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和学生“走比喻”
作者:朱红霞
来源:《江苏教育》2007年第04期
检视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教材中是有所涉及的:直接用比喻词造句;用例句中的比喻词另造一个比喻句;根据提供的比喻句,说说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但是,练习的效果如何呢?
当下关于比喻的练习,明显地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去生活”,如“小姑娘如花似玉”这个比喻句套用程式比喻,缺乏介入当下生活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二是“平板化”,如“土堆像一座小山”就过于板实。三是“超模特”。句子容量萎缩,仅追求所谓简单的对,不谈句子的健康性丰满,如“月亮像圆盘”。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脱离了生活,割裂了语言和生活的天然联系;我们的学生缺乏恰到好处地把握相似感的经验,使用比喻句越来越偏离了它本真的旨趣。它的诗情渐渐流失殆尽。
比喻是最常见也最具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手法。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材所列举的几种练习方式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视域出发,重新审视我们的修辞教学,催发比喻生成的生活清新与诗意浓度。
基于预设的文本,我们要推动喻体文本与相似场景的对应回流。在文本与生活的链接中,学生将积累相关的语言经验,生成喻体表达的语言机制——如何人为地建构异类事物之间的相似关联,如何自然贴切地融注美感与诗情。具体说来,喻体文本与生活场景的对应回流有两种方式:
1,循着比喻文本找生活——寻觅相似性场景,还原喻体文本的实存。积累了一定量的比喻之后,我就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家乡的生活场景中行走,让凝滞的比喻文本转化成灵动鲜活的生活场景。比如学习了《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北大荒的秋天》中“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我领着学生走进家乡的秋天里去,去寻觅那红叶似火的枫叶与榛叶,体验秋叶的热烈、豪迈、强劲的活力与飞扬的激情,从而让红艳艳的枫叶、榛叶“活”在学生的心田里。
2,观照生活找比喻文本——诵读链接性课文,活化喻体文本的积蓄。沉浸于幽香的诗情、悦耳的画意,聆听着自然圆舞曲的旋律,观赏着生活进行曲的画面。我们内存积蓄的比喻句,便可能被唤醒,以体操运动员一般优美的姿势悄无声息跃入生活这个硕大无朋的床垫上,和它对应的文本之友携起手来。和学生行走于翠绿的柳阴下,柔软似水的柳条轻抚我们脸庞的时候,我叫学生搜索相关的比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会跳了出来;和学生行走于清澈见底的小湖边时,我让学生点击记忆中的搜索键,“平静的湖面犹如硕大的银镜”便飞了出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喻体文本和匹配实存的相似回流只是比喻教学的热身活动。此项训练的终极目标是灵动新奇的比喻新句的诞生。如果我们画地为牢,走不出预设的圈子,比喻的新文本就难以生成。比喻文本难以和现实之间形成新的距离、新的相似,新的美感张力、新的诗意活力。因此,我们必须大步走出喻体词语的丛林,启动比喻新文本生成的三种程序。
1,参照教练的履痕并行——模拟型生成。以文本中的比喻句为相似参照,推动相似比喻的模仿性生成。这种依葫芦画瓢的练习有助于降低比喻句生成的坡度,更直观地把握贴切的尺度,淡化学生的恐惧茫然的心理。例如,学习了《三亚落日》中“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一句后,我就适时地作了模仿的暗示:“哪个季节也像快乐的孩童呢?”于是依袭原文本的表达范式,在学生心中诞生了新的比喻句:“活跃了一季的夏天,依旧像一个快乐热情的孩子。骄阳就是他充满红晕的脸庞。金黄色的丝瓜花就是它心爱的萨克斯管。”当带着学生走进秋天的果园,抬头看满园成熟的柿子时,我让学生背诵《三亚落日》中“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这一句。然后,作了如下的提示:“现在,你们眼前什么也像饱饮了玫瑰酒呢?”“柿子!”“模仿刚才的句子说出一个比喻句。”很快,就有学生说出了妙喻:“柿子褪去了青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红了笑脸。” 2,凭借文本的踏板起跳——拓展型生成。这是一种基于文本的原像拓展性生成。也就是说发掘原物象另一侧面的“可喻点”(可打比喻的方面),仍以原物象为主体生成新的比喻句。像“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这个句子是从颜色上来打比方,写出了椰子树的翠绿、纯洁与高雅。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形状上来打比方。看着课文的插图,我启发学生思考:椰子树的树冠还像什么呢?像我们所熟悉的什么事物呢?学生在一番思索后,找到了它和毽子在外形上的相似点:“挺拔俊秀的椰子树,它的树冠十分有趣,酷似孩子们踢的硕大无比的鸡毛毽子。”学生造出的比喻句还颇有一种情趣。再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可拓展成“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道飘动的朝霞,飞舞的彩绸。”这种拓展型生成方式,由于所表现的事物是熟悉的,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事物之间的心理感受距离,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捕获当下事物与相似匹配的意象的距离度与相似点,有利于缓解比喻句生成的阻滞与胶着症状。当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比喻更具形象的魅力。
3,乘着自由的翅膀飞翔——原发型生成。比喻生成的最佳状态、终极状态应该是回归自然的状态、自由放飞的状态,它指向生活的原发性生成。在学生拨动了比喻的贴切、形象二弦后,我们还要让学生明了,一个新奇的比喻,是一粒落地生根的种子,会在读者心灵绽放永不凋谢的语言之花。我们所生成出的比喻句还必须具有相当高的新奇指数。既要出人意外,不再遵循日常字面用法的规范程序,但又不违情背理。这样,才会有一种令人惊叹的强烈美感和多元生动性。引领学生踏上“走比喻”的旅途后,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带进那些隐含着淡淡诗意的场景,而且要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引爆学生的生活体验积蓄,帮助学生抓住事物之间新鲜奇异的相似关联。在寒冷的冬天,学生做家务时,我让他们回味痛的感觉,学生们“洗”出了比喻句:“今天在河里洗菜真有些坚持不住,水‘咬’手哩。”在浪漫的春天里,和学生去采草莓,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他们想象草莓可做什么装饰,他们“采”出了比喻句:“草莓园里的草莓宝宝是女生秀发上的彩色发卡吗?如此地光鲜红润,是可以吃的发卡吧。”在热烈的夏天里,孩子们去捕捉蝴蝶,我让他们想玩具,他们“捕”到了比喻句:“小巧玲珑、五彩斑斓的蝴蝶多像男孩儿手中放飞的微型风筝呀,还不用线呢!”在喜庆的秋天里,学生们走进山林听鸟鸣,我让他们听“乐器”的演奏,“听”到了比喻句:“有的鸟声如小提琴般婉转动听,有的鸟声似钢琴般铿锵有力,有的鸟声像唢呐般清脆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