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8
教学大纲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423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 学 分:3
适用对象: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财政学、会计学
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
随着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纳税人税收法律意识的提高,学习税法、掌握税法,依法征税、依法纳税,已逐渐成为税收征纳双方的共识。税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实行宏观、维护经济秩序、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税法》课程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税收法律关系构成、税法要素、税法体系结构与制定权限
等问题为原理,以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税务行制为主线,着重介绍我国现行流转税法、所得税法、财产行为税法、税收征管法,并从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从业实践的角度,使学生全面掌握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中的主体性税种、普遍性税种的法规、及其应用操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涉税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为学生今后成为高级财会职业人员、执业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并以课堂练习、作业练习为补充,以提高学生的运用操作能力。 1、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
首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税法理论、法律规则前提下,紧密结合税法实务发展变化,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视野;其次,适当结合前期会计课程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再次,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讲解法规原理、引导操作运用。
2、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注重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则介绍和应用能力,因此在讲授法理同时,会尽量多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导向、分组讨论、身份转变等具体方式方法,围绕知识点中的难点、重点内容,结合纳税人对多部税法的同时运用,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尽量给学生简洁、直观的课件,减少课堂笔记,以提高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同时辅助以总结性板书,以提高学生对于繁多法规的综合运用。 3、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
要求学生认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教师通过作业检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授课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和听课效果。 4、学生毕业要求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跨领域学习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对工作要求的适应性,扩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和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本课程的课时共计48学时,各章的课时安排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章节内容 第一章税法概论 第二章 法 第三章 消费税法 第四章 城市建设维护税法 第五章 关税法 第六章 资源税法 第七章 土地法 讲课 2学时 13学时 4学时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实验 其他 合计 2学时 13学时 4学时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2学时 2学时 第八章 城镇土地使用税法、房产税法、2学时 耕地占用税法 9 10 11 12 13 合计 第九章 车辆购置税法、车船税法 第十章 印花税法、契税法 第十一章 企业所得税法 第十二章个人所得税法 第十三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 2学时 2学时 9学时 7学时 2学时 48学时 2学时 2学时 9学时 5学时 2学时 48学时 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
第一章税法概论
第一节 税法的概念
1.什么是税法
2.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二节 税法基本理论 1.税法的原则
2.税收法律关系的组成 3.税法构成要素
第三节 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 1.税法制定 2.税法实施
第四节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与税收管理 1.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2.我国税收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税法及其与税收关系;税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原则;税收法律关系构成;税法构成要素;税法制定机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机关与级次;现行税法体系;税收立法权与执法权的划分;税务机关征收管理职责划分;按税种划分的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与地方共享收入。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税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税收管理概念;
理解:税法概念,税法基本原则和适用原则,税收法律关系构成的三项组成,税务机关征收管理范围分工;
掌握:税法构成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三个基本要素,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机关及法律级次,税收实体法体系结构,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税法?税收法律关系是如何构成的? 2. 如何理解税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原则?
3. 税法构成要素有哪些?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三个基本要素的含义是什么? 4.税法制定机关有哪些?各机关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是什么关系? 5.现行税法体系是什么?实体法税种有哪些?
6.税收的征收机关有哪些单位?国税局系统征收管理的税种有哪些?地税局系统征收管理的税种有哪些?
第二章 法
第一节 征税范围及纳税义务人 1.的征税范围 2.纳税义务人
第二节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和管理 1.两类纳税人认定
2.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方法 第三节 税率和征收率的确定 1.税率 2.征收率
第四节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 1.销项税额的计算 2.进项税额的抵扣 3.应纳税额计算
4.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举例 第五节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 1.应纳税额计算
2.销售特定货物应纳税额计算 第六节 几种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 1.兼营不同税率的应税货物或应税劳务 2.混合销售行为 3.兼营非应税劳务 第七节 进口货物征税 1.进口货物征税范围与纳税人 2.进口的计算方法
3.进口的征收管理 第八节 出口货物退(免)税 1.出口退(免)的基本 2.出口退(免)的基本适用范围 3.出口货物退税率 4.出口退税的计算 第九节 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纳税期限 3.纳税地点 4.纳税申报
第十节 专用的使用和管理 1.专用的领购使用范围 2.专用的开具范围 3.专用开具时限 4. 加强专用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营业税改征的应税劳务;的视同销售行为;纳税义务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及管理方法;税率与征收率的适用范围;销售额的确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的处理方法;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的应用;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的应用;混合销售行为的含义与税务处理;兼营非应税劳务行为的含义与税务处理;进口货物应纳的计算;出口货物退(免)基本及适用范围;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方法;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免退税”方法;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专用的管理。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专用的管理,的征收管理;
理解:混合销售与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划分及税务处理征税范围的特殊项目,出口退(免)基本及适用范围,“免、抵、退”方法含义及应用;
掌握:征税范围各项规定,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及管理方法,税率及征收率的适用范围,销售额确定,进项税额与进项税额转出的处理;
运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计算,进口货物应纳计算。
复习思考题:
1.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和特殊行为有何规定? 2. 营改增的应税服务如何划分?营改增的意义何在?
3.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如何划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管理方法? 4.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采用什么方法?销项税额如何计算?进项税额如何抵扣?
5.进口环节如何计算?能否作为进项税额抵扣? 6.出口退(免)三项基本分别适用于哪些企业?哪些货物? 7.生产企业“免、抵、退”计算方法如何应用?
8.专用开具的范围有哪些?开具时限有何规定?
第三章 消费税法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税目及税率 1.纳税义务人 2.15个税目 3.税率
4.兼营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的税务处理 第二节 应纳税额计算 1.从价定率计算方法 2.从量定额计算方法
3.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混合计算方法
4.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
第三节 生产环节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计算 1.生产销售应税消费品 2.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 3.组成计税价格及税额计算 4.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的扣除 第四节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计算 1.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的确定 2.代收代缴消费税的规定
3.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计算
4.用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税款抵扣 第五节 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计算 1.从价定率办法 2.从量定额办法
3.从价定率办法与从量定额混合征收办法 第六节 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 1.出口退(免)消费税 2.消费税退税率的确定 3.出口应税消费品退税计算 第七节 征收管理
1.消费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消费税纳税期限 3.纳税地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消费税征税范围与纳税环节;消费税与关系;税率形式及适用的应税消费品;销售额与销售数量确定; 卷烟和白酒的复合计税方法;各环节应纳消费税税额计算; 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的扣除; 进口应税
消费品消费税计算;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消费税的征收管理。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消费税含义及意义,纳税义务人,纳税环节;
理解:消费税及其与关系,从量定额征收中销售数量的确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的确定,批发环节和零售环节消费税的特殊规定,出口应税消费品消费税退(免)税,消费税的征收管理;
掌握:应税消费品的征税范围,税率形式,从价定率征收中销售额的确定,复合计税方法;
运用:生产环节的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税务处理及应纳税额计算,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的扣除,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受托方代收代缴消费税的规定及应纳税额计算,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计算。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消费税?它与之间是什么关系? 2.应税消费品包括哪些税目?在什么环节征收?
3.消费税的计税销售额如何确定?与的计税销售额什么关系? 4.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的扣除与的扣税有何区别?
5.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如何区分是否缴纳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如何确定?
6. 什么是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受托方如何代收代缴消费税? 7. 进口应税消费品有哪些计税方法?它与进口计算有何关系?
8.消费税出口退(免)与有哪些不同?如何计算? 第四章 城市建设维护税法 第一节 纳税人、税率及计税依据 第二节 应纳税额计算 第三节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第四节 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有关规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城市建设维护税的纳税人、税率、计税依据、应纳税额计算;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有关规定。
课程的考核要求:
理解:城建税纳税人、税率,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有关规定; 掌握:城建税计税依据;
运用:城市建设维护税应纳税额计算。 复习思考题:
1.城市建设维护税纳税人、税率是什么?
2.城市建设维护税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和特殊规定有什么? 3.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如何计算?
第五章 关税法
第一节 征税范围、纳税义务人及税则 第二节 关税完税价格 第三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四节 关税减免及征收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纳税义务人;一般进口货物关税完税价格调整;特殊进口货物关税完税价格;出口货物关税完税价格;进口关税应纳税额的计算;进口关税、进口消费税、进口关系;关税减免;关税征收管理。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纳税义务人,原产地规定;
理解:特殊进口货物关税完税价格,出口货物关税完税价格,关税减免,关税征收管理;
掌握:一般进口货物关税完税价格调整及要求;
运用:进口关税应纳税额的计算,进口关税、进口消费税、进口关系。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关税?
2.一般进口货物关税完税价格如何调整?
3.进口关税税额计算与进口消费税、进口税额有何关系?
第六章 资源税法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税目 第二节 计税依据 第三节 应纳税额计算 第四节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纳税义务人;应税税目;销售额与课税数量规定;应纳税额计算;资源税与关系;税收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地点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资源税原理;
理解:纳税义务人,税收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地点; 掌握:应税矿产品项目,销售额、课税数量确定; 运用:资源税应纳税额计算,资源税与关系。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资源税?其征税范围包括什么?
2.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什么?如何确定课税数量? 3.资源税与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七章 土地法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 第二节 税率
第三节 土地增值额的确定 第四节 应纳税额计算 第五节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纳税义务人;属于和不属于征税范围的项目;税率;准予扣除项目;土地增值
额的确定;应纳税额计算;税收优惠。
课程的考核要求:
理解:纳税义务人、税率,税收优惠;
掌握:征税范围的具体情况判定,准予扣除项目; 运用:土地增值额的确定,应纳土地税额计算。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土地?其征税范围如何确定? 2.计算土地增值额时准予扣除项目如何确定? 3.土地税额如何计算?
第八章 城镇土地使用税法、房产税法、耕地占用税法 第一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法 1. 纳税义务人及征税范围 2. 计税依据及税率 3. 应纳税额的计算 4.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第二节 房产税法 1. 纳税义务人及征税范围 2. 计税依据及税率 3. 应纳税额的计算 4.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第三节 耕地占用税法 1. 纳税义务人及征税范围 2.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部税法的纳税义务人;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期限。
课程的考核要求:
理解:城镇土地使用税法、房产税法、耕地占用税法的纳税义务人,税收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期限;
掌握:各税的计税依据; 运用:各税的应纳税额的计算。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法计税依据如何确定?有哪些税收优惠?
2.什么是房产税?房产税计税依据是如何规定的?有哪些税收优惠? 3.什么是耕地占用税法?有哪些税收优惠? 第九章 车辆购置税法、车船税法 第一节 车辆购置税法 1. 纳税义务人及征税范围 2. 计税依据及税额 3. 应纳税额的计算 4.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第二节 车船税法
1. 纳税义务人及征税范围 2. 计税依据及税率 3. 应纳税额的计算 4.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部税法的纳税义务人;车船税车辆税额特殊规定;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
课程的考核要求:
理解:车船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的纳税义务人,计税依据,税收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地点;
掌握:车船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的计税依据、税收优惠
运用:车辆税和车辆购置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车辆购置税?不同购置方式的车辆如何确定车辆购置税计税依据? 2.什么是车船使用税?计税依据是什么?车船使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地点有何规定?
第十章 印花税法、契税法
第一节 印花税法 1. 纳税义务人 2. 税目、税率 3. 应纳税额的计算 4.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第二节 契税法 1. 纳税义务人 2. 税目、税率 3. 应纳税额的计算 4. 税收优惠及征收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部税法纳税义务人;印花税13 个应税税目、适用税率\\各税目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税款缴纳方式;契税应税行为、税收优惠。
课程的考核要求:
理解:印花税和契税纳税义务人,应税凭证,各税目适用税率,税收优惠,纳税环节,税款缴纳方式;
掌握:印花税和契税的计税依据; 运用:印花税和契税的应纳税额计算。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印花税?有什么特点?
2. 印花税应税凭证有哪些?印花税计税依据有哪些?税额如何计算?
3. 契税的应税行为是什么?房地产交易中买卖双方分别缴纳什么税?
第十一章 企业所得税法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及税率 1.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 2.征税对象 3.税率
第二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与调整 1.收入总额 2.准予扣除项目 3.不准予扣除项目 4.亏损弥补
第三节 资产的税务处理 1.固定资产税务处理 2.生物资产税务处理 3.无形资产税务处理 4.长期待摊费用税务处理: 5.存货税务处理 6.投资税务处理 第四节 应纳税额计算 1.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 2.应纳税额计算
应纳税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3.境外所得以纳税额抵免 第五节 税收优惠 1.税收优惠的种类
2.《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 第六节 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
1.征收管理 2.纳税申报
教学重点和难点:
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划分;征税对象范围;税率确定;九项一般收入;非应税收入与免税收入项目;准予扣除的基本项目;按规定范围和标准扣除的具体项目;不准予扣除项目;亏损弥补的基本规定与运用;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与税务处理;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应纳税所得额的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用;境外所得已纳税款抵免限额计算与已纳税款抵免应用;重要税收优惠(如高新技术企业) 。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纳税义务人条件,境外所得已纳税款扣除原理,纳税地点与纳税期限;理解: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范围,征税对象内容,准予扣除项目应遵循的原则,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存货税务处理,境外所得已纳税款扣除方法及应用,优惠的内容,纳税申报;
掌握税率确定,计税一般收入、视同销售收入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非应税收入与免税收入,准予扣除的基本项目,准予按规定范围和标准扣除的具体项目,不准予扣除项目,亏损弥补的规则, 固定资产、投资资产税务处理,运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用。 复习思考题:
1.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划分标准是什么?纳税义务有何区别? 2.企业所得税征税对象是什么?税率如何规定?
3.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计税收入有哪些?免税收入有哪些
4.企业所得税规定中准予扣除的项目和不准予扣除项目如何划分?按规定范围和标准扣除的项目有哪些?税前扣除标准分别如何计算? 5.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资产的税务处理有何规定?
6.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亏损弥补的基本规定是什么?如何操作?
7.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在境外已纳税款如何在我国汇总纳税时扣除?
8.企业所得税法有哪些税收优惠?
9.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有哪些主要规定?
第十二章个人所得税法
第一节 纳税义务人 1.纳税义务人 2.所得来源的确定 第二节 应税所得项目与税率 1. 应税所得11个税目 2. 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1.各项费用减除标准一般规定 2.附加减除费用的范围和标准 3.每次收入的确定 4.应纳税所得额的特殊扣除 第四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1.各税目应纳税额计算的一般方法 2.应纳税额计算中的特殊问题 3.境外所得已纳税额扣除 第五节 税收优惠
1.免纳个人所得税的项目 2.经批准减征个人所得税的项目 3.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项目 第六节 纳税申报及缴纳 1.纳税办法
2.纳税期限与纳税地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划分标准;居民纳税人判定;非居民纳税人判
定;11个应税所得项目的范围;各税目适用的税率形式; 税率加成与减征;各应税项目的费用扣除方法和标准;每次收入的确定;个人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规定;各税目应纳税额计算的一般方法; 境外所得已纳税额限额抵扣方法;免纳个人所得税的项目;自行申报与代扣代缴办法。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非居民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内容;
理解: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划分标准,住所与居住时间含义,每次收入的确定,应纳税额计算中的特殊问题(如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计算) ,自行申报与代扣代缴纳税办法适用范围及纳税期限;
掌握:居民与非居民纳税人判定,11个应税所得项目的范围及适用的税率,各税目费用减除标准一般规定,个人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规定, 境外所得已纳税额限额抵扣方法及应用,免纳个人所得税的项目; 运用:个人所得税各税目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个人所得税居民与非居民纳税人划分标准是什么?什么是临时离境? 2.现行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有哪些?
3.个人所得税税率形式有几种?哪些税目适用减征或加成征收?
4.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确定方法有几种?定额扣除的数额和定率扣除的比率分别是多少?
5.哪些税目有税额扣除次的规定? 6.现行个人所得税各税目税额如何计算? 7.个人所得税有哪些税收优惠?
8.个人所得税纳税办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纳税人?
第十三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节 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 1.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2.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
3.税收征收管理权利和义务的设定 第二节 税务管理 1.税务登记
2.帐薄、凭证的管理 3.纳税申报 第三节 税款管理 1.税款征收方式 2.税款征收制度 第四节 税务检查
1.税务检查中税务机关的权力 2.税务检查中税务机关的义务 第五节 法律责任
1.对违反税收管理一般规定行为的处罚 2.对其他行为的处罚
教学重点和难点:
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税务登记内容;开业税务登记范围与时间;帐薄凭证管理;纳税申报方式;延期缴纳税款制度;税收滞纳金征收制度;税收保全措施与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欠税清缴制度;税务检查中税务机关的权力;对违反税收管理一般规定行为的处罚。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帐薄凭证管理,的使用和管理,纳税申报管理,对违反税收管理一般规定行为的处罚;
理解: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税务登记内容,延期缴纳税款制度,税收滞纳金征收制度,税收保全措施与强制执行措施,税务检查中税务机关的权力。
复习思考题:
1.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遵守主体有哪些?
2.税务管理的内容包括什么?税务登记中各项登记的时间、适用范围是什么?
3.税款征收制度包括什么内容?
4.税务检查中税务机关有什么权力和义务?
5.纳税人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方式:作业和测验等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期末成绩占70分,平时考勤、听课、作业和测验等成绩占30分,总分100分。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税法.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7 2.《中国税制(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马海涛
3、《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执笔人:叶青
教研室主任:叶青 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李百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