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综述

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综述

来源:华佗小知识
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综述

作者:周 兵 杨 勇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6期

摘要:本文从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入手,借助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互联网和金融的关系,包括四个方面:互联网是媒介,金融是本质;互联网是技术,金融是创新;互联网金融是集多种技术运用为一体的全新创新模式以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然后简要说明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并从 P2 P网络贷款平台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以及众筹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最后简要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必将使我国建成更加健康、高效和开放的金融市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2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掀起了一场新的金融,尤其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国内的学者也相继加入到研究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理论的行业中来,从多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起源、概念、本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是在已有的研究理论基础之上,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理论基础、主要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梳理,换一个角度来重新认识互联网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虽然兴起于美国,但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这一说法,它们提的更多的还是E-Trade,即“电子金融”这一概念。主要原因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融资渠道多且利率水平普标较低,小微企业能够轻松的募集到自己需要的资金,资金需求弹性较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金融管制宽松,高科技企业没有必要寻求监管套利。因此,在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仅仅这把这些公司提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视同一般的商业性服务,并采取相对宽松的监管措施。而在我国,最早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的是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先生,并且这一说法得到国内学者以及业界的广泛认可,但在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时,却出现了分歧,至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定义的统一说法。

纵观国内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研究,首先都承认了一个客观事实,即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一定是金融,只不过是金融行业本身借助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但在具体定义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互联网是媒介,金融是本质

谢平[1](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模式截然不同,可以称之为第三种融资模式,即 “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 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吴晓求[2](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融资模式,与传统金融或金融互联网相比,其根本不同在于摆脱了传统的物理空间,并构建了生存空间和完整的金融功能链。田光宁[3](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人类希望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高效的风险管理,实现金融跨时空的资源配置。

2.互联网是技术,金融是创新

张明哲[4](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结合的产物,既是金融创新性活动,又是普惠金融,因此应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赵洪江等[5](2015)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行业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而成为一种成新常态。

3.互联网金融是集多种技术运用为一体的全新创新模式

杨东[6](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泛指各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突破传统金融行业运作机制和形态结构的一种新金融现象。孙国茂[7](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极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降低了道德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激发了普通消费者和网络平台参与金融的积极性,去中介化特征非常明显,提高了交易效率。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并且充分依托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新的交易模式和社交模式,突破传统金融存在的地域和时间,简化了金融交易流程,降低了融资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并且这种模式的创新也将延伸至实体经济,进而带动各个领域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4.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

自从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以来,多数学者在对其概念进行研究时,将目光集中在了探讨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上来。学术界观点认为,要更好的弄清楚什么是“互联网金融”,还必须准确界定“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金融创新,而不在于是谁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它们在管理方式、导向与出发点、客户体验、价格策略、交易金额与频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2)一些观点认为,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金融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客户提供的延伸服务,是金融行业服务的又一次升级,着眼与向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它应包含于互联网金融;(3)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应从是否拥有实体网点为划分标准,其实这种划分方法也是不科学的。例如,由商业银行主导的小区金融模式,尽管它们拥有众多的实体网点,但小区金融却更加接近于互联网金融模式[8]。

二、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理论界对互联网金融理论基础的研究并不多见,这可能跟互联网金融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因为,互联网金融只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而开展的一系列与传统金融有关的活动,本质上来说还是金融。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理论的研究,其实还是归结到了对金融理论的研究,只不过是增加了互联网技术。当然,正是由于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又使得它具备了很多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特征,如交易去 中介化、风险因素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弱化、交易成本降低、支付变革与金融产品货币化等。

乔海曙、吕慧敏[9](2014)从 KMRW 声誉模型、互联网经济学理论、梅特卡夫定律以及长尾理论四个方面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源泉。谢平等[10](2015)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谱系概念,它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前提下,融合了证券、保险、银行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去中介化的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中小企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极大的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在

国民生产总值占有较高比例。但从最近十多年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短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借贷应运而生。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经营模式之一,除此之外,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还有第三方支付模式和众筹模式。

1.P2P网络贷款平台模式

P2P网络借贷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借贷方式,主要是指借贷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无抵押小额贷款模式。这种贷款模式的优点在于很好的解决了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贷款方便、快捷,既为资金供给者提供了畅通渠道,又为资金需求者解决了燃眉之急。当然这种贷款方式不可避免的存在还款和信息泄露的风险。王国梁[11](2013)重点阐述了P2P网络借贷模式的经营风险,并提出了监管路径选择的思路。韩斯玥[12](2014)等认为P2P平台并不能完全取代商业银行,而是在某些领域如小微信贷业务等方面展开一次新的融合与分化过程。冯俊文[13](2014)认为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网络借贷平台的研究在运营机制方面应更进一步关注内部治理问题,而在风险监管方面则应侧重于风险控制、交易安全以及效率等方面的研究。谈超等[14](2014)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基础是信用市场的发达和成熟程度,而其核心在于信用数据。

2.第三方支付模式

虽然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最早在美国出现,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国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发优势,以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我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触及到了普通消费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关于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杨琦峰等[15](2012)研究了如何解决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中涉及的沉淀资金问题;潘静[16](2013)以“余额宝”为例,探讨了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展服务创新应把握的要点;宋珍、张丽[17](2014)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充当买卖双方支付中介时,不仅获得了存量资金,更为重要的是也获得了双方的资金流动数据以及详细信息;沈 娟、占华丽[18](2015)认为第三方支付对传统支付方式的替代程度,取决于二者的比较优势,只有不断融合创新,才能推动第三方支付的健康发展。

3.众筹

众筹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主要有非股权众筹和股权众筹两种模式。非股权众筹,也称为产品众筹,是指项目发起人给予投资人具体的实物作为回报,如唱片、门票、书籍、科技产品等。非股权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借助于互联网,充分依托信息平台和社交网络,能够迅速赢得客户群,并筹集到项目启动启动资金,极大的满足了创意经济和小微经济的融资需求。股权众筹是将互联网作为募集资金的渠道,但与非股权众筹不同的是,它不以商品作为回报,而是承诺投资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收益或者公司股权。与非股权众筹相比,股权众筹具有极强的金融属性,因此其面临的风险也更加繁多、更加复杂。很显然,无论是股权众筹,还是非股权众筹,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都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资金的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进行直接对接,从而绕开了金融中介机构。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与传统金融模式一样,发展互联网金融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及企业对金融产品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其核心仍然是金融,只不过是融入了互联网技术。翁文东[19](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将更加重视金融的本质,而扎实的金融理论技术将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孙子尧[20](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互融合并寻求共同发展,

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将不断深化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满足个人及企业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需求。晋自力[21](2016)认为互联网金融移动化、社会化、产业化和社交化的“四化”趋势,将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互联网金融将会凭借其平台化成本、海量用户、创新、快捷、便利等优势,不断挑战和传统金融。

五、结语

自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出现开始,就得到了普通消费者及中小企业的青睐,因为它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日常支付缓慢的问题,小额贷款困难的问题,满足了中小企业以及创客们日益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但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这就要求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鼓励地方成立行业自律协会,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来促进和推动传统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建成我国更加健康、高效、开放的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的逻辑[J].中国金融,2014(3):29-31.

[3]田光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框架与规制约束[J].宏观经济研究,2014(12):42-48,111.

[4]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13-16.

[5]赵洪江,陈林,李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不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7(4):34-42.

[6]杨东.互联网金融监管探析[J].中国金融,2014(8):45-46.

[7]孙国茂.互联网金融: 本质、现状与趋势[J].理论学刊,2015(3):44-57.

[8]郭福春,陶再平.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J].互联网金融概论,2015(3):7-15.

[8]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4(7):24-29.

[9]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1-12.

[10]王国梁.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模式的风险和监管路径探析[J].科技视界,2013(25):297-298.

[11]韩斯玥,黄旭,贺本岚.国际P2P行业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J].金融论坛,2014(3):23-28.

[12]冯俊文,高瑞琼.P2P网络借贷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113-116.

[13]谈超,王冀宁,孙本芝.P2P网络借贷平台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29(5):100-108.

[14]杨琦峰,苏晓雯,.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中有关沉淀资金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349-352.

[15]潘静.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企业服务创新探究—以余额宝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3(13):75-76.

[16]宋珍,张丽.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综述分析[J].电子商务,2014(7):2-4.

[17]沈娟,占华丽.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J].经营与管理,2015(10):105-107.

[18]翁文东.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6):211,214.

[19]孙子尧.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8):318-319.

[20]晋自力.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时代经贸,2016(3):19-20.

作者简介:周 兵(1981-),女,满族,辽宁绥中人,讲师,硕士。

杨 勇(1977-),男,苗族,湖北利川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金融保险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模式及影响研究(SK2017A0654)”阶段性成果,周兵是该项目组成员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