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发表时间:2012-10-23T17:04:55.2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15期 作者: 朱伟杰[导读]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是要使其最充分、最完善地显露出来。
朱伟杰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是要使其最充分、最完善地显露出来。因此,英语课上,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提倡合作互助,引导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敢说、敢辩、敢疑、敢评,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关键词:敢说;敢辩;敢疑;敢评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不停地说,学生则不停地忙着或听或记,教师依据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生沿着教师的思维紧紧跟上,课堂似乎井然有序。然而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的课堂模式,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把本来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的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克隆”成为了同一种模式的人,这样的课堂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最多是知识型的,而非是能力型的人才。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适合学生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依据“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面向全体,落实个性教育,培养个性品质,使每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的、具有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自然人”,从而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课堂上落实个性教育,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十分必要:一、尊重差异,采用合作,引导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说
尊重学生的个性意味着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将其作为个性化教育的依据,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教学目标、同一个教学模式和同一个教学策略来要求和驯化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个体,更不能轻率地把一时达不到要求、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归为“问题学生”或“异类生”,而应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和潜质挖掘出来。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性格或知识能力较差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自信心不足,造成课上寡言少语,被动旁听的现象,教师可根据学生性格互补、英语成绩好差搭配的原则,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在人数相对较少,气氛宽松的组内进行表达的愿望。为了最有效地引导学生敢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合作任务,给足合作时间
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将合作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布置清楚,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同时,让学生明确只有每个人做好了自己该做的那一部分,合作的任务才有可能完成。在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被激发出来后,学生的合作意识也随之会被唤醒,学生们无论性格内向与否,也无论英语成绩优劣与否,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和其他组员交流看法、表达意见,勇敢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另外,合适的合作时间也是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如果为合作所留出的时间过于匆忙,不仅容易使合作流于形式,而且强硬的中断可能会浇灭学生交流表达的热情。因此,教师应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为学生留出充分讨论、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准备充分、意见成熟的前提下大胆地表达。
2.注重方法指导,营造融洽氛围
为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教师应注重合作方法的指导,比如,刚开始,小组长可让学习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过段时间后,也可让英语学习成绩较差,或组织能力较差的学生来尝试担当,以增强其自信心。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应学会互相尊重,养成认真倾听,宽容对待他人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性差异和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别的,教师还应让组内成员以好带差,以强帮弱,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敢说、能说。
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辩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若处于兴奋、激情之中,学习效率就高。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激励学生,让他们的情感火花迸发出来。初中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理,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反面激励,引入竞争机制,巧设辩题,让学生处于对手的竞争中,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其积极性。
记得有一次,在完成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1 Section A 3a、3b的阅读教学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at will people’s life be like in ten years?Will it be better or not?Why?再把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并在黑板上板书了相应的结构I think … people’s life will… because … there will be …于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同学们思维积极,竭尽全力地在脑海搜索着相关的信息,并运用正确的句子结构恰当地表达出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得到了落实;而本单元的重点语法一般将来时的用法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巩固。另一方面,好胜心还激发了同学们丰富的联想,通过辩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因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有利于学生活化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从而激扬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大胆地辩。 三、保护好奇心,培养主动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孩子如果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展开问题,训练学生从无疑处见有疑,因为疑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在培养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大力倡导,鼓励和引导他们从不敢提问到敢于主动质疑。
一次英语课上,在引导学生阅读Go for it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材料后,笔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其中一个同学的问题是这样的:In the future,robots will help us do so many things,then what will people do?Will the roborts also bring us a lot of problems?对于这样的疑问,笔者没有自己作答,而是把讨论的空间留给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引发了学生许多的奇思异想:Can robots be cleverer than us one day?Will robots be dangerous?……同学们畅快地表达着自己的疑惑,让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一时间,他们似乎忘了笔者的存在,把笔者晾在了一边。笔者退在了一旁,心里却是喜滋滋的,有古语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也许我们的学生还暂时提不出很深刻的问题,但是只要他们有了敢疑的勇气,进而养成敢问的习惯,相信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们的质疑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英语课上敢于质疑。
四、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在英语课上敢于评价
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其他小组展示合作成果的时侯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因为自己小组的合作任务已经完成,又还未轮到表演或汇报,便会有些心不在焉,甚至于在课上走神,觉得他人的成果展示和自己关系不大。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让学生作出即时的评价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要给出正确的评价,就要求在他人展示时专注地倾听,并且要求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学生就自然地会参与到课堂中。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评价呢?
1.消除顾虑,正确评价
有些同学不敢在课堂上评价他人,是因为觉得在评价中同学之间这样赤裸裸地指出错误或不足之处会让对方很没面子,弄不好会搞僵同学间的关系,对于有这样的心结和顾虑的学生,笔者总是耐心地帮他们分析,告诉他们评价就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评价的价值在于评价双方都得到了两种思想,而决非卖弄炫耀或是讽刺打击,是同学之间坦诚相待、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正确合理的评价,既帮助了他人,又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所以,只有彻底地让学生明白评价的意义所在,才能消除学生心里的顾虑,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给出评价。
2.给予评价方法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开展评价,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评价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一定要真正表达个人的看法,在作评价时,应不随大流,不受人左右;别人的观点不具体,可以补充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外,在评价他人时,可先肯定其优点,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对于被评价者,即使对方评价不到位,也应虚心听取。最后,教师应再对学生给出的评价作出相应的点评,让学生明白自己评价中的不足之处,学会更正确地评价他
人。
总之,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决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耐心引导,给予必要的方法上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敢于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课堂应该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向每一个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学生愉悦成长的地方。作为英语教师,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张扬其个性,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我们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简介:中学一级教师,先后取得地理和英语教育双本科学历。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八年,现兼任校英语教研组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曾多次荣获市、区教学质量奖、飞英奖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中学邮政编码: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