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门源县青稞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门源县青稞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华佗小知识
门源县青稞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作者:乔秀红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6期

乔秀红

(门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门源 810300)

摘要:介绍门源县青稞种植现状和青稞品种资源现状,提出加强青稞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育成青稞新品种、建立产供销信息服务网络,推动青稞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青稞;生产现状;发展思路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人们一般将栽培大麦根据籽粒上稃的有无分为皮大麦和裸大麦(青稞)。青稞即裸大麦,又称米大麦或元麦,近年来,随着对青稞功能营养元素的开发及一系列加工产品的启动,青稞将有望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结合门源县青稞生产现状提出今后门源县青稞生产的发展思路。

1 青稞生产现状

1.1 青稞种植现状

门源县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份,辖4镇8乡109个行政村,是青海省藏区青稞主产区之一。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2.96万hm2,其中青稞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7万hm2左右,占总种植面积的36%,年产青稞约4万t,主要种植门农1号、肚里黄、北青6号等品种。门源县种植青稞历史悠久,选育的青稞良种“肚里黄”,被称为矮青稞,具有抗旱、抗寒、抗倒伏等多种优点,特别适用于2 700~3 000m的海拔地区种植,成熟期不抽穗或半抽穗,由此而得名“肚里黄”。其最大的优点产量高,一般每亩可稳产200~250kg,高产每亩可达275kg。为此,门源地区有发展青稞产业的传统经验,青稞产业是门源地区的一大区域经济优势。

1.2 青稞品种资源现状

门源县青稞品种推广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7年主要推广门源小亮兰、白浪散等品种。门源小亮兰系优良农家品种,属极早熟品种。从出苗至成熟需115~117天,亩产100kg左右,适应我县川、浅、脑地区种植。白浪散为四棱裸大麦,早熟,从出苗至成熟需130~135天,亩产125kg左右,适应我县浅、脑地区种植。1958~1979年主要推广系门源农科所19年从农家品种循化兰青稞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门农1号新品种,从出苗至成熟需133天,亩产225kg左右,最高亩产达300kg,适宜我县东部较暖的明堡、浅山中等肥力的地区种植,门农1号在生产中的推广运用,是我县青稞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比小亮兰,白浪散分别增产100kg和75kg,增产率分别为50%和37.6%。1979~1995年主要推广门农1号,北青1号、北青2号,北青3号、莫多吉等新品种,北青1号全生育期153~160天,亩产200~300kg,在高水肥条件下可达300~400kg。北青2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27~136天,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250kg,产量最高达453kg,该品种适宜我县中等肥力水平的明堡地区种植。北青3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23~133天,在较高水肥条件下亩产可达400kg以上,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200~250kg,该品种适宜海拔3 000米以下中等肥力水平的明堡地区、浅山和部分脑山地区种植。1995年至今,实施种子工程,主要推广门农1号、肚里黄、北青6号、北青8号等品种,北青6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35天,一般亩产250kg,最高亩产达300kg。北青8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56天,一般亩产280kg,在高水肥条件下可达350kg。

2 青稞生产发展思路

2.1 加强青稞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门源县农业设施脆弱.还未摆脱雨养农业的格局,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因此,加快青稞基本口粮田建设已成为当前解决门源地区农牧业发展中最迫切的任务。根据《青海省门源县游牧民定居工程青稞基地建设》、《青海省门源县青稞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配套建设农田水渠、田间道路、种子仓库、大型农机具等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土壤培肥和土壤改良,为青稞增产丰收打下基础。

2.2 加快引进和育成青稞新品种

门源县作为青海省的青稞主产区,要争取建立省级青稞育种基地,与专业化生产基地结合,进行青稞新品种的繁育、试验、推广,同时建立高标准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增加青稞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加快青稞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建立青稞新品种繁育体系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要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区建设来实现,要充分利用国家青稞良种补贴,扩大新品种种植规模,重点示范推广青稞旱作栽培技术,通过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园区推广的青稞新品种、新技术和生产试验、示范等作用,让农牧民在看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效益后,加快农牧民认识、接受青稞新品种、新技术的过程,从而加快引进和育成青稞新品种推广力度,以此辐射带动全县青稞生产水平的提高,实现青稞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安全。

2.3 建立产供销信息服务网络

建立门源县青稞生产信息服务网络,形成与全国联网的信息传播系统,搞好信息的预测、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引导青稞生产的正确走向,使门源青稞产品走进全国和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家小杂粮网站和有关网站收集和发布相关青稞新品种、栽培技术、加工产品、供销等信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青稞生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网络信息服务支撑。

2.4 推动青稞产业化经营

全面开展青稞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建立门源青稞产业加工区,培育青稞交易市场、青稞交易经纪人,促进青稞的流通。大力扶持青稞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与创新,围绕龙头企业建设青稞原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有效联络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青稞生产及农户的带动能力,提高青稞生产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以“公司+农户”、“科研+中介+农户”等形式发展订单生产,推进青稞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芦海涛,李召霞.青海省青稞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J].青海农牧业,2013,03:7-9.

[2] 吴昆仑,迟德钊.青海青稞产业发展及技术需求[J].农业科技,2011,01: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