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宁区2021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1. (7分) (2017七下·惠民期末) 默写填空 (1)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 (2)
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 (3)
________,一览众山小。 (4)
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5)
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6)
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7)
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 (8)
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9)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________,________。
二、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2. (5分) (2020八上·马鞍山期末) 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幼虫爬出洞来后,在附近徘huái( )一阵,寻找一个空中支点,诸如细荆条、百里香丛、禾蒿竿儿、灌木枝杈什么的。一旦找到之后,它便爬上去,用前爪牢牢地抓住,脑袋昂着。其余的爪子,如果树枝有地方的话,也撑在地面;如果树枝很小,没多少地方,两只前爪钩住就足够了。然后便休息片刻,让悬着的爪臂变硬,成为牢不可破的支撑点。这时候,中胸从背部裂开来。蝉从壳中蜕变而出,前后将近半个小时的工夫。蝉从壳中蜕变出来后,与前后的模样儿大相径庭!双翼湿润,沉重,透明,上面有一条条浅绿色脉络。胸部略呈褐色。身体的其余部分呈浅绿色,有一处处的白斑。这脆弱的小生命需要长时间地沐浴在空气和阳光之中,以强壮身体,改变体色。将近两个小时过去了,却未见有明显的变化。它只是用前爪钩住旧皮囊,稍有点微风吹来,它就飘荡起来,始终是那么脆弱,始终是那么绿。最后,体色终于变深了,越来越黑,终于完成了体色改变的过程。
第 1 页 共 9 页
(1) 以上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的________(姓名)。 (2)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徘huái ________ 蜕变 ________ 褐 ________ 色
(3) “诸如细荆条、百里香丛、禾蒿竿儿、灌木枝杈什么的”这句话中有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4) 解释“大相径庭”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
(5) 本段是写________的蜕变过程,________描写突出。
三、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9分)
3. (9分) (2017七下·威远期中) 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宣传读书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________。
(2) 【调查读书现状】读书现状调查表
学段 七年级 调查项目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 【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________ ②向同学提建议:________
1.5小时 27.8% 1.2小时 35.8% 0.5小时 45.6% 八年级 九年级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4. (18分) (2017·银川模拟)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第 2 页 共 9 页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________,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声音,还通过________。 (2)
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
结合划线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第 3 页 共 9 页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4)
阅读④~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5)
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5. (22分) (2013·阜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有书赶紧读 黄以华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⑥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的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⑦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
第 4 页 共 9 页
(选文有删改) (1)
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开头从“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的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 (3)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文末提到“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应该怎样做?
五、 对比阅读 (共1题;共13分)
6. (13分) (2016八上·河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黄发垂髫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悉如外人 ________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________ (3)
选段【甲】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4)
第 5 页 共 9 页
________ 甫行数里
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六、 作文 (共1题;共1分)
7. (1分) 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 ▲ , 不仅仅是享乐 要求:
(1)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或短语,将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卷面书写(5分) 根据相关内容书写评定,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第 6 页 共 9 页
参
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1-1、1-2、1-3、1-4、1-5、1-6、
1-7、
1-8、
1-9、
二、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2-1、
2-2、
2-3、2-4、
2-5、
三、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9分)
3-1、3-2、
第 7 页 共 9 页
3-3、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4-1、4-2
、
4-3
、
4-4、4-5
、
5-1、5-2、5-3
、
5-4、
五、 对比阅读 (共1题;共13分)
6-1、
6-2、6-3、6-4、6-5、
第 8 页 共 9 页
六、 作文 (共1题;共1分)
7-1
、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