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阅读。
我的战友邱少云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因为敌人控制的“391”高地, 像一颗毒牙,楔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推移。
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 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看着这种情景,我只盼望天快点儿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显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排炮过后,敌人竞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 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噼噼剥剥地响。我忽然闻到 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 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 包住了。
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 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都会受到重大的损 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 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 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 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我们歼灭了。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参加这次战斗的志愿军战士,都记住了1952年10月12日 这个日子。
(1)选择划线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居高临下________①住;②住所;③处于;④安着,怀着。 纹丝不动________①蚕丝;②细线;③细微,极小;④情感。
漫山遍野________①水过满,出来了;②淹没;③满,遍,到处都是。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得以下几件事中哪些是详写的,请写出来________。
①那一天,天还没亮,我军埋伏起来准备拔掉敌人的 “391”高地。
②到了中午,敌人突然开炮,邱步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③黄昏时候,战友们在邱少云的英雄行为鼓舞下,夺取战斗的胜利。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句子,把你的体会写出来。
①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________ ②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________ ③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________ 【答案】 (1)③;③ ;③
(2)①和②
(3)首尾呼应。这样写既使文章结构严谨,易强调主题思想,即邱少云精神永存。(意思对即可)
(4)从这里我知道我们埋伏的地方离敌人很近,敌人很容易发现我们, 我们必须不能有一点动静。
;“我”担心这个年轻人经受的锻炼少,无法忍受烈火焚烧的巨大痛苦,然而邱少云却直至牺牲也没有挪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体现了“我”内心巨大的痛苦。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理解掌握情况,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居:站在,处于。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改变。丝:细微,极小。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漫:满,遍,到处都是。
(2)考查详写略写,文章材料详写、略写的安排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如①和②),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如③)。
(3)考查呼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来分析:①从“看见地堡和火力点、听得见敌人讲话”中体会到我们埋伏的地方离敌人很近,敌人很容易发现我们, 我们必须不能有一点动静。②从“担心、年轻的战士、突然、跳起来、叫起来”中体会到“我”担心这个年轻人经受的锻炼少,无法忍受烈火焚烧的巨大痛苦,然而邱少云却直至牺牲也没有挪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③心像刀绞、泪水模糊”中体会到体现了“我”内心巨大的痛苦。
故答案为:(1)③、③ 、③;(2)①和②; (3)首尾呼应。这样写既使文章结构严谨,易强调主题思想,即邱少云精神永存。(意思对即可)
(4)①从这里我知道我们埋伏的地方离敌人很近,敌人很容易发现我们, 我们必须不能有一点动静。②“我”担心这个年轻人经受的锻炼少,无法忍受烈火焚烧的巨大痛苦,然而邱少云却直至牺牲也没有挪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③体现了“我”内心巨大的痛苦。
【点评】(1)对一词多义的辨析,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2)此题主要考查对详写、略写的判断及运用能力。(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4)根据词语体会句意,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1)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找出来,并画上横线。
(2)这段话是对翠鸟的________描写,重点写了羽毛、________和________。
(3)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答案】 (1)彩色;翠绿;蓝色;红色 (2)外形;翅膀;嘴 (3)对翠鸟的喜爱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寻找文句中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从文中挑出来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彩色;翠绿;蓝色;红色 (2)外形、翅膀、嘴 (3)对翠鸟的喜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能力。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读童话故事,做习题。
蜗牛的森林
蜗牛生活在一片草地上,对于蜗牛来说,这里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可是有一天,草地上来了一只穿红靴子的兔子,蜗牛很热情地招呼说:“欢迎你来到蜗牛的森林。”兔子听了哈哈笑着说:“这样的草地也算森林?最高的草才刚过我的靴筒。”
于是,兔子就给蜗牛描述了真正的森林,那是有着高大树木的地方。 蜗牛很吃惊,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他决定去寻找真正的森林。[预测点1]
蜗牛上路,什么也不用带,他的壳就是他的房子。当他把身体缩进去的时候,他就在休息;当他把身体伸出来的时候,他就在赶路。这样过了许多
天。
一天,蜗牛看见四个巨大的树根。啊,这样的大树,只有森林里才有啊。
蜗牛很高兴,他觉得自己到了森林了。可是,森林这么大,蜗牛站在地上是看不清楚的,他决定沿着树千一直往上爬。
这是一棵多么老的树呀,蜗牛一边爬一边想着。蜗牛爬到顶上的时候,感觉到刺眼的阳光。哦,原来他到了大象的背上,那粗粗的树根当然是大象的腿了。
大象一点儿也不知道背上有一只蜗牛,跨着步子慢悠悠地走进森林,啊,小蜗牛终于看见了真正的森林。[预测点2]
太阳光斜斜地透过茂密的树叶,像星星一样撒在地上,也撒在蜗牛的背壳上。
这时候,森林里来了一个巨人,大象很热情她招呼他:“请休息一会儿吧,这里是大象的森林。”巨人哈哈笑着说:“森林?这里的树就和小草一样,才到我的膝盖。”
是啊,大象在巨人面前显得很小很小,森林就在巨人的脚下。
巨人说:“再见,小小的大象,我要到我自己的森林里去了。”对呀,巨人一定有着更大的森林。
当大象又经过草地的时候,蜗牛顺着他长长的鼻子下来了。兔子看见这一切的时候,简直惊呆了。
蜗牛安安心心地住在自己的森林里了,虽然这里最高的草也就刚过了兔子的靴简。
(1)边读童话边预测,请填写下表。 预测点1:蜗牛很吃惊,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他决定去寻找真正的森林。 预测的内容:________ 我的预测依据是:________ 预测点2:啊,小蜗牛终于看见了真正的森林 预测的内容:________ 我的预测依据是:________ (2)仔细阅读文章,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
①蜗牛住在________,这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②蜗牛决定去寻找真正的森林,他首先遇到了________,当蜗牛进人真正的森林的时候,又遇到了________,最后大象把蜗牛带回了________。
(3)小朋友,假如你是蜗牛,你会选择草地还是真正的森林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呢?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答案】 (1)小蜗牛去寻找森林,但他是不会那么顺利找到的。;小蜗牛没见过森林,也不知道森林在哪里。;这可能不是真正的森林。;对于小蜗牛来说,草地就是森林,对大象来说,几棵大树就是森林,那么比大象还大的动物有自己的森林吗?
(2)一片草地上;大象;巨人;草地 (3)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
能力。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也就是故事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时能结合文意和个人的理解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小蜗牛去寻找森林,但他是不会那么顺利找到的。 小蜗牛没见过森林,也不知道森林在哪里。 这可能不是真正的森林。
对于小蜗牛来说,草地就是森林,对大象来说,几棵大树就是森林,那么比大象还大的动物有自己的森林吗?
(2)一片草地上、大象、巨人、草地 (3)略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_____还有鸟味_____父亲轻声说_____他生怕惊动鸟_____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_____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_____ _____鸟也有气味_____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在选段的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__还有鸟味________父亲轻声说________他生怕惊动鸟________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________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________ ________鸟也有气味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从画波浪线的词语中你能体会到父亲________(A.很好奇 B.对鸟特别喜爱),我们还可以从父亲的语言中感受到这一点,如________(找出选文中一到两处父亲的话)。
(4)选段的结尾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
A. 表达出“我”内心的庆幸,不然鸟会无法逃脱。 B. 父亲了解鸟,而且喜爱鸟,所以不伤害鸟。
C. 父亲因为喜爱鸟,而放弃了做猎人。
【答案】 (1)“;。”;,;。;,;。;“;?” (2)“鸟要准备歌唱了。”
(3)B;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A,B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 (2)“鸟要准备歌唱了。”
(3)B、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4) A 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一次性筷子由于卫生、方便受到餐饮业的青昧,同时,大批生产一次性木筷却使我国大量林地被毁。中国市场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每加工5000双一次性木筷要消耗一棵生长了30年的杨树,全国每天生产一次性木筷要消耗森林100多亩,一年下来总计3.6万多亩。另外,造纸业也是另一项需要大量消耗树木资源的传统行业,年消耗木材也有1000多万立方米。森林资源被严重消耗了。
(1)中国市场制造一次性木筷每年消耗森林多少万亩?( ) A. 100多亩 B. 3.6万亩 C. 2.6万亩 (2)制造一次性木筷和造纸业会带来什么问题?( )
A. 森林资源被严重消耗 B. 森林灾害频繁发生 C. 生态环境恶化
(3)如何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写出你的两点建议。 【答案】 (1)B (2)A,B,C
(3)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保护森林资源。②尽量不用一次性木筷,改用非一次性的筷子;节约用纸,爱护书本。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的提炼,注意找准问题中的关键词“一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查找出“ 一年下来总计3.6万多亩 ”。
(2)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生产一次性筷子和造纸业需要消耗森林资源,所以必然会对生态造成严重影响。ABC三个选项都是讲的对生态造成的影响。
(3)本题只要提出两点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 B;(2)A;
(3) 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保护森林资源。②尽量不用一次性木筷,改用非一次性的筷子;节约用纸,爱护书本。
【点评】(1)本题一定要读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段落中寻找。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态生态问题的理解。
(3)本题考查对森林消耗所产生的生态问题的建议,合理即可。
6.课外阅读。
小鸟和大树
有一棵大树,每日沐浴着阳光,与鸟儿一起欢度美好时光。
离大树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曾经有一个小孩因为过河而被水冲走。大树沉思了一下,对人们说:“你们把我砍下来,做成一座桥吧。”于是,大树成了河面上的一座桥。人们过河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鸟儿问桥:“以前你做大树时的生活多么美好,可你为什么要放弃做树而选择做桥呢?”桥微笑着说:“做了桥,我感到自己的人生非常有价值。”
鸟儿说:“可是为了帮助别人,就应该牺牲自己的快乐吗?” 桥说 不 帮助了别人 其实我也得到了快乐 (1)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深思——________ 心惊胆战——________
(2)给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大树为什么要放弃做树而选择做桥呢?( )
A. 大树想尝尝做桥的滋味。 B. 大树想让人们能够安全过河。 (4)在帮助别人的问题上,小鸟和大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小鸟认为:________ 大树认为:________
(5)你觉得大树说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案】 (1)沉思;担惊受怕 (2):“ , , !” (3)B
(4)帮助别人,不应该牺牲自己的快乐。;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短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深思——认真思考,深入考虑。心惊胆战——形容十分害怕。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
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1)沉思、担惊受怕 (2):“ , , !” (3)B
(4)帮助别人,不应该牺牲自己的快乐。;帮助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5)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课外阅读。
美丽的秋季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和鸣。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汪汪……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个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上,黄花遍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枫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这一黄一红,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我迷恋你呀,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文中的“你”指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季节,也是________的季节。
(2)文中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幅秋景图。 (3)在第3自然段中,写出描写田间作物的拟人句;在第4自然段中,写出描写果园硕果累累的比喻句。
(4)请你写一句赞美秋天的话。 【答案】 (1)秋天;美丽;收获 (2)花园;田间;果园;山坡
(3)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
(4)秋天是画,是彩云,是流霞,是成熟,是收获。
【解析】【分析】(1)、(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3)此题意在明白拟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对秋天的感悟,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1)秋天、美丽、收获 (2)花园、田间、果园、山坡
(3)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
(4)秋天是画,是彩云,是流霞,是成熟,是收获。
【点评】(1)、(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课外阅读。
带刺的朋友(节选)
①第二天晚上,月亮在云缝里缓缓地游动着,时隐时现,像是在捉迷藏。
②我吃完饭,刚到草棚前,就看见几个圆乎乎的东西正从草棚里滚出来。啊!刺猬一家出来散步了!
③突然,身边传来“汪汪”的叫声,原来我家的大黑狗——大老黑来了。我刚想叫住它,大老黑已经向那几只刺猬扑去。刺猬可真鬼,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如同长着几个仙人球似的。大老黑很快掉过头去,“鸣鸣”地哀叫着溜走了。
④爸爸走过来,笑着说:“俗话说,狗咬刺猬——无从下嘴。你瞧,大老黑的嘴被刺猬扎破了吧。”我追上大老黑一看,可不是,它的嘴正滴着血呢。
⑤“刺猬身上的刺,是很好的护身法宝。”爸爸接着说,“别说猫、狗,就是老虎,都拿它没有办法呀。”
⑥“真有意思,刺猬的本事太大了。”我高兴得直拍手。
(1)文中“甭说”这个词语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替代?( )
A. 没有说。 B. 可以说。 C. 不用说。 D. 不能说。
(2)这个片段主要写的是________。
(3)面对大老黑的进攻,刺猬是怎样应对的?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4)刺猬的“护身法宝”是________。
(5)从文中看,下面哪一项不是“我”对刺猬的感情?( )
A. 钦佩。 B. 称赞。 C. 喜爱。 D. 讨厌。
【答案】 (1)C
(2)刺猬吓退大黑狗
(3)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 (4)身上的刺 (5)D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选项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C (2)刺猬吓退大黑狗
(3)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 (4)身上的刺 (5)D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骡子和铃铛
一头高大健壮的骡子,脖子上系上一个铃铛。铃铛制作精巧,响声清脆,骡子每走动一步,铃铛便发出“叮当”的声响,比鸟儿唱歌还悦耳动听。
一天,骡子撞开了篱笆,走进了菜园,白菜、韭菜一畦畦,鲜嫩又可口,骡子好不欢畅,它低头啃个不停。“叮当,叮当”,一串串尖厉的急响,钻进了主人的耳中。他一个箭步冲出房门,挥动竹枝赶到菜园,一边抽打着骡子的屁股,一边斥责道:“混账东西,你胡嚼乱踩,把菜地弄得一团糟。要不是铃铛叫我来,菜地准被你糟蹋完了。看你下次再敢闯进菜园……”
骡子疼得直叫唤,不要命地跑出了菜园,“叮当,叮当”,铃铛的响声,伴着骡子远远地到了山脚下。
没多久,骡子拉着一车货,长途跑路,傍晚时返回了村里。“叮当,叮当”,一阵脆响,引得一些乡亲们竖起大拇指夸奖道:“嗬,好一头结实顶用的骡子,拖这么多货物跑了一天,还那么精神抖擞的。听,配上这清脆悦耳的铃
铛声,多有气魄!”
“叮当,叮当。”铃铛听了这番话,响得更加起劲了,像是说:“对的,对的,骡子了不起!”
骡子耸起耳朵听了这些话,满心喜悦。突然,它望见了菜园,不禁感到一阵阵隐痛,立刻不高兴地责问铃铛道:“你发出的同一个声音,为什么一时出卖我,一时又吹捧我?”“叮当,请你听清,”铃铛含笑地解释道,“你和我,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你犯错误时,我发出警告,为的是挽救你,不让你越陷越深;当你干得对时,我理所当然地赞扬你,为的是激励你取得更大的成绩啊!”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满心喜悦:________。 ②理所当然:________。
(2)铃铛两次的声响,骡子认为第一次是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自己;铃铛却认为第一次是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骡子。
A.挽救 B.吹捧 C.赞扬 D.出卖
(3)画横线部分中“同一个声音”是指( )
A. 主人斥责骡子的声音。 B. 铃铛清脆悦耳的声音。 C. 鸟儿唱歌的声音。
(4)联系文章,请你想想:骡子和铃铛能成为好朋友吗?说明理由。 【答案】 (1)骡子心里非常高兴;当你干得对时,我就应该这样做(赞扬你)
(2)D;B;A;C (3)B
(4)能。骡子理解了铃铛的用心,以后会听从铃铛的提醒,会将事情做得更好。它们也会因此成为好朋友。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结合选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①骡子心里非常高兴;②当你干得对时,我就应该这样做(赞扬你)。
(2)D B A C (3)B
(4)能。骡子理解了铃铛的用心,以后会听从铃铛的提醒,会将事情做得更好。它们也会因此成为好朋友。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0.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蜡烛
看着正在燃烧的蜡烛,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你看,蜡烛通体洁白,不停地燃烧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放射出明亮的光芒。它的一生是duǎn zàn___________的,却又是高尚的。它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他们从不企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埋头苦干,为培养人gòng xiàn___________毕生精力。一些老师虽然已经到了暮秋之年,但是他们还是如夕阳一样把生命的每一缕光都洒在祖国的繁花嫩叶上。他们像蜡烛一样,“油不尽,光不灭”,愿在有限的岁月,“燃烧”自己,放出光辉。我赞美蜡烛,更赞美老师。
(1)看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词语。 (2)“蜡烛的高尚”是指________。 (3)文章中“燃烧”打引号是( )
A. 表示引用语言 B. 表示专用名词 C. 表示讽刺,嘲笑,说反话 D. 表示特殊含义
(4)文章中“繁花嫩叶”是指________;“油不尽,光不灭”中的“油”指________、“光”指________。(从文章中找出)
(5)写出短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答案】 (1)短暂|贡献
(2)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3)D
(4)人有限的岁月;毕生;精力
(5)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陈述句:老师的品质正像蜡烛一样。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暂、献”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引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故答案为:(1)短暂、贡献
(2)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3) D
(4)人有限的岁月 ;毕生;精力
(5)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陈述句:老师的品质正像蜡烛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引号的作用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运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