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推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推2篇)

来源:华佗小知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

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

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练习:

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三、总结: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

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

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2】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

出示句子: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板书:无私)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

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蔺相如 无我 无畏 无私 嘴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