你可以避免冲突,还能释放不满。而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有可能 遭到对方以及周遭人的敌意,在网络中获得的人际亲密感在现实生活中 是很难获得的。 此外有很多人指责丰十交网络中的人际关系淡漠,当今社会中越来越 多的人出现了情感冷漠的心理问题,他们孤僻不愿与人相处。但是陈志 霞认为网络正好满足了现代人的交际需求,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在数秒 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 情感道义责任。钢筋水泥的坚固屏障在一线之间被轻而易举地打开,很 多相隔千里的陌生人通过互连网成为朋友。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人际关 系的淡漠多是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而亲密度的增加却是在不熟悉的人 之间。我们不能说因为与熟悉的人关系表现出疏离就否认了在更大范围 内,甚至是个人更喜欢的范嗣内人际关系的亲密度的增加。这是两个问 题,是小可以混为一谈的。 最后,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在现实生 活中,人际信任的形成一般依赖于以社会系统为中介的制度信任和以熟 122 中国电子商务●2014・10 悉和情感关系为基础的个人信任。在网络空间中,南于尚未发展出完整 而严密的制度来确保网络秩序,制度信任在网络人际信任中很难发挥应 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境下,互动双方只能主要通过相互交流,体验被对 方支持、尊重和理解,并借助这种相互的社会支持来建立熟悉和亲密的 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增加人际信任。有趣的是,网络人际信任的这一 特点与中国人的人际信任方式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杨中芳(1999) 认为,中国人的信任主要是人际关系导向的,从人际关系中取得对他人 的信任是中国文化历史的延伸。有研究(1999)也指 ,中国人的人际 信任是一种针对与特定个人的亲近、熟悉程度所衍生出来的信任。这种 信任主要是建立在“人.睛”基础上的(丁道群,沈模卫,2005)。 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的亲密感的增加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明确的 一点是互联网对我们而言是既联系而又隔绝的,联系就在于我们与更多 人在匿名的状态下交流思想,既有安全感又能宣泄压力和不满,隔绝的 是我们的身份,这就是我们不用在意自己在现实中的一切,能抛开外在, 用真我去表达自我。 四、讨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知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际 关系的亲密度是增加的,而且人际交往的范围也相应的扩大了。和过去 的单纯的人际交往方式相比,社交网络下的我们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 题,我们需要的是客观、沉着、冷静的分析而非盲目、偏激的坚持着一 个固有的观点。在本文中将网络人际关系的利弊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人 际淡漠与人际亲密度的增加是并存的,但是本文认为其积极方面的影响 是更为深远而巨大的。社交网络下的我们并没有像很多人恐慌的那样成 为“宅一族”,疏离感更多体现在共处在一个活动网内的人上,而不是所 有群体。它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你会带着一颗批评的心去面 对它。通过研究和探讨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待这一问题,将问题 的重点转移到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上,而非处在相互的争端中。 参考文献 [1】陈志霞.(2000).网络人际交往探析.自然辩证法研 究,16(11),69—72. [2]陈介玄,高承恕.(1999).企业运作的社会秩序:人情关系与 法律.东海学报,32,219-2 32. [3】褚政,赵元立.(2012).网络时代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 观.江苏社会科学,s1,67—69. [4】丁道群,沈模卫.(2005).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 任的关系.心理科学,28(2),300—303. 【5]郭文斌.(2006).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14(4),38 5—387. [6]贾淑芳.(2009).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人 际信任、人格的影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54(2),69—74. [7]屈勇.(2008).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社会 心理学,2 3(5),462—465. 【8】杨中芳,彭泗清.(1999)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 系的观点.社会学研究,2,卜21. [9】Roger R Hock.(2004).改变心理学的4O项研究.北京:人民邮 电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