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伤仲永

伤仲永

来源:华佗小知识


5、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 二、 词类活用

1、父异焉:异: 2、邑人奇之:奇: 3、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4、父利其然也:利: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6、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三、古今异义

可观:古义: 今义: 众人: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1、自: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闻: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 3、然: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 ) 4、于:贤于材人远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五、句子翻译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不能称前时之闻。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题目理解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3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4.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

因为方仲永的“不受之人”和他父亲的“不使学”。 方仲永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利用儿子的聪慧来赚钱,却不让他(方仲永)学习。 因为(方仲永的)父亲的“不使学”和方仲永的“不受之人”。 第一: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方仲永接受后天教育。 第二:方仲永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却不反抗说要学习。 所以,方仲永最后才能消失,泯然众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