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医学2010年1O月第3l卷第28 j{I 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急救与护理 陈云聪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福建泉州362000)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早产;转运;急救;护理 危重新生人儿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转运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监护过程。危 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我科2008年2月~2010年3月共转运危重新生 儿725例,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危重新生儿共725例,其中男528例,女 197例,胎龄<37周457例,37周以上者268例。转运日龄:< 24 h者521例,24—72 h者102例,3—7天58例,>7天者 44例。体重<2 500 g者467例(其中<1 000 g者6例),体重 >2 500 g者258例。转运距离2~240 km,往返时间30 min一 5 h。 1.2 方法 1.2.1 联络:每天由新生儿救护中心派出经过专门培训的医 生、护士各1名,24 h待命,科内设专线电话,由值班医生携 带,接到要求转运的电话时简要询问病情及具体地址后,接诊 医生通知护士和救护车司机于5—10 min内出车,途中用移动 电话与基层医院保持联系。 1.2.2设备:奔驰307救护车1部,德尔格转运温箱1台,史 缔芬尼呼吸机1台,氧气两筒,手携式监护仪,微量注射泵,头 罩,喉镜,各种型号气管导管,复苏囊,脚踏式负压吸引器,急 救药箱(内备急救药品及穿刺针),沙袋,约束带。 1.2.3 转运时的急救护理措施:到达转诊医院后将预热的温 箱及呼吸机、监护仪、急救箱带到床单位,先向主治医师询问 病情及索要转科记录单。检查病儿病情,充分评估后给予各 种必要的措施,使病情达到最佳稳定状态。①清理呼吸道:吸 净口鼻腔分泌物,置胃管,吸净胃内容物,以防途中返流或呕 吐。②吸氧:可给予鼻导管吸氧,如发绀、呼吸不规则或呻吟, 可给予头罩吸氧,如不能改善可给予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或气 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行机械辅助通气等方式。③建立静脉通 路:置静脉留置针,根据病情给予必需的药物处理如镇静,降 颅压,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④监护生命体征:接上监护仪监 测血氧饱和度、心率。⑤置患儿于温箱:经处理,患儿病情相 对稳定后,予置温箱接肤温探头于胸部,用安全带固定身体, 头部两侧放置沙袋,以防碰撞。向家属介绍病情、转运细节, 征得家属同意后并签定转运同意书后,将患儿安全地转移到 车上,嘱1名家属随车陪同,温箱与救护车平行放置。到达 NICU 30 min前,电话通知病房需准备的急救用物 送人病房 后,与接诊医生护士做好院前治疗,途中处理的事宜,填 写转运记录单,补充物品,消毒转运温箱,预备下次出车。 1.3结果:患儿均状态稳定,平安到达我院。本组725例,无 一例在转运途中死亡,转运成功率100%(其中有3例到达监 护中心2 h内死亡)。 2讨论 患儿病情的稳定性与预后密切相关,于转运前及转运途 中采取各种救护措施使病情趋于稳定大大降低了转运死亡率 及婴儿死亡率,这是转运的基本原则。 2.1 预防低体温:低体温可加重患儿缺氧,导致代谢性酸中 毒、低血糖、呼吸暂停、硬肿症、肺出血。特别是早产低出生体 重儿由于体表面积大而皮下脂肪薄以及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 等原因,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低体温,胎龄越小,低体 温率越高。故转运途中就预热好温箱,根据胎龄及体重设定 箱温,体重<1 000 g者34—36℃;1 001—1 500 g者32— 34 ̄C;l 501—2 500 g者30—32℃。 2.2 预防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引起机体组织缺氧,多脏器 功能损害,特别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尤其是早产儿 肺,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呼吸不规则、呼吸浅慢或呼 吸暂停。因此,建立通畅的呼吸通道并保证充分氧供给是病 情稳定的关键。可根据患儿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变 化来选择氧疗方式,可选择箱氧、鼻导管吸氧、头罩给氧、气囊 加压给氧、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械辅助通气等方式。本组 725例危重新生儿中持续气道正压呼吸81例,机械通气97 例,95%以上都能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一95%。 2.3 转运途中的监测和护理:有效的监护和及时处理能提高 转运的成功率,参加转运的医护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还需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准确 地记录患儿的意识、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肤色等。 预防各种导管的脱落,特别是气管导管要固定好,保持静脉通 路的通畅,以便急救用药及补液,以保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 2.4 转运的效果和评价:完整的急就救设备和医护人员高水 平的救护是成功转运的保证,使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得 到了提高,降低了基层医院的新生儿死亡率,把“流动的 NICU”带到基层医院,受到基层医院及家属的欢迎。 3参考文献 [1] 王晓东,周晓光.新生儿转运中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672. [2] 陈克正.早产儿转运中的一些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 杂志,2O00,15(12):726. [3] 顾坚.新生儿转运351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 杂志,2002,10(5):103. [收稿日期:2010—07—23编校: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