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0年至2011年血流感染的病原谱及耐药性分析

2000年至2011年血流感染的病原谱及耐药性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万方数据生垦匡夔盈壶垫!!芏!旦箜!兰鲞筮!塑旦!里型堕堡!i!箜!£!型!i塑,!!E堡竺!里垫!!:!!!:!!:坐:1・检验与临床・2000年至2011年血流感染的病原谱及耐药性分析徐建仙杨泽刚裴文军f摘要】目的了解本院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确诊的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540株,其中G+菌2480株(70.06%),G一菌953株(26.92%),真菌107株(3.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au—reus,SA)、大肠埃希菌、念珠菌在血流感染病原菌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Staphylococ.CUS,CNS)、链球菌所占比例下降。儿科病房分离致病菌1920株,其中G+菌1557株(81.09%),G菌338株(17.61%),真菌25株(1.30%);成人病房分离致病菌1620株,其中G+菌923株(56.98%),G一菌615株(37.96%),真菌82株(5.06%);两者致病菌构成比有明显差别(x2=249.32,P=0.000)。万古霉素对本组G+球菌保持强大的抗菌活性,未检出耐药菌株。其余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为拉宁、强力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及左氧氟沙星。本组主要G一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均较严重。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等。结论近年来本院血流感染患者以G+菌感染为主,主要致病菌呈现多重耐药倾向。临床应依据本地区药敏结果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并采用合理手段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关键词]毒血症/微生物学;微生物敏感性试验;药物耐受性血流感染是当前临床面临的严峻问题。尽管新等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问比较采用计数资料构成型抗生素不断应用于临床,但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无比x2检验(R×C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明显下降趋势,而病原菌的变迁及耐药菌株的不断出意义。现,使治疗难度加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笔者对本2结果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确诊的血流感染2。1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2000年至2011年静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脉血标本培养分离致病菌3540株,其中不同时在为临床提供血流感染诊断和治疗的实验室依据。问段G+菌及G一菌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2=1资料与方法0,54、1.28,P=0.764、0.528),真菌所占比例有所1.1标本来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上升(x2=12.63,P=0.002)。见表1。临床诊断为血流感染并且血培养阳性患者3502例,表12000年至2011年静脉血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其中男1806例,女1696例,年龄1d至98岁,平均结果比较(39.22±15.13)岁。同一患者多次分离到的同种菌株不重复计人。1.2细菌培养及鉴定静脉血标本经Bact/A.1ertl20血培养仪增菌,分离培养,TDR-200B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到种。2.2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种构成比的变迁血流1.3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及感染主要病原菌种在不同时间段的构成比普遍存在琼脂稀释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变动,较突出的变化是sA、大肠埃希菌、念珠菌所占所用抗生素纸片购于北京天坛药品生物技术开发公比例升高,CNS、链球菌所占比例下降。见表2。司。药敏判定参照美国NCCLS/CLSI标准。质控菌2.3儿科与成人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较株大肠杆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儿科患者中分离致病菌1920株,其中G+菌1557株姗’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由卫生部(81.09%),G一菌338株(17.61%),真菌25株临床检验中心提供。(1.30%);成人患者中分离致病菌1620株,其中1.4统计学处理使用WHONET5.4、SPSS17.0G+菌923株(56.98%),G一菌615株(37.96%),真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2.09.040菌82株(5.06%)。两者致病菌构成比有明显差别作者单位:415003湖南省常德,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249.32,P=0.000)。万方数据主国医盟盘查!!!!至!旦箜!!鲞筮!塑』!!婴!!!!垦!i!!塑里!通堕塑:!!P!!里!塑!!!!:∑!!:!!:塑!:!表23540株血流感染病原菌不同年限的构成比分析2.4药敏结果及耐药性余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包括拉宁、强力霉素2.4.1主要G+球菌药敏结果万古霉素对本组(多西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G+球菌保持强大的抗菌活性,未检出耐药菌株。其见表3。表3主要G+球菌与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2.4.2主要G一杆菌药敏结果本组主要G杆菌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广泛开展,血流感染发生率有逐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均较严重。耐药率较低的抗渐增高趋势。有文献报道血流感染的病死率高达生素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N/舒巴坦等。28.7%Ill。因我国各类感染的病原菌存在区域性见表4。差异,故监测本地区血流感染病原谱对指导临床用3讨论药有重要意义。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万方数据主基堡垣苤查鲨!!至!旦笠!兰鲞筮!魈』!!翌型堕垡垡!!堕坠丝型塑:!刍匣!翌!竺!Q!!:∑!!:!!,№:!表4主要G一杆菌与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近30年来血流感染病原菌中G一菌比例逐年下且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故容易受到CNS等条件致降,G+菌比例逐年上升旧J。本组资料显示G+菌为病菌侵袭而发生血流感染。2000年至2011年本院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与本组主要G+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均较严孙自镛等旧。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本组SA比例逐渐重。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G耐药率超过90%,对红上升,2009年至2011年已超过CNS成为本院血流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超过70%,对复方新诺明耐感染最主要致病菌。研究发现87.5%的血流感染药率超过50%。链球菌对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SA患者存在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耐药率超过60%,对克林霉素耐药率接近70%。初住院时间长、人住ICU等危险因素∽J。上述患病人步认为这与目前国内抗生素广泛应用导致细菌不断群在本院住院患者中比例逐年增高,且研究显示耐变异相关。葡萄球菌可能通过合成B一内酰胺酶及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率逐年升高MJ,这可修饰酶、改变DNA旋转酶靶位、核糖体甲基化修饰、能是本院近年来SA血流感染患者比例增高的原主动外排系统等途径对多种抗生素耐药"J。糖肽因。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绝大部分患者人住本类抗生素在本院已应用20年,本组未发现对万古霉院前即接受过抗感染治疗,部分耐药性较弱的CNS素耐药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故糖肽类抗生素仍可作感染患者初始治疗有效,这可能导致了CNS的检出为G+球菌血流感染的首选抗生素。本组已分离出比例下降。耐拉宁及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株,应引起临床血流感染病原菌构成与患病年龄亦有关系。本医师的足够重视。虽然药敏结果显示G+菌对利福组儿科病房血流感染患者中G+菌比例高达平、庆大霉素有一定敏感性,但此两种药物副作用81.09%,与金利民和吴呜帕。的报道相似,远高于成多,临床应谨慎使用。人病房(56.98%)。除SA外,CNS亦为儿科血流感本院血流感染主要G一致病菌(大肠埃希菌、铜染患者重要致病菌。由于CNS具有细菌粘质等致绿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存在较严重的耐药性,对病因子,&JL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氨苄西林及头孢噻吩耐药率超过80%,对第三代头万方数据史旦医盟苤壶!!!!至!旦筮!!鲞箜!期』!!!!!!丛生!i!嬖!旦!Y堂i塑:!!P!!坐!笪!!!;:y!!:!垒:盟!:!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头孢哌酮耐药率均超价和meta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3):304-307.过40%。大肠埃希菌可经质粒介导使耐药基因在[2]肖永红.我国血流感染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现状.中华传染病杂不同细菌间扩散,水解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志,2008,26(4):193—196.[3]孙自镛,陈静,朱旭慧,等.1998年~2006年血流感染病原菌曲南【8I。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包括合成3-内酰及其耐药性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1):736.740胺酶、抗生素靶位改变、主动外排机制、产生诱导修[4]路明,姚婉贞,王筱宏,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饰酶、改变胞质膜通透性、传播耐药基因,以及形成征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96—1598,生物被膜等∽J。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包括产生B.[5]王彦酷,孙景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与医院感染内酰胺水解酶及氨基糖苷修饰酶、修饰DNA螺旋的相关性以及预防方法.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7):76_78.酶、外排泵系统、脂多糖变异、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6]金利民,吴呜.238例A,JD血流感染血培养阳性菌株的分离及改变自身结构及外膜孔蛋白数量、传递细菌耐药基药敏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7):942—944.因等。1…。药敏检测显示本院主要G一血流感染致病[7]于一云,王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病学和耐药机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最低,亦可试用耐药制研究新进展感染.炎症.修复,2008,9(2):120-122.率较低的阿米卡星、头孢哌N/舒巴坦、氟喹诺酮类[8]赵庆英,刘德梦.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抗抗生素等。另外,临床应重视医疗环境、医疗器械、生素分册,2010,31(4):190.s4.[9]刘春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医院感染学临床操作的消毒及医务人员手部卫生以减少医源性杂志,2011,21(21):4634一-637.耐药菌感染的风险。[10]余建华,蔡冬平.不动杆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20):251l-2513.参考文献[收稿日期:2012-05—17](本文编辑:熊力)[1]杨祖耀,詹思延,王波,等.中国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的系统评脑出血患者TNF一仪和ICAM.1的表达及与脑水肿关系的临床研究范晨蕾刘勇陈英葛叶波翁逸飞【摘要】目的研究脑出血后人血清中TNF一0/.、ICAM—l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水肿体积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患者发病后第1、3、7天血清TNF—Ot、ICAN一1含量,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计算患者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患者发病后第3天血清TNF—ot、ICAM一1水平明显增高,到第7天时分别达[(25.14±2.57)ng/L、(14.33±4.24)nS/m1]高于对照组(t=2.34,1.94,P<0.05)。脑出血患者第1天水肿体积为[(3.224-0.73)m1],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肿体积逐渐增加。脑出血患者第7天脑水肿体积[(11.36±2.07)m1]高于第1天(£=2.24,P<0.05)。出血后第3、7天,TNF—a、ICAM一1含量分别与水肿体积呈正相关(r=0.648、0.794、0.672、0.786;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NF・OL、ICAM一1水平呈动态变化,其水平升高可加重脑出血灶周围水肿,并与水肿体积呈正相关。[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血液;胞间黏附分子l/血液;脑出血/并发症;脑水肿/病因学;脑水肿/病理学脑出血即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随着人口逐血肿、血液成分的分解物以及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导渐步人老龄化,脑出血已成为较为广泛发生的急症重致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发生常常会导致继发性症。我国每年因为脑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疾病神经损伤悼J,使得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进入恶性循环。死亡的20%,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脑出血最常虽然近年来研究表明脑水肿的形成和凝血反应、红细见的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出血后引起的胞溶解以及炎症因子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341。TNF-c(,ICAM一1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日益受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209.041到重视,且与缺血f生及出血性疾病相关㈨。笔者通过作者单位:315040浙江省宁波,宁波市鄞I、I,1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检测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NF一仅、ICAM一1水平的变化2000年至2011年血流感染的病原谱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徐建仙, 杨泽刚, 裴文军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湖南省常德,415003中国医师杂志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2012,14(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yszz201209040.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