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组第三课。本组课文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反映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积累优美词句。
课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文条理清楚,线索清晰。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第二学段的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浙江、孔隙、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景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课文特征,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法等进行教
学。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一理念,我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边理解与合作,探究等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溶洞奇观。第二课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优美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挂图,揭题后,播放朗读录音,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在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后,根据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特点,首先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一是先指名拼读课文13个生字;接着我提示要注意的“浙,簇,蜿”等几个字的读音,并让学生跟读,然后全班齐读。二是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让学生自己分析字的结构,
发现规律,把“簇,臀,蜿”等字写正确,写端正。
学习生字词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溶洞的资料,这样做一是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二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解决生字词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圈出不理解的词句,或在旁边作批注,也可提出一些问题,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在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后,检查它们的初读效果:一是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他学生评议,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学生读出欢快语气。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训练,使他们真正能够把课文读通顺。二是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并质疑。
这样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初步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四)自读自悟,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梳理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围绕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写
清楚的,展开探究性阅读。一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概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特点的词句,如:“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从中体会洞口“宽”的特点。用相同的方法分别概括外洞大、孔隙窄小及内洞奇的特点。二是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的感悟,如:“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从“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来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深入理解“突兀森郁,稍微,蜿蜒”等词语,使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精妙,帮助他们掌握这些理解,运用词语的方法。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五)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是课堂的总结环节,我让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最后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3。
说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宽 外洞——大 孔隙——窄 内洞——奇
板书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更加清晰,明了,更具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