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出示),上的那两个人是
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_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
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
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
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
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 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 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
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 出示句子: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
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
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板书:无私)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蔺相如 无我 无畏 无私 嘴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