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全国统一使用的新部编版(2019)语文教材
五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9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织女为什么不喜欢天上?( )
A. 因为她成天成夜地劳动,身体劳累,没有自由,像在监狱里一样。
B. 因为天上没有人间美好的风景,也没有人间的繁华热闹。 (2)你认为牛郎是一个怎样的人?( )
A. 勤劳善良 B. 勤俭节约 C. 有情有义
2.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_____。 A. 偎依(wēi yī) 衰老(āi lǎo) B. 泰山(tài shān) 珊瑚(shān hú) C. 一筐(yì kuāng) 拗不过(niú bú guò) 3.按要求写句子。
(1)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缩句)
(2)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改为陈述句)
(3)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仿写排比句)
(4)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改变语序,保持句意不变) 4.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
5.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依偎(wēi) 衰(suāi)弱 B.泰(dài)国 珊(sān)瑚 C.竹筐(kuāng) 拗(niù)不过 6.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牛郎织女》一文记叙的顺序是( )。
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事情发展的顺序 2《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主要表达的是( )
A.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们对破坏美好生
活的者的憎恨。
B.赞美牛郎的勤劳和织女的善良。 C.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7.根据情景写诗句。
1小明读了战争的资料,想起了以前那么艰苦的边塞生活,说道:“ , 。”
2毛毛读了古代清官们的故事,想到了那歌舞升平的迂腐生活,不禁吟起了《题临安邸》中的诗句:“ , ”。
3到瀑布脚下,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 ”这句诗来。
4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 , ”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 , ”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 ”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5《清平乐·村居》中的词牌名是 ,词的作者是 ,抒发了词人对乡村悠闲自得生活的向往,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 、 、 等。
6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写作文时,有时我们无从下笔,经过冥思苦想,突然间文思泉涌,真可谓“ , 。 7“嫦娥一号”的升空让我们浮想联翩:寂寞的牛郎织女,
“ , ”这些诗句都是关于你们的,今天,你们是否可以坐上我们的飞船相聚呢?可是“分子”的言行又让我们气愤不已,我想对他们说:“ , ”,即使你们想阻挡两地统一的进程,但是,大部分人民还是希望回到日益强大的祖国怀抱的。 8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8.读句子,体会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1两个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挺美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妻两个痛哭了一场,留下老牛的皮,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上坡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能住在一块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号入座。(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不仅……而且…… 如果……就……
(1)(_____)我现在好好学习,长大(_____)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
(2)(_____)海力布违背了自己的诺言,(______)他变成了石头。 (3)这块石头(______)表面很光滑,(______)形状也很好看。 (4)(______)期末考试我考得很好,(______)我不能骄傲。 10.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织女为什么不喜欢天上?( )
A.因为她成天成夜地劳动,身体劳累,没有自由,像在监狱里一样。
B.因为天上没有人间美好的风景,也没有人间的繁华热闹。 2你认为牛郎是一个怎样的人?( ) A.勤劳善良 B.勤俭节约 C.有情有义 11.给生字组词。
爹(_______) 纱(_______) 挨(_______) 爷(_______) 炒(_______) 抬(_______) 12.我了解民间传说的人物。 (1)梁祝——( ) (2)孟姜女哭长城——( ) (3)白蛇传——( ) (4)牛郎织女——( ) 13.重点段落品析。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
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1)仿写词语。
怒气冲冲(ABCC)________ 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王母的冷酷无情。 B. 体现小男孩的勇敢。 C. 点明小男孩的力气小。 (3)你喜欢王母娘娘吗?为什么? 14.现代文阅读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 蓑)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bāo bō)下来留着,碰到紧要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话没说完就死了。 1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音。 2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一段话,你会联想到文中的哪些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郎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被称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
5读完了全文,牛郎织女两位主人翁深受人们的同情,大家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正如苏轼的一首词中写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习作。
每个人都有特别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请以“我的心爱之物”为题目,学习本单元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可以写你是怎么得到它的,它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要求: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不少于400字。 【参】
1. (1)A (2)A 2. B
3. (1)喜鹊搭起桥。
(2)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正是紧急事。
(3)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 (4)王母娘娘到底知道了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
4. 他虽然没有说什么,可是心里却非常排斥这些。他不喜欢做伤害别人的事,他喜欢帮助别人。 5.C 6.C 2A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清平乐 辛弃疾 令奴娇、西江月、满江红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牛郎织女婚后生活美满,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的夫妻。 夫妻二人
失去老牛,悲痛欲绝。 王母娘娘对织女的行为十分气恼。 牛郎织女被迫生生分离,无比遗憾。
9.(1)如果 就 (2)因为 所以 (3)不仅 而且 (4)虽然 但是 10.1.A 2.A
11.爹娘 纱衣 挨打 爷爷 炒菜 抬头 12.(1)梁山伯与祝英台 (2)孟姜女 (3)白素贞、许仙 (4)牛郎和织女
本题是了解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我们根据阅读过的故事填写主要人物。
13. (1)风尘仆仆;生机勃勃 (2)A
(3)我不喜欢王母娘娘,因为她太冷酷无情。
14.蓑 bō 2.老牛去世留下嘱咐和牛皮。 3.提示: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老牛对牛郎很关心等情景。 4《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略
本套检测卷错题分析收集表
错题所在的章节:第 册第 章第 节
一、错题再现:
1. 2. 3. 二、考查的知识、能力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到:
1. 2. 3. 三、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1. 2. 3. 四、具体的针对性措施: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