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浅析
摘 要: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是物理学的基石。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需要教师明确要求并掌握一定的方法。 关键词:概念教学;要求;步骤;方法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很多高中学生觉得物理很难,考试时物理拿分很难,不能真正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重要原因之一。学习物理知识,必须掌握物理概念。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它是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灵活运用概念,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目的的关键。 一、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要求 1.通过概念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概念的导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特定的方向或范畴,因此,概念是思维的兴奋剂,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教师必须在教学之前进行认真研究和设计,以最佳方式将概念导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兴趣。
2.精选实验,突出物理概念的本质
物理概念是对大量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抽象思维的产物,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实验是获得直观认识的主要手段,是理性思考、认识物理概念的基础。以高中物理课堂实验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物理现象的特
征,可以恰当地引入物理概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概念是抽象的,而不是实体的,教师不可能把物理概念从教材中生搬硬套地移入学生的头脑之中。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消化、综合等一系列抽象的思维活动。通过学生抽象的思维,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物理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基本形成,教师讲解物理概念时不能在学生尚不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的方法去思考概念和理解概念。 4.结合现实,活化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形成是多次反复思维的过程,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从形成到巩固需要经过应用实践。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是消化和巩固物理概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高中物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编制利用学生所学概念进行解答的习题,帮助学习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概念,以达到真正掌握概念的目的。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步骤 1.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具体事例、演示实验、模型、挂图、多媒体文件等,是感性材料的主要来源,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
础。因此,教师在导入物理概念时要切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使物理概念的引入显得自然、生动和具体。
2.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1)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理解物理概念首先要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同时也要求明确其外延,即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 (2)通过关键字词理解概念
给概念下定义离不开词语,通过关键性的字词来明确概念、理解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有些物理概念的表述比较长,学生在读概念时就有了“这个概念很复杂”的想法,读完后头脑里更是一团麻。其实表述再复杂的概念,本质也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有用信息,即关键字词,就能找到理解这个概念的钥匙。
例如,加速度a的概念,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这就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变化及δv,还有个就是快慢,及时间δt,a=δv/δt这是其定义公式,任何情况一定适用,尤其是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关键词,我们可以加理解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也就是每秒速度都会增加或减少加速度的值,它是一种特性,虽然加速度的单位为m/s2但加速度大小并非由a=δv/δt来决定,对于曲线运动还有a=v2/r=w2r决定加速度的大小是由物体的受力和本身的质量,还有初态决定的。物体的最初运动状态和受力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
至,大小等于a=f■m这是决定式。 3.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物理学习必须灵活应用物理概念、规律。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应用才能检验出我们对物理概念、规律是否真正理解,哪些内容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没有理解。解题是物理概念、规律的一种应用。对基础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深入理解不可能一次实现,它需要一个重复加深认识的进程。碰到新的景象、新的问题、新的领域,我们都须重新认识、领会有关概念、规律的精确含意。只有抓好概念的应用,才可能加深理解,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的问题,使教学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
物理概念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物理概念。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达到扩大知识面,形成健全知识网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建民,周彩莺.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教学引导.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