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介绍
概念释义
名词解释
食物链是一个复杂的、环环相扣的体系,生命体彼此之间以及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营养物质也从一个生物体、植物或动物传递到另一个。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形式能够保持隔绝并于环境或其他的生命形式,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上的生命,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永无休止的生死循环。无数的细小生物形成了食物链的基础,而顶部则是大型的生物。
主要特点
第一,同一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物性和其他生活习性极不相同的多种生物。如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可以分级利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类物质,获取食物,提供产品,从而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产物得以充分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养育众多的生物种类。
第二,第二,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的长短不同,营养级数目不等。由于在一系列吃与被吃的过程中,每次转化都将有大量的化学潜能变为热能消散,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是有限的。在人工控制下,食物链的长短可以调节。
第三,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的比重不同。在森林和草场生态系统中,植物净生产量的大部分进入腐食食物链;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生产的有机物质大部分作为收获物被人取走,而留给腐生食物链的很少,仅占初级净生产量的20%~30%。
第四,第四,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例如,在一个农场生态系统中,不仅有各种植物发端的活食性食物链和混合食物链,还存在各种残屑发端的腐食性食物链,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同起作用。
价值意义
研究意义
食物链对直观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深入研究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有重要意义。环境受到某些有害物质污染使水生食物链和陆生食勒链首端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受到污染物的污染。食物链(网)上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存在能量递减效应,高位营养级生物需摄入大量低位营养级生物作为食物,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这使原本在环境介质或低
等生物体内水平很低的有害物质逐级放大,终致食物链顶端的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水平比最低营养级生物高出上万倍甚至数十万倍,使污染物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发生富集,称为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食物链(网)的此等生态学特征也是环境卫生学研究污染物对人体产生慢性健康危害的主要理论依据。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不同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高位营养级生物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之比称之为生物放大系数。生物放大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达到很高浓度,可对最高位的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生物富集系数是指食物链上某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浓度与相应环境介质中浓度之比。
应用领域
生态农业
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之间通过食物、信息相互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制约。按照这一原理,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一是要巧设食物链,掌握好系统中农业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的量比关系,合理组织生产,挖掘资源潜力;二是在食物链中增加新环节或扩大已有环节,使有害生物得到抑制,使食物链中各种生物能更充分地多层次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使原来不能利用的产品再转化,增加系统的生产量。
养殖业
中国许多研究工作者应用食物链理论指导畜牧业生产,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畜牧业生态工程,出现了许多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有这些模式,可以归结为5大类24种模式。 类型 模式 “饲料—鸡—猪—柑桔”模式 “林—草—畜—粮”模式 种—养结合“猪—鱼—果”模式 型 “牧草(苜蓿)—羊(牛)—草地(苜蓿)”模式 “桑—蚕—畜(禽)”模式 养—养结合“鸡—猪—蛆—鸡”模式 型 “猪—蝇蛆—鸡—猪”模式 “鸡—猪—鱼”模式 “鸭—鱼”模式 “稻草—牛—蚯蚓—鸡—猪—鱼”模式 “饲草—奶牛—沼气”模式 “甘蔗—奶牛—食用菌—沼气—沼渣”模式 种—养—沼“鸡(兔)—猪—沼气—菜(花)”模式 气结合型 “鸡—猪—沼气—柑桔”模式 “鸡—猪—沼气—鱼(藕)—桑—蚕”模式 “粮食—酿酒—酒糟喂猪—猪粪肥田”模式 种—养—加“大豆—豆制品下脚料喂猪—猪粪肥田”模式 工结合型 “花生(或油菜籽)—榨油—饼粕喂猪—猪粪肥田”模式 “鸡—猪—沼气—沼肥—桑基(田)—蚕—蚕沙(蚕蛹)—鸡(猪)”模式 “作物—鸡—炕坊—蛋鸡—猪—鱼(苇)—塘泥—农田(作物)”模式 复合型 “淀粉厂—淀粉下脚料—猪—猪粪肥田—瓜果蔬菜或树苗”模式 “秸秤—牛—沼气—单细胞蛋白—饲料—鸡—猪”模式 “苜蓿—兔(羊)—貂—鸡—猪—沼气”模式 “稻草—平菇—蚯蚓—黄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