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临床表现
药物不良反应(advrse drug reaCUons, 简称ACR的含义, 按WH(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所下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 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 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药物有它 的两重性:用药可改善人体状况或抵抗病原体,这是治疗作用; 用药产生的毒副作用而危害人体, 这是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最常 见的是副作用、 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有些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 可造成很大的痛苦,还可致残,甚至致命。药物种类繁多,用药 途径不同,病人体质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也 是相当复杂的。其因素及临床表现如下:
1 1.1
药物方面的原因
药理作用 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药理作用
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例如: 长期大量使用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 变性、出血,致使皮肤、粘膜出现瘀斑,同时出现类肾上腺皮质 功能亢进症。
1.2
副作用 有的药物使用时,即使剂量并不过大,仍属治 疗
剂量, 也可引起某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如阿托品治疗胃 肠绞痛,可以缓解疼痛,可是同时又引起口干;氯丙嗪有抗精神 病作用,但长期应用可引起 39%的病人出现震颤、肌肉抽搐等
1.3
剂型的影响 不同的剂型,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物浓度 不
同,即生物利用度有差异, 如不注意掌握也会引起药物不良反 应。
1.4
有时在药物治疗发挥作用之后或同时发生继发性感染,
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 像四环素类 ) ,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导致耐药菌株或霉菌的大量繁殖而引起葡萄球菌肠炎或念珠菌 病。这就叫做“二重感染”。 每种药物几乎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 不良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药、链霉 素、阿斯匹林、普鲁卡因、维生素
B1、胰岛素、苯巴比妥、苯
妥英钠、奎宁、细胞色素 C、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等。
1.5
药物的杂质 药物生产中可能混进微量的高分子杂质。 如
胶囊的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药疹: 青霉素因含有微量的高分子 青霉烯酸、 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而引起过敏反应。 有时 用药量极小 (如青霉素仅用几十单位 ) 。在少数病人却可以引起皮 肤药疹、发热、甚至发生休克,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过敏反应”, 是抗原抗体结合的变态反应。
1.6
药物的污染 在生产过程中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可 能
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7
可引起药疹。
药物的质量 相同的药物, 由于生产技术、 条件的差别,
产品质量则不同,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异。 如氨苄青霉素中的 蛋白质
1.8
毒性反应 很多药物如果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太长、 或个人
敏感性较高时, 就可以引起体内某一或某些器官功能的紊 乱。如保太松有时可引起肝炎、血尿;链霉素对第八对颅神经的 损害引起耳聋, 这是药物的毒性反应所致。 长期用药也可以因蓄 积作用而发生中毒。
2 2.1 2.2
机体方面的原因
种族差别 白色与有色人种对药物的感受性有一定差 别。
性别 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男女用药者之间有明显的 差
别。在药物性皮炎中,男女比率为 3:2。洋地黄、灰黄霉素 可以弓 1 起男性乳房发育。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 症,女性比男性高 3 倍。
2.3
年龄 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如
青霉素,成年人半衰期为 0.55 小时,老年人则为 1 小时。老 年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较 45 岁以下的人低 26%。小儿对中枢抑制 药及影响水盐代谢、 酸碱平衡的药物较为敏感。 乳幼儿一般较成 人易发生不良反应,原因是代谢速度慢,肾排泄较差,作用点上 感受性较高, 易进入脑内。 老年人使用洋地黄和利血平等尤应注 意。
2.4
个体差异 相同的药物剂量,在不同的病人可有不同的 反
应,这是“生物学差异”,是正常现象。在不同的个体,引起 反应的药物剂量相差可达 10 倍。药物的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即为个体差异的表现。
2.5
营养状态 饮食不平衡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如异烟肼 引起的
神经损伤,当缺乏维生素 B6 时比正常状况下更严重。
2.6
病理状态 机体功能低下时可影响药物作用,如肝、肾 功
能减退时,可延长或加强许多药物的作用,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2.7
血型 据报道,女性口服避孕药引起的血栓症, A 型血 较
O 型血者为多。
3 3.1
给药方法的影响
误用或滥用药 处方配伍不当和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以 发
生不良反应。
3.2
用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物的吸收、分布情 况,
以及发挥作用的快慢与强弱。 如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可立即生效, 但也较易发生不良反应。 口服有刺激性的药物可直 接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3.3
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使 不
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据报道: 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 4.2 %, 6~10种为 7.4 %, 11~15种为 24.2 %, 16~20种为 40%, 21 种 以上达 45%。
3.4
减药或停药 有的药物停用前应采取逐渐减量的办法, 不
可突然停止, 否则会发生不良反应。 如以皮质激素治疗皮疹时, 当停药或减量过快时可发生反跳现象。
3.5
药物引起的较常见的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 面 消
化系统方面的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神经系统方
面的如头痛、失眠、头晕、耳鸣、精神失常等;循环系统的如血 压降低、心跳加快或减慢及心跳节律不正常等;
血液方面如白细
胞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其它方面的如肝功能不正 常、肝大、尿血和蛋白尿、呼吸抑制。还有抗药性瘾癣,胎儿畸 形以及引起癌发生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药物的 不良反应必须密切注意,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