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
1. 默写
(1)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 (3)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_。(陆游《诉衷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5) ____________,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答案】 (1). 皆若空游无所依 (2). 敏而好学 (3). 不耻下问 (4). 匹马戍梁州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 草枯鹰眼疾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戍”“梁”“鹰”“疾”等字词的书写。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 来源于本诗,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的成语是“__________”。 3.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的隐逸胸怀。 B. 表现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C.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的道理。 D. 表达作者对山中秋色的独特情感。 【答案】2. 万籁俱寂 3. A 【解析】
2.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中成语的提取。考查根据诗歌内容写出的成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懂诗歌的内容和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可从“万籁此俱寂”提取“万籁俱寂”。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 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_________。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一句,参考资料一般译作: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这样译似乎有点不太确切。首先,岳阳楼当时所处的位置,一面濒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另一面紧靠着“百废具兴”的巴陵郡城。以洞庭湖面积之宽广及岳阳楼与湖对岸山岳距离之遥远,即使那远山的老虎、猿猴的嗓门再大,也是不可能传入“迁客骚人”的耳鼓。当然“虎啸猿啼”,也不可能来自巴陵郡城内。
请问:上述材料的作者认为“虎啸猿啼”应该如何解释呢? 【答案】4. (1). 岳阳楼记 (2). 范仲淹 5. (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6. 洞庭湖的波涛声像虎在咆哮,像猿在哀叫。
【解析】
4.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5. 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以”“物”“”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见义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6. 试题分析:考查“虎啸猿啼”一词在文章中的含义。要阅读好所给材料,了解大致内容。着重体会“虎啸猿啼”一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材料人物“即使那远山的老虎、猿猴的嗓门再大,也是不可能传入‘迁客骚人’的耳鼓”。所以“虎啸猿啼”应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有关系,即洞庭湖的波涛声像虎在咆哮,像猿在哀叫。
译文: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
道呢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
②
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
③④
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7.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 思有弗得之(_______) (_________) ⑵ 命童子取土平..8.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9.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A. 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 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 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 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7. (1). (1)得到,获得 (2). (2)填平 8. D 9. C 【解析】
7.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平”:填平。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得”现代汉语有“得到,获得”的意思,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8. 试题分析: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
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治”“何以”等字的翻译。同时注意语气贯通,与上下文内容相合,所以选D。ABC三个选项都没有翻译对“何以”。
9. 试题分析: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要理解好“命童子取土平之”的目的和比喻义。所以答案应该是C项: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翻译: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现代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文学当助人识己
①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 ),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②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 )”。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
③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
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④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⑤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 10. 第①段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是
A. 大有可为 B. 奋发有为 C. 无所不为 D. 有所不为 11. 填入第②段括号里,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灵魂深处挖掘出良知来 B. 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 C. 沙漠深处喷涌出清泉来 D. 大海深处探寻出宝藏来
1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3. 下列文学形象可作为第④段论据的是 ,理由是 。 A.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B.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14. 在什么情况下文学会“真的死了”?请参照本文,选择一种情况简要回答。 【答案】10. A 11. B
12. (1)文学当助人识己(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2)文学要有自审意识(3)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
13. A或B均可,只要紧扣“深层的人性关怀”、“值得同情的人”或“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中的任意一点,再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卖炭翁或孔乙己)阐述理由。
选A示例: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卖炭翁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选B示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鲁迅通过小说《孔乙己》表现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体现了深层的人性关怀,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14. 示例一:文学不再关注人性,不再能帮助人类认识自己,文学就“真的死了”。
示例二:人类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人工智能等)更好地认识自己,不再需要通过文学来认识自己的时候,文学就“真的死了”。
示例三:人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已经不需要再认识自己的时候,文学就“真的死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要根据语境来填成语。当然,首要的是理解成语的意思。C项“无所不为”是贬义词;D项“有所不为”是强调“不为”,所以这两项可以排除。B项“奋发有为”与语境不符。所以填A项“大有可为”符合题意要求。
11. 试题分析:注意下文内容是“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所以所填的上文内容应与之构成对比。所以填B项“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
12. 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论点和分论点。(1)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2)第一个分论点,从②段“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一句中提取。(3)第二个分论点,从③段“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一句中提取。
........
.......
14.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答此题要理解好第⑤段“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一句的含意。这句话的内涵为,人类发展到已经不需要再认识自己的时候,文学就“真的死了”。但这几乎不可能。当然也可以对第④段的“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
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一句进行分析,分析出文学不再关注人性,不再能帮助人类认识自己,文学就“真的死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桥之过
①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fān风shù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
②柳溪在村东头,3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③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④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
⑤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⑥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⑦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⑧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1000块。
⑨1000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500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⑩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
⑫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
⑬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⑭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 15. 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fān____风shùn____
16. 读第④—⑩段,概括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17. 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 B. 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 C. 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D. 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
18. 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第①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_________。第⑭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___________。
19. 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
同学甲:文章第⑬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砸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
同学乙:第⑬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1). 帆 (2). 顺
16. (1). (1)柳老师背学生过溪上学; (2). (2)柳老师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 (3). (3)柳老师拿出自己的积蓄用来造桥。 17. C
18. (1). (1)柳老师生在柳溪,师范毕业后回柳溪当老师(体现刘老师对家乡的热爱) (2). (2)柳老师爱自己的学生,爱家乡的教育事业,体现柳老师淡泊名利的志趣和境界。
19. 示例:孩子们用行动为柳老师抱不平,表现了孩子的单纯和对柳老师的真挚感情。从孩子的视角点明题旨,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含蓄地批评只看材料不重实绩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或社会风气)。 【解析】
15. 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
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帆”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16. 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柳老师”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柳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事件,当中也包括造桥的事件。
17. 试题分析:A错。要理解好原句“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的深刻内涵。B错。原文“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D错。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是称赞柳老师的做好事不张扬的高尚品德。
18.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内涵的把握。要答好此题,最重要的是理解好第①段和第⑭段的内容。根据句子的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的语境意义。第①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为了体现刘老师对家乡的热爱;第⑭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为了体现柳老师淡泊名利的志趣和境界。这句话虽然一样,但因所处语境不同,就有这不同的内涵。
19. 试题分析:关于此语段是否删除,这要看对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有多大。要从孩子们对柳老师的真挚感情的角度来考虑此语段的去留。孩子们为啥要砸桥?这就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所以,不能删除此情节。
点睛:关于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 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两张网页截图,完成后面小题。 【网页一】
【网页二】
20. 下列对网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意广告。 B. 我国的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C. 为儿童福利示范项目进行调查。 D. 号召广大青少年帮助困境中的孩子。
21. 【网页一】右下角的两个点击按钮一大一小,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 22. 语言学家对网页中的“有福童享”,向项目方提出了异议。 ⑴ 语言学家认为“有福童享”用语不规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⑵ 项目方则认为“有福童享”在使用语言上很有创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0. B 21. 希望更多的人采用每月支持的方式表达爱心, 【答案】因为这个项目任重道远,需要持续支持。22. (1). (1)利用汉字谐音,随意篡改成语“有福同享”。 (2). (2)“有福童享”的意思是让困
境中的儿童共享幸福生活,既保留了“有福同享”的本意,又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一儿童福利示范项目的宗旨。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有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一定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内容。这些文字内容往往揭示漫画的主题。聪明和图片的画面、标题和文字中,我们不免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ACD项都没有抓住关键的内容。
21. 试题分析:右下角的两个点击按钮,一个是“每月支持”,一个是“一次性支持”。“每月支持”字形大且醒目,所以这里是希望更多的人采用每月支持的方式表达爱心。也就是希望支持要做到持之以恒。 22. 试题分析: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对文字有着不同的理解。语言学家认为“有福童享”用语不规范,理由是利用汉字谐音,将“有福同享”随意篡改。会误导学生写错别字或容易对成语的含义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要对广告语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必须坚决纠正。项目方则认为“有福童享”在使用语言上很有创意,理由是既保留了“有福同享”的本意,又体现了这一儿童福利示范项目的宗旨。让人容易记住,朗朗上口。许多谐音成语广告既有独创性又符合产品的形象特征,对祖国语言也是一种丰富。广告语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是允许创新的。 写作
23. 题目:我的动力之源
要求: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⑵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⑶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我的动力之源
坐在窗边,嘴里不停地年这一个词,“梦想,梦想,梦想,梦想……”弟弟跑过来问:“姐姐,梦想是什么啊?”我这才猛的想起来:是啊,梦想是什么?我只知道有抱负的人就有梦想,他们会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去实现他们心中不变的梦想;我只知道不停地在前进的人,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
“哦,我知道了,梦想就是一股动力之源,它可以‘推动’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去达到那些有梦想的人心里所想成为的状态。可是,我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我是因为没有梦想才像现在这样无聊的发呆、做白日梦吗?”又一个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
幼小的树苗是因为有梦想,所以不断的将根深入地下,汲取更多的营养,才长成参天大树的吗? 杂草堆中的野百合是因为有梦想,所以不断地给自己自信,从内心深处种下一颗要开花的种子,才开
出洁白美丽香气扑鼻的花儿的吗?
裂石缝中瘦小的种子,是因为有梦想,所以不断地坚持生存,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的摧折也毫不畏缩的挺直身子接受考验,才结出一颗颗香甜的果实的吗?
班级中学习好的同学是因为有梦想,所以不断的不放弃每一道难题,即使那很费力,也要花宝贵的时间去尝试一下,才在每一次的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的吗?
电视上的影视明星是因为有梦想,所以不断的经过艰苦的训练,反复枯燥无味的排练,也要坚持不懈的默默承受,才在每一次的表演中做出完美的动作的吗?
我们强大的中国是因为有梦想,所以不断地走出世界,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船,再是太空授课,是从一次次的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精神中,才取得出这么多美好而辉煌的成绩的吗?
如果是的,那么,我觉得有梦想的人都是伟大的,都是值得骄傲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的!因为梦想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资格和权利去拥有它,就看你有没有认真、严肃的对待它,把它你自己最真实的心声。如果有,梦想也同样会给你无穷的力量。
我相信,一个国家,如果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在自己的心中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不论这颗种子或小或大,或普通或伟大,这个国家就充满了希望,一定会繁荣昌盛!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我的动力之源”。此作文可以用“增补信息法”来解决立意问题。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加上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题目内容可扩展为“兴趣是我的动力之源”“理想我的动力之源”“勇气我的动力之源”“自信我的动力之源”“爱心我的动力之源”等。而所增加的内容就是写作的重点。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