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附2:杭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教师小课题)
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高段音乐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负责人: 研究起讫时间:2014年1月起——2014年12月止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2013年下半年杭州市教育局启动实施中小学生艺术学科学业评价的监测,小学主要以六年级为监测对象。我校针对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二大类监测内容,给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笔试与演唱演奏的自测。在测试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从笔试题中发现我们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1.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辨别模糊,正确率50%。2.歌曲节拍听辨模糊。正确率35%。3.歌曲的演唱形式听辨模糊。正确率60%。4.旋律的分析听辨模糊。正确率34%。5.歌曲的曲名听辨模糊,正确率58%。 (二)从演唱演奏中发现我们学生存在的问题:1.在演唱歌曲中,个别学生节奏把握不准,出现抢拍的现象。2.在演奏乐器中,出现“滥竽充数 ”的现象。3.演奏乐曲的情绪风格把握及表现不到位。音乐课大多以新授课为主,用于复习前课的时间少之又少。我觉得问题关键是我们的学生对于音乐知识技能的课内学习不够扎实,无法“吃饱”;课后没有后续巩固的延伸学习,无法“吃透”。如何巩固消化课堂内新授的音乐性知识技能,我们在课后该搭建怎样的延伸平台,让学生与音乐进行交流巩固,使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得到提高一种有效的手段。 根据课题标准的要求和小学中高段学生的特点,有必要的学生的音乐作业进行设计和研究。《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目标和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的参考内容方向,主要是指三到六年级保持音乐兴趣,培养音乐感受能力、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小学高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初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作的活动有一定的能力。学生初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具备欣赏一些简单的、较短的、熟悉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通过以“音乐作业”的延伸平台使学生巩固、内化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以音乐文本突出实用性、趣味性、音乐性为一体的多种作业方式,成为学生喜欢且乐意去完成的作业。 综上所述,有必要对小学高段学生的音乐作业的进行设计与实施研究。通过适度、合适的作业,以达成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音乐作业:音乐作业是指在新授乐理知识、歌曲、创编课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书面与音频作业在课外完成的形式,巩固旧知识,复习新知识,使音乐学科的学习内容完整串起来的学习活动。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是:第一,要以音乐为核心。音乐作业必须围绕着音乐文本内的节拍、节奏、音色、旋律走向等等音乐要素来设计习题。第二,要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与操作性。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发挥他们主观学习的能动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易于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作业的效率。第三,音乐作业注重难度分层。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差异,创编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音乐作业。国内关于音乐作业的教学研究比较少,更没有音乐作业设计方面的案例资料。笔者提出小学高段音乐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这一课题,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探索音乐作业设计的策略与方法,提高音乐作业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预期成果等) (一)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小学高段音乐作业”,主要研究小学高段音乐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通过研究,结合高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作业类型与内容,探索指导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观和评价方式的转变;通过适度、合适的作业,以达成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及器乐演奏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动机。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高段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兴趣、特长的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 2.小学高段音乐作业的设计的基本类型。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整理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对小学高段音乐作业的形式、内容、要求及作业实施过程进行设计。作业形式拟采用书面和音频两种,学生课后或者回2
家完成;对不同层次学生拟采用分层作业设计等。
3.小学高段音乐作业实施研究的案例与实例。按上述音乐作业的形式、内容、要求和实施流程的设计,付诸实施,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有效“音乐作业”案例形成的策略与方法。 (三)研究对象 本校五年级四班。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问等途径,了解并调查分析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特点或音乐特长有哪些,以此为“小学中高段音乐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依据。 2.案例研究法:运用案例研究法记录、呈现并反思“小学中高段音乐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的操作过程与感受。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设计并落实相关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课题进行实践,运用多种方法(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老师设计、设置设计作业奖项等)进行音乐作业的制作,逐步构建并完善“音乐作业”的评价方式和进一步实践模式。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拟计划一年(2014年1月——2014年12月),研究过程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2月) 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调查学生音乐知识技能、兴趣、特长的现状与成因并进行分析。以此为“音乐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依据。 2.第一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 从“音乐作业”的目的、内容、过程、形式等方面设计并落实,且遵循取学生年龄特点与音乐特性,符合针对性、多样性易操作的原则适时调整实践内容与策略。同时,运用案例反思的形式记录、呈现并反思“音乐作业”的具体操作方法、形式和内容以及学生的感受与心得,进一步提炼各项实践策略,搜集并整理主题资料。 3.第二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年11月) 在第一阶段实施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反馈、自我反思、集体交流、专家指导开展阶段性反思活动,并对原有音乐作业进行补充修正。形成有价值的阶段性成果,做好整理与记录。 4.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整理汇编“小学中高段音乐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相关案例和结题论文,完成相关主题的案例反思及教学故事。
3
(六)预期成果形式 1.音乐作业设计案例(集); 2.学生的音乐作业作品集; 3.结题论文。 注:本方案使用宋体5号字, 1.5倍行距,A4纸三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