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打猪草教案
【篇一:农家乐音乐教案】
10、农家乐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和《苹果丰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欣赏《丰收锣鼓》和《打猪草》,了解民族乐器,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在音乐中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课前准备: 钢琴 多媒体
一、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
1、聆听歌曲《丰收的节日》。
2、跟琴演唱歌曲,老师矫正不准确的地方。
3、分组唱、男女唱、个人唱。
4、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二、复习歌曲《苹果丰收》
1、聆听歌曲《苹果丰收》。
2、跟琴演唱歌曲,老师矫正不准确的地方。
3、分组唱、男女唱、个人唱。
4、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三、欣赏《丰收锣鼓》
1.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
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2.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四、聆听《打猪草》
1、初听《打猪草》,介绍歌曲的背景。
2、在听《打猪草》,说一说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第二乐段中两件不同乐器的交替出现,描绘了什么养的情景?
五、小结
【篇二:人音版小学5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朝夕
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
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
4.欣赏全曲?
5.小结:
(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
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二课时
一、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
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
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足迹》
教材分析:
歌曲《嘎达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的长篇叙事体的颂歌,由安波记谱译配,于上世纪30年代流传在东蒙北部。全曲具有蒙古族短鲷民歌的特点,结构严谨,曲调豪放流畅,深情感人,节奏沉着有力。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的怀念。还背改编为器乐曲和管弦乐交响诗。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是根据民歌改编的,是中国第一张马头琴室内乐重奏专辑中的第一首作品。
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是一首叙事歌曲。这首歌曲原为民间的分节歌,后用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英雄事迹。
歌曲《雨花石》是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石》的主题曲。旋律纯朴、委婉。歌曲以第一人称深情地抒怀许多无名先烈,为人民的事业默默地奉献,恰似小小的石子铺起的一条五彩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歌曲为2/4拍,e小调,二段体结构。
歌曲《我怎样长大》是影片《烛光里的微笑》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词意简练。歌曲借“小树”这一形象抒发了孩子们不拍困难、不拍风吹雨打、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能够辨别不同的音色,并模唱歌曲,感受男低音的歌唱风格。本课继续唱好两个声部的歌曲,并用二拍子的指挥边唱边划拍。
教学目标:
1.能简要表述《嘎达梅林》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特点。能听辨出男低音音色。并能哼唱《嘎达梅林》的主题旋律。
2.能哼唱合唱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其中的一段。积极参与音乐剧的编创活动,主动担任自己能胜任的角色,并在表演中投入情感。
3.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情绪,有表情地演唱合唱曲《我怎么长》其中一个声部。
4.能深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能按二拍子指挥图示边唱边划拍。并能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分角色表演。
2.体会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用二拍子划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器图片
教学方法:聆听模唱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演唱第一课歌曲。
二、聆听歌乐曲《嘎达梅林》
1. 设问导入:你看到“足迹”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在你的记忆中,你知道的英雄人物是谁?你最崇拜的英雄是谁?
2.初听歌曲,了解歌曲讲述的历史背景。小组内讨论后,师归纳总结。
3.复听歌曲,感受、听辨男低音的音色,并熟悉歌曲。说说人声分类中男低音的音色特点。
4.再次复听歌曲,一边听一边哼唱歌曲,并用手跟随音乐划旋律线,感受歌曲的分句和旋律特点。并讨论:演唱者是怎样唱出英雄性格的。
5.分析歌曲:歌曲分为几句?歌曲的情绪怎样?旋律进行的方式是怎样的?
三、聆听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
1.聆听器乐曲,说说与歌曲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的不同。
2.出示乐器图片,请学生说出乐器的名称。师简介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讲解关于马头琴的传说。
3.复听五重奏。设问:歌曲的主题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4.再次聆听,提示:主题曲调每次出现在音区、音色、速度及伴奏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可用表格的形式完成以上问题)。
5.进一步聆听,感受马头琴特有的表现力。交流乐曲赞颂的是怎样的一位英雄形象。 延伸:课下收集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感受其音色特点。
板书设计:男低音
马头琴-蒙古族
第2课时
一、演唱歌曲《嘎达梅林》的第一段歌词。
二、学唱《雨花石》
1.简介插图,讲解故事。
2.聆听歌曲录音,感受其情绪。
3.再次聆听歌曲录音,体会音乐的特点。
5.分乐句学唱曲谱。(前四乐句、后四乐句)
(1)教师分部分范唱乐句。
(2)教师弹奏乐句,学生小声跟唱。
(3)师加入装饰音范唱,生模唱。
【篇三:音乐《对花》教学设计】
《对花》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湘艺版四年级上册
授课年级 四年级上
学生分析 本首歌曲的授课年级是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四年级甚至是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民歌离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遥远,很多同学都不是很喜欢演唱民歌,而《对花》这课的重点是要有感情地唱出歌曲的韵味。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这首歌并唱出韵味来哪?在教学中要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1、声乐方面:能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欣赏方面:能根据音乐的基本要素,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3、表演方面:能比较正确的表达歌曲内容。
4、存在问题:音准不够,视唱能力有限。
教材分析:《对花》是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首传统小调,歌曲中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如带有“上滑音”的旋律;加上“衬词”的歌词;前两句一问一答,后面都是大段的衬词等。是一首说唱风格的歌曲。歌曲为2/4拍,一段体。旋律欢快、流畅,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唱着花的名字。这种演唱形式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唱歌游戏。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北民间音乐的特点,体会河北民歌的地方特色与情绪。
2、学会演唱《对花》这首歌,并即兴创编歌词进行演唱。
3、能掌握对唱、表演唱这两种演唱形式,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了解、体验其它地区《对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
用富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演唱歌曲《对花》
教学难点
创编歌词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看河北秧歌片段,初步了解河北民间音乐文化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河北的民间音乐,去体验感受他们的艺术魅力。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1,生欣赏)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热闹、很幽默、动作很随意……
师:河北的民间舞蹈非常生活化,主要形式就是秧歌。他的特点是场面热闹,表演很随意,诙谐幽默,表现了河北人憨直爽朗的一面。
二、 声乐演唱形式:表演唱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黄梅戏《打猪草》片段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2,生欣赏)
师:他们的表演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表演的很美,他们在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师:你们说的很好,那么,你们能给这种边做动作边演唱的形式下个结论吗? 生:表演唱.
师:很好(多媒体出示课件3,生齐读)
三、 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一问一答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河北的民间舞蹈秧歌,还学习了声乐演唱形式表演唱,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河北民歌《对花》(师播放《对花》课件,生初听) 师:他们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生:有人问,有人答......
师:总结“一问一答式”。
2、复听歌曲,学习声乐演唱形式“对唱”。
师:歌曲中问的是什么?答的是什么?
生:.......
师生按节奏问答式读歌词
师:同学们,歌曲中这么一问一答很有意思,你们能给这种演唱形式下一种结论吗?
生:对歌,对唱......
师:总结:对唱(课件3)
3、再听音乐 学习音乐知识“对花”
师:为什么歌曲的名字叫对花?
生:.......
师:总结"对花"的概念(课件4)
4、学唱歌曲
①师弹琴问,生回答;生生问答
②音乐知识“上滑音”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乐曲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记号?
生:是“↗”
师示范唱有无上滑音的第一乐句,生对比,上滑音在乐句中的作用。 (师出示课件4)
5、完整的演唱歌曲,师提示上滑音的唱法。
四、 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花常开,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你们知道一年四季还有其他的什么花开吗?你还想把它戴给谁那?
生:春季,桃花;夏季,荷花......
生:戴给白衣天使;人民教师;叔叔.......
师板书学生的回答结果,师弹琴,生演唱(生生问答唱)完成歌词创编活动.
五、 拓展欣赏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我们刚才学习的河北民歌《对花》,其他的地区也有特别好听的《对花》,下面我们来欣赏
(师播放课件5)
生:欣赏东北二人台、山西、山东、黄梅戏《对花》
师:你们觉得这些《对花》都有什么特点?
生:......
师:简单总结
六、 总结下课
回顾本节课内容:表演唱、对唱、对花、上滑音(播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