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现阶段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原因
作者:张茜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3期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清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中的问题,明确如何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规范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民族发展
当我们追溯世界文化的漫长历史时可以发现,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许多像中国这样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庞大国家。这些国家都曾以自身辉煌的文化显赫一时,而后以种种方式或早或晚的解体直至消亡了。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磨难却始终维持了自身的存在。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数量众多的民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某种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国的历史进程表明,这种特殊关系结构及其调试机制,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发展,对于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统一国家的长期维系与持久延存,具有十分关键而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阶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各民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繁荣”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专门术语,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可以视为我国民族的归宿。“共同繁荣”它包括各民族自身的状态——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也包括各种民族之间的关系的状态——各民族的发展大致均衡且各具特点。而无论怎样地归纳、概括,文化的繁荣是民族繁荣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文化要繁荣那么首先需要的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得到了党和的高度重视。2009年出台了2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发展也被种种历史因素所制约。民族文化发展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自然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种散杂居的现状决定了民族发展差距将长期存在。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山区等自然条件相对较恶劣的地区。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与非民族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从一系列统计数据看,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教育投资的持续增加以及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人口中文盲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文盲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目前,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较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求等问题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尤为突出。同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国际形势的挑战,文化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比如,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供给不足的问题,既制约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又为境外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在这些地区的传播提供的空间,直接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如何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跨境民族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将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领域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社会环境
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不断加深,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在信息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优势,其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种信息领域不对称的发展造就了其在信息资源和信息产业的垄断地位。他们利用其垄断地位对信息技术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渗透、信息产品倾销,推行其价值观和所谓的“文化霸权主义”。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主题,用战争达到侵略目的的时代已经过去。相较于暴力,文化的侵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今世界,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漫威动画、牛仔裤、可乐等一系列美国文化的代表产物已经深入世界各个角落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典型的美国文化已经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中。
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的结构和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流失。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参考文献
[1]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 吴仕民.现代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J].民族研究,1991(06). [3] 刘鸿武,段炳昌,李子贤.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