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作业的设计
小学音乐作业的设计
音乐课本身是一种技能课,因此课后作业必然包含练型作业。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作业尤其适合。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第二册《两只小象》中,学生可以研究认识新朋友四分休止符,并在作业本上完成一道填空题:()分音符停()拍。另外,学生还可以回家边唱边演给家长看,或者把自己的歌声录制下来,以便合理评价自己。虽然这种作业是整个音乐作业环节中的基础,但作业集需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升华或锦上添花的其他方式。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而音乐课后作业也应该从单纯的练型作业中走出来,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通过布置这一类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种反馈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文字、绘画或者音乐,不同表达方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欣赏
完《黄河大合唱》后,让学生写一篇听后感;在低年级《龙咚锵》《小青蛙找家》等歌曲中,让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歌曲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课标教材在每一课都安排了“编创与活动”这一块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基础上更要学会创造美。由于音乐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借助身边鲜活的课程资源设计出创造性的作业,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升华了知识的覆盖面,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
随着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增强,音乐课后作业也应该向活动化发展。例如,可以让学生参加音乐会、班队活动、社会公益演出等等,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其中。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音乐实践能力,还能增进交流、增加自信心、扩大音乐视野,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完《乃呦乃》这首歌曲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去加强表演,让他们在校“庆元旦”文艺晚会上认真地表演舞蹈《打老鼠》,并获得好评。又如,在研究《郊游》这首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经历
过的旅行,以小组的形式编排音乐情景剧,在班队活动课上表演。
为了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音乐教学中需要提倡研究性研究。布置音乐课后研究型作业是尝试研究性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研究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进行研究性研究的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低年级学生中可以设计一些稍简单的、方便询问、查找、积累的研究型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消除对作业的恐惧,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轻松查找问题中得以提高、进步。例如,在教唱《翅膀》一课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休止符的作用,并分别举例说明。
最后,研究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因此,音乐课后作业需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他们在研究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例如,在学完《音的高低》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乐器,为歌曲伴奏。乐器的材料可以是平常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一些废旧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