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桥上书屋建筑设计构思初探

桥上书屋建筑设计构思初探

来源:华佗小知识
桥上书屋建筑设计构思初探

本文就以此来解析《福建下石村桥上书屋》,并谈一下自己的相关思考。 一、关于福建下石村的桥上书屋解析 (一)福建下石村的桥上书屋概况

作品中的“桥上书屋”建于福建省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的中心位置,因为整个建筑是架在溪水上面,并且设计了一座折线形的小桥,所以得名“桥上书屋”。

下石村的中心是两座圆形土楼,中间是一条溪水。土楼格局太过内向性,在其影响下村落形成了每户封闭的格局。下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户与户之间的道路都是泥泞小路,下雨天甚至难以落脚。整个乡村社区的人们缺乏公共交流空间和精神凝聚力的场所。于是形成了李晓东最初的灵感: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希望小学。

下石村的希望小学只有两个班,因此桥上书屋的功能很简单:两个阶梯教室和一个图书室。建筑师将这三个功能全部安置在桥上。从平面上可以看出,阶梯教室放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图书室在中间,两个教室的单侧设置了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其实这样图书室可能容易受到干扰,但因为班级实在太少,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阶梯教室内发生,图书室也有别于城市中的图书馆,个人认为这样的空间大概更倾向于小学生的室内活动。

教室的端头分别设计为推拉门和转门,这样设计的开启方式使得教室的端头在上课时用作黑板和讲台,放学后可以做为村民的舞台。教室外的空地用鹅卵石的硬质铺装进行了整合,明显划分出了类似广场的室外空间,因而为孩子们提供了教室,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同时也为整个村子带来了交流的中心。

桥上书屋采用的是钢桁架结构,桁架内部的整体空间作为主要的教室,两个教室中间的公共空间,兼做为图书室。书屋下方的Z字形桥梁通过钢丝悬吊在钢桁架上,之所以设计成Z字形是为了刻意避开两个教室的入口,减少桥的出口对教室前广场的影响。整个建筑的外表皮是采用截面为10×15㎜,间距20㎜的木条格栅固定在钢龙骨上,远远看去如同包裹的一层薄纱。这样的构造方式使得教室尽可能不受到旁侧走廊的影响,同时也保证两侧景观视向的通透。整个建

筑单体一共只用到了三种材料,钢(结构)、木材(外表皮和内装修)以及混凝土(基座)。

李晓东的点状介入也称作“针刺疗法”,即通过刺激整个村落空间体系问题的关键点,使系统产生新的活力。这里更多采用的是对比产生的统一,而不是为“统一”而统一。木格栅匀质的土黄色表皮和土楼是融合在一起的,灰黑色的钢也无形中和土楼屋顶的瓦片统一了颜色。近似于三个不规则四边形组合的平面形态和圆形的土楼也形成方与圆的鲜明对比。在桥上书屋得以突显的同时,也让室内外构造和材料上的单纯统一(均使用木材)避免了传统土楼环境中过分炫耀现代构造技术的可能,恰到好处的融合了周围的传统环境。

二、关于桥上书屋的思考

(一)、关于功能原则的重新认识。

不管是在现代建筑史中家喻户晓的沙利文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还是在曾经读到的布鲁诺·赛维的《现代建筑语言》开篇就提到的“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建筑学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功能原则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的普遍原则。功能原则的运用更多的是拿到一个题目就从功能分析开始,慢慢的衍生出平面,再开始思考立面和剖面。现在看起来这种过程未免太过于机械,

桥上书屋的设计过程不是这样的。设计者在这里赋予了同一空间元素多重的功能,挖掘了建筑功能的多重意义。如果只是完全为了满足功能来做桥上书屋,那么最后的成品可能用起来没有问题,但无法体现更大的社会意义。个人认为,功能原则并不代表只满足于功能或者说形式完全交由功能决定,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启发空间形式产生新的功能来使建筑具有更多层次的意义。

(二)、关于设计过程的重新认识。

李晓东认为,“你必须认识到建筑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论证题,起点就是怎么样定义。”选择题的答案是死的,只能思考从选项中选一个,而论证题是活的,起点在于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才是对问题的解答。在桥上书屋设计的过程中,个人认为设计者至少提出了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桥上书屋建起后对于整个村子的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怎样让这种影响最大化。二是选择的材料和构造方法,来使桥上书屋和土楼和谐共处,但两者是否需要雷同。个人觉得以上两个问题都和场地环境分不开,或者说设计者需要对场地有非常深入的观察和体验,而作品中设计者对上面两个问题都做出了恰当的解答。对于设计过

程,我们应该尝试提出关键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设计的重点,因此要进行思维的转变。

(三)、关于“本土化”的思考。

“本土化”是我们现在提的比较多的一个词,因为我国建筑发展的现状现在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受西方的建筑语言和理论影响很深,另一方面需要某种途径来表达我国自身的文化内涵。现在我国对于本土化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寻找过去的内容出发,一种是从现实的问题出发。我们会较多陷入前一种思路,总是试图把过去的经典套用在现在的需求上,陷入对符号或者形式的纠结,而实际上应该试图从现代的问题出发寻找现代的经典。总而言之,研究现实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用时代的眼光,时代的表达方法,基于对本土的尊重以及对本土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用最简单的资源创建出既当代又不脱离传统的作品。

三、结束语

在传统的方法下进行建筑设计,其形式语言往往会陷入两重极端。一种是夸大并沉溺于当代技术的表现,另一种是强调原始,流连在工业化以前的怀旧情绪。在桥上书屋的设计中,李晓东没有完全拘泥于当地的材料,并且试图通过谦逊而现代的技术语言寻求一种介于两种极端方式之间的建筑设计方。

参考文献:

(1) 李烨.优雅的语言,犀利的语义__福建下石村桥上书屋.世界建筑2010(1)

(2) 罗劲,屈湘玲,谭建华.从容做建筑——访著名青年建筑师李晓东.中外建筑.200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