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导学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导学案第【1】篇〗 赠刘景文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苏轼。诗中描写的是秋末初冬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初冬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
光。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朗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知诗人,解诗题 古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千百年间,万口成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其二,《赠刘景文》。
1、“赠”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想一想,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2、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你知道哪首?《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家”之一。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与苏轼诗酒往来,情谊颇深。
3、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想知道答案吗,只要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读出节奏 自读 指名读 提示停顿 出示 抑扬顿挫的“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三、解字词、明诗意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一首诗,一幅画。在这幅画中,诗人描绘了哪几种景物呢,请你用笔在诗中圈出来。
板书:荷、菊、橙、橘 ▲ 荷
荷尽已无擎雨盖
1、出示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2、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
3、知道“擎雨盖”是指什么吗?“擎”,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擎雨盖”就是指举起的雨伞。读,想一想,诗中说什么像“擎雨盖”?出示图片,荷叶田田,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这撑起的荷叶多么像一把举起的雨伞啊。读(擎雨盖)。
4、深秋时节,荷叶枯萎了,荷花凋谢了,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5、指导朗读,荷花凋谢,荷叶枯萎,朗读时,声音稍低,读出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
菊
菊残犹有傲霜枝
1、出示诗句:菊残犹有傲霜枝。
2、秋天的菊花本来很美,可是到了深秋时节,菊花已经——(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是啊,菊花也凋谢了,残败了。
3、(出示枝干挺立图)但枝干呢?指名说(依旧傲然挺立在风霜之中),它害怕这风霜吗?(不怕)难怪诗人说,“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傲霜的菊花多么值得我们赞美啊!
4、指导朗读,菊花虽残败,却依然挺立在风霜之中,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
女生读,这是多么勇敢的菊花啊。男生读,它傲立于风霜之中啊。
5、出示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无”和“犹
有”形成对比,突出了菊花不怕寒冷,坚强不屈的品质。
过渡:荷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有孤风傲骨,挺立于风霜之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冷寂吧?可苏轼却这样说,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人说这深秋时节是一年好景,“君”对人的尊称,指您。文中指的是(刘景文)。
为什么说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呢?
▲ 橙 橘
最是橙黄橘绿时
1、出示诗句:最是橙黄橘绿时
2、橙黄橘绿指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看到橙黄橘绿这个词,你脑海里想象到怎样一幅画面?指名说。
3、四个字中,有两个字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受初冬严寒的
考验,不仅枝叶依然青绿,而且色彩斑斓,显示出盎然生机,怎能不叫人喜爱。
4、指导朗读,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速度要慢。
四、 悟诗境,体诗情1、苏轼为什么要把诗送给刘景文呢?
(生答,好朋友......)
(1)刘景文,北宋开封人,是苏轼的好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
(2)刘景文出身名门,他的父亲刘平是北宋的将军,他受父亲的影响,有着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苏轼很敬佩他,称他是“慷慨奇士”。
除了“君”字,文中所写的“荷、菊、橙、橘”这四种景物其实也是表达对他的称赞。在古时候,荷、菊、橙、橘都是高洁、坚强不屈的代表。“荷”是花中君子,人们说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被誉为霜下之杰;橙、橘能经受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也是一直被诗人所赞颂的。苏轼实际是借物喻人啊,称赞刘景文坚强不屈的
高尚品质。
(3)虽然刘景文很有学问,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当苏轼在杭州见到他时,他已经五十八岁了,却依然任一很小的官职。苏轼写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是想(鼓励)他,人到晚年就像一年之中的(秋天)一样,虽然(荷)落尽,(菊)凋零,却也有(橙、橘)这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景象。
苏轼想告诉刘景文什么?指名说。所以苏轼这样写到,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是啊,其实苏轼也想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不要忘记生活中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时,请你告诉他,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当你的家人遇到困难时,请你告诉他,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时,请你告诉自己,读(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苏轼对刘景文的称赞、鼓励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齐读。
五、拓展延伸
苏轼,21岁参加科举考试,名动京城。可他的仕途却不是一帆风顺。他的一生中总共被贬了三次。43岁时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出游时,遇到风雨,他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诗句。他说披一蓑衣在风雨中一辈子也处之泰然。57岁又被贬至惠州,在荒无人烟的惠州,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只要有荔枝吃就可安居在岭南。62岁再次贬官到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仅次于满门抄斩了。苏轼把儋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至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65岁在归回京途中去世。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却依然豁达、乐观。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多积累苏轼的诗,学习他的豁达和乐观心态。
最后,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板
书
设
计
赠刘景文 荷 尽 菊 残 橙 黄 橘 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导学案第【2】篇〗 《赠刘景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赠刘景文》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的苏轼用简短精辟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使再好也有终了的时候。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想: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它暗示着一
种人,原本把企业做的很好,但是却见利忘义,像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副总经理王玉良、副总经理杭志奇、原奶事业部经理吴聚生等四名高层一样,好好做奶粉去呗,非加点三氯氢氨害人害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它告诉人们:你不要以为冬天是万物都会死的季节,你必须记住: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他的几个儿子都早早逝去了,只剩刘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年近花甲。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勉励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诗词鉴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⑴已无擎雨盖⑵,菊残⑶犹有傲霜⑷枝。
一年好景君⑸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⑹。
【注释】⑴ 荷尽:荷花枯萎。⑵ 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盖:伞,诗中比喻荷叶。⑶ 菊残:菊花凋谢。⑷ 傲霜:不怕风霜。⑸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⑹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题解】
这是一首寄赠的诗。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译文】
冬天,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人们都说:冬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可是,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
【朗诵指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读此句时要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一句的声音稍高,注意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4、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要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留下让人回旋想像的余地,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
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