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作业研究案例
课改前常听到一句话:“唉,又是音乐课,真没意思!”课改后常听到的是:“老师,今天有音乐课吗?”就是这简单的两句话让我们这些的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课改成效也通过这两句话表现了出来。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却远离了故土,盼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
从而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例如: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转录了天安门前升旗仪式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曾几何时“学生爱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课改的第一站,难道我们只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也能感受到课改的新风,真正实现课改的目的“一切为了孩子们的明天着想”。调配出既健康又有营养的音乐大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是我们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我深深地感觉自己好比是一位大厨师,手艺虽好却没能精益求精。怎样才能提高厨艺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成为我教学中的困惑。盟思苦想了许多日子,总算摸索出了几条小窍门。
方法一:“加点盐” 。年年教唱同一首歌,月月抄写同一本教材,我的思想凝固了,我的厨艺没有一点进步,学生每天在吃着一种平淡如水的菜,试想怎么能提起兴趣?!就此我提出了:“让音乐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幸福经历”的口号,因为我认为作业是师生平等交互的对话,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当时同学们都感到很奇怪,音乐课还有作业?音乐作业该怎么做?针对教材上对音乐家贺绿汀的认识和了解,我加以扩展和延伸,给学
生布置作业,请他们利用家中、学校图书馆的图或上网,收集一些介绍我国音乐的资料。
方法二:“放块糖” 。“盐”已入味还远远不够,要让学生尝到一丝丝的甜才能引发他们的食欲。三年级教学中对附点音符的认识是重点,该怎么上?上课了,我将音符“ 5”写上黑板,以小圆点的身份出现做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小圆点(出示自制教具黑色小圆点),别看我小,可是多功能的,在歌唱中起了不少的作用。只要我一靠近黑板上的音符“5”它的名字和唱法都要变,不信你们瞧。”我把小圆点贴在音符“5”的头上,变成了高音“5”,我又把小圆点贴在音符“5”的脚下,变成了低音“5”,学生在学习中得出结论一:小圆点能改变音的高低。马上引入附点教学,将小圆点贴到音符的右边,它的名字叫“附点”,与刚才的高音点、低音点有所不同,得出结论二:小圆点能改变音的长短。接着又运用了数学中的加减法对附点音符的时值做了分析讲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学生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