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习 提 纲
重要概念
信息论 控制论 系统论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卢因、李普曼及其代表著作
施拉姆、英尼斯、麦克鲁汉、梅罗维茨、索绪尔、阿特休尔、勒庞、亨廷顿、冯·伊曼纽尔、布热津斯基、迪克等人的主要贡献和代表性观点
信息:信息是人们对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注意:这是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谈)
噪音(noise):加诸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干扰信号。香农提出。
反馈(feedback):解码者对信息的反应返回编码者的过程。维纳首次提出。
前馈:编码者编码之前对受众情况的搜集分析、对可能出现的传播效果的预想。
系统:贝塔朗菲(系统论创建人)认为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模式: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广播:尽可能面向最多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注意:非平时所说的无线电广播)
窄播(narrowcasting):即小众传播,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人群进行内容相对集中的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主体对自我客体进行的传播,即“内省”。(注意与亲身传播分别开)
大众传媒的社会雷达功能: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一文中提出著名的传播三功能说――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他用“社会雷达”来比喻监视环境功能。
对传播的分类问题:据统计有90多种分类,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据胡正荣说)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传播有三种功能: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麻醉受众神经(58)
传播的组织功能:告知、表达、解释、指导
传播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悦目性
线性传播模式:即认为信息是从传播者单向流向受众的模式,是传播学中的早期观点。这是一种早期观点。拉斯韦尔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是其典型代表。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即线性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
互动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者与受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相影响的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经研究认为“观念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领袖,然后由领袖流向人口中的不太活跃的部分”。即大众传媒――领袖――受众。(领袖即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中少数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
整体互动模式的优点:概括反映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三个传播系统协同并存、互动互进的特点。
传播原则:可信性、针对性、有序性、协同性、适时性、适量性(70)
符号(sign):能指代自身之外的某事物并被人们公认、使用的某种物质形式。(据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
符号: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韦氏大辞典》)符号的根本价值在于它能传播意义。它是信息、声音和形象的组合。
能指: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造的概念,指符号中被我们感官所把握的物质形式。(同上)
所指:索绪尔提出,指所指之物在心中形成的概念。(同上)
能指:指语言的声音部分。所指:指语言的意义内容。(据戴元光《传播学通论》)
外延意义: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它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内蕴意义: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它包括修辞意义、语境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抽象受众:传播者心目中预想的受众。
大众传媒对符号意义的确立、引申、替换、稳定及受众对符号含义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符号既是编码的产物,也是编码的中介。
晕轮效应:指受传者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的倾向。
名片效应:先传播一些受众熟悉和喜欢的观点,再悄悄加进自己想要传播的观点。
投射效应:受传者以自己的理解和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文本的涵义。
受众的自述性:受传者对信息的感知和认识不全由传者给定,有自己的理解与阐述。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注意:
卷入性理解:一些受众混淆符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把符号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对其作出现实的卷入性的反应和理解。
创造性理解:
歪曲性理解:
偏倚于空间的媒介:
偏倚于时间的媒介:
冷媒介:
热媒介:
滋补法:麦奎尔在“防疫论”中提出,指在抗御敌对传播时,传播者事先向某些受传者灌输或提供正面论文材料,建立或巩固受传者的正确立场和态度。
接种法:对受传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有意加以适度攻击或驳斥,或预见到所要传播的正面观点会遭遇何种反对意见、应该如何去应对,以此来建立或巩固受传者的正确立场和态度。
沉默的螺旋:
第三人效应:
传播实践问题要求提高到传播学理论高度加以解答:
1、为什么抽象的语言能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语言虽然抽象,但它却能通过唤起使用者对语言所指代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从而具
有形象性。另外,有些特定的语言排列组合方式也可以表达某种形象化的内涵,如图案诗。
另外,语言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往往给受传者提供了想象空间和创造机会,相反,视觉形象虽然生动,但却大大了受传者的这种想象力和创造性。
2、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早获得新闻,曾是大众传媒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今天它还有那样重要的作用吗?为什么?
3、一个并不太懂音乐的人成了狂热的追星族,只要有歌星演出,每场必到。他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他热爱的不单是音乐歌曲,而是热衷于那种传播环境和气氛,因为梅罗维茨认为情境也是一种信息。另外,从众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家都追星,他也跟着追星。
4、长期偏重使用某种传媒的人会形成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甚至引发心理疾病。这个问题主要要参考麦克鲁汉关于“冷热媒介”的看法。
5、文化背景对受传者的影响主要体现于:A、首先他是在全民族公认的文化环境中接受传播;B、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都受着文化的制约;C、个人的文化水准也受着文化大背景的影响;D、区域性文化对受传者的影响往往很大。
6、网络把关人与报刊把关人的作用很不相同,网络管理者把关功能往往严重退化,其职能更多地转向搜集信息、防范病毒、编排制作信息方面。这种倾向有不少弊端。
7、怎样理解“传务求通,但有时也故意不求通”?
8、信息量与信息的质量要综合起来加以考察。
9、面向庞大受众的全国性传媒在竞争中,往往因受众针对性不强而败给区域性传媒。
10、信息生态平衡问题。信息传播能不能绝对净化?
11、我们说人际传播多是面对面进行的,但新媒体――手机、电子邮件却将大众传播的远距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亲近性结合起来。值得关注。
12、受众在宣传、新闻报道、学术领域中的逆反心理有哪些具体表现?
13、布热津斯基认为电视是万恶之首。他有哪些理由?
14、首位法:即在传播中抢占先机、先发制人,造成第一印象,以影响其他人的意见。
15、传播技巧与传播技术有何区别与联系?讲究技巧与说真话有矛盾吗?
16、记者怎样正确处理他既是生活的客观报道者、又是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种双重角色?
17、负面新闻为什么往往传播得很快很广?负面新闻往往有刺激性和戏剧性,人们都想对负面事件发表批评意见从而证明自己有智慧或有正义感,所以负面新闻比正面新闻传播得更快更远。
18、小道消息为什么传播得很快很广?A小道消息往往是对官方消息不足、报道不及时的补充和副产物。B、小道消息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神秘内幕的欲望,因此它经常迅速风行。C、小道消息的积极作用是曝光负面内幕,推动事件的合理解决;负面作用是它往往并不真实准确,反而混淆了事物的,甚至侵犯了他人的合法隐私、构成诽谤。D、
小道消息不宜提倡,但也不易禁止,我们只能对其加强引导和反制。
19、怎样看待当前“汉语第三乱世”现象?
20、什么是传播情境的合并?举例加以说明。
21、怎样认识传播工具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比如印刷技术和报纸伴随着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地位上升,电子传媒则使人们重新部落化并带来信息民主)
22、关注当前大众传播界的热点现象(比如网络引导与控制、新闻发言人制度、突发事件报道、群体冲突事件报道、网络公众暴力、传媒使用方言现象、民生新闻、公民新闻、公共新闻、网络监督、网络把关人作用的变化、新闻娱乐化现象、超级女声现象、厚报现象、网络政治、大众传媒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新媒体、跨媒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