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自测卷(含答案及精讲)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思维应用题(50题,每题2分)
1.某旅游团一共有34人,买门票共花了290元,已知成人票每张10元,儿童票每张5元,旅游团成人和儿童各有多少人?
2.新华小学有420名学生,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全校人数的1/7,六(1)班人数是六年级人数的3/5,六(1)班有多少名学生?
3.机床厂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240台,25天完成,如果要提前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台?(用比例方法解)
4.机床厂九月份计划生产机床120台,实际生产了144台.实际比计划超产百分之几?
5.小林的妈妈在农业银行买了6000元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年利率为2.%,到期她可获得利息多少元?
6.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7.有两个粮仓,原来甲仓存粮比乙仓多1.5t,从甲仓运走9.9t后,这时甲仓存粮是乙仓的4/5.求乙仓原来存粮多少吨?
8.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9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中点40.5千米处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9.“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把522个果冻按人数分给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已知五年级有84人,六年级有90人.那么五、六年级各分得多少个果冻?
10.一桶油,连桶重180千克,用去一半油后,连桶还有95千克.你知这桶油有多少千克吗?
11.工人师傅安电.话,一捆电.话线第一次用去了15米,第二次用去了13米,还剩下60%,这一捆电.话线原来有多少米?
12.某服装店新进一批衣服,单件一件需要23元,同时购买两件要41元.王老师有165元,最多可以买几件?还剩多少钱?
13.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55千米的两地同时乘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33千米,乙每小时行35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距51千米?
1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665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平均每时行82米,乙车平均每时行73千米,经过几时两车还相距45千米(未相遇)?(列方程解答)
15.某工厂十月份产品销售额是1800万元,如果按销售额的7%缴纳营业税,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16.甲、乙两城间的铁路长143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城对开.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8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几小时两车相遇?相遇时两列火车各行多少千米?
17.甲、乙两人各加工一定数量的零件.若甲每小时加工24个,乙每小时加工12个,那么乙完成任务后,甲还剩下22个零件;若甲每小时加工12个,乙每小时加工24个,那么乙完成任务后,甲还剩下130个零件.问甲、乙各共要加工多少个零件?
18.若干个同学去春游,他们租了一些汽车.若每辆车坐60人,则多15人;若每辆车坐65人,则车上有10个空位.问,这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同学?租了多少辆车?
19.一块三角形地,底边长280米,高50米,共收油菜子3542千克,平
均每顷产油菜子多少千克?
20.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14/29.后来又转来几个女生,这时女生人数就占总人数的8/15.转来女生多少人?
21.李村修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240米,还剩下全长的1/4,这段公路长是多少米?
22.植树节到了,五(1)班组织全班42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其中4/7的同学在挖坑,浇水的同学是挖坑的2/3,那么挖坑和浇水的各有多少人?
23.食堂买了20袋大米,共用去4000元钱.(1)每袋大米多少元?(2)如果每袋大米的价格降到原来的一半,那么4000元可买多少袋这样的大米?
24.植树节那天,班主任老师带领本班学生40人去栽树,老师一人栽8棵树,男生每人栽4棵树,女生每人栽3棵树,总共栽150棵,班上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25.甲粮仓今年收夏粮25万千克,乙粮仓收的夏粮比甲粮仓的4倍还多11万千克.甲乙两个粮仓共收夏粮多少万千克?
2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4小时后两车相距30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7.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每小时行56千米,乙的速度是甲的6/7,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米?
28.某校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人数分别占全校学生人数的15%,五、六年级一共有学生210人。这个学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9.红旗小学三年级有甲、乙、丙三个班,一共有学生162人,如果从甲班转出2个人到乙班,则甲、乙两班人数相同.如果这时再从丙班转出3个人到乙班,则乙、丙两班人数相同.请问:甲班原来有多少人?
30.一件衣服进价为200元.(1)若按265元售出,则这件衣服的利润率是多少?(2)若想获得40%的利润率,此衣服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
31.一辆车从A地开往B地,前2.5小时共行驶262.3千米,后1.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驶67.8千米。求这辆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
32.一辆汽车从甲城去乙城,汽车的速度是49千米/时,行了16小时后离乙城还有105千米,甲城到乙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33.实验小学组织师生580人去秋游,坐满10辆车后还剩20人.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34.五、六年级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分别占全校总捐款数的2/7和1/6,六年级捐款427元,五年级捐多少元?
35.师徒二人共加工208个零件,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比徒弟的2倍还多4个.师傅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36.五年级一组学生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32、1.46、1.45、1.39、1.45、1.33、1.50、1.41、1.33、1.42、1.46、1.45,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众数是多少.
37.甲、乙、丙三人从昆明同坐一辆出租车回家.当行到全程的2/5时,甲下了车;当行到全程的3/5时,乙下了车;丙到终点才下车.他们三人共付车费290元.甲、乙、丙三人按路程的远近各付款多少元?
38.A、B两地相隔470千米,甲车以每小时46千米,乙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先后从两地出发,想想而行,相遇时甲车行了230千米.问:乙车比甲车早出发多少小时.
39.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80千米,乙每小时行60千米,3小时相距4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情况都解答)
40.某工厂的两个车间职工共有163人,抽调第一车间的4/9和第二车间的5/13排练文艺节目.两个车间一共剩下多少人?
41.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底长450米,高120米.这块地今年共收稻谷32.4吨.平均每公顷产稻谷多少吨?
42.实验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午去了3批学生,每批150人,下午又去了430人,这一天共有多少学生观看电影?
43.和徒弟共同加工零件8小时.每小时加工56个,徒弟每小时加工28个,师徒两人一共加工多少个?
44.去年植树节,学校把560棵树苗按人数分给六年级3个班栽,一班48人,二班45人,三班47人。3个班各栽多少棵树苗?
45.有厚度为1厘米的木板足够多,用这样的木板做一个无盖的木盒,要求从外面量长20厘米,宽为12厘米,高为10厘米,求做这样的一个木盒要用去木板多少平方厘米?木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6.一桶油连桶重72千克,用去一半油后,连桶重38千克,这桶内原油重多少千克?
47.修一段路,先修了全长的一半少50米,又修了余下的一半多35米,最后还剩75米没修,这段路共多少米?
48.王老师要批改篇作文,已经批改了38篇.剩下的2天批改完,王老师平均每天要批改多少篇?
49.甲、乙、丙三人进行打字比赛,同时各打120个相同的字。当甲打完时,乙打了100 个字,丙打了60个字。 (1)如果乙要与甲同时打完,他的打字速度要提高百分之几? (2)按照打字比赛时的速度计算,当乙打完字时,丙还有多少个字没有打?
50.某校五年级7个班共捐赠图书137本,各班捐赠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其中捐得最多的那个班至少捐多少本. 参
1.考点:鸡兔同笼 专题:传统应用题专题 分析:假设全是成人,那么一共需要花34×10=340元,比实际多花了340-290=50元,而成人票比
儿童片每张多10-5=5元,用多的总钱数除以每张多的钱数,即可求出儿童票的张数,进而求出成人票的张数,也就可以得出成人和儿童的人数. 解答: 解:假设全是成人,那么儿童有: (34×10-290)÷(10-5) =50÷5 =10(人) 成人有34-10=24(人) 答:旅游团成人有24人,儿童有10人. 点评:本题属于鸡兔同笼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求解,设出一种票的数量,表示出另一种票的张数,再分别表示出两张票的价钱,然后根据总价列出方程求解.
2.解答: 解:420×1/7×3/5=36(人) 答:六(1)班有36人. 3.分析:根据题意知道,一批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即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由此找出对应数,列比例解决问题. 解答:解:设平均每天要生产x台, 240×25=(25-5)×x, 20x=240×25, x=300; 答:平均每天要生产300台.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工作总量一定,判断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由此列比例解答. 4.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把机床厂九月份计划生产机床的数量看作单位“1”,用实际生产的数量减去计划生产的数量,求出实际比计划超产多少台;然后用它除以机床厂九月份计划生产机床的数量,求出实际比计划超产百分之几即可. 解答 解:(144-120)÷120 =24÷120 =0.2 =20% 答:实际比计划超产20%.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百分数的实际应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出单位“1”的量.
5.分析:利用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就可以求出利息. 解答:解:6000×2.%×3=520.2(元); 答:到期她可获得利息520.2元. 点评:主要考查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6.分析: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据此可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 解答: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根据题意得 X÷5=130÷2, X÷5=65, X=65×5, X=325. 答:甲、乙两地相距325千米.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一定),确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再列比例式进行解答.
7.分析:可以设乙仓原来存粮x吨,甲仓存粮就是x+1.5t,根据从甲仓运走9.9t后,这时甲仓存粮是乙仓的4/5,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解答:解:设乙仓原来存粮x吨 x+1.5-9.9=(4/5)x x=42 答:乙仓原来存粮42吨. 点评:此题属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这类题用方程解答比较容易,关键是找准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一个未知数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x的式子来表示,进而列并解方程即可.
8.分析 根据两车在距中点40.5千米处相遇,即乙车行驶了全程的一半多40.5千米,甲车行驶了全程的一半少40.5千米,就能求出相遇时乙车比甲车多行多少千米,又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就能求出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多少千米;用乙比甲多行的路程除以乙、甲的速度差,即可求出相遇时间. 解答 解:40.5×2÷(48-39) =81÷9 =9(小时), 答:相遇的时间为9小时.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遇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相遇时间=乙比甲多行的路程÷甲、乙的速度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两车在距中点40.5千米处相遇,求出相遇时乙车比甲车多行多少千米.
9.解:522×84/(84+90)=252(个); 522×90/(84+90)=270(个); 答:五年级分得252个,六年级分得270个.
10.分析:用油和桶原来的重量减去现在油和桶的重量就是倒出油的重量;倒出油的重量再乘2就是原来油的重量. 解答:解:180-95=85(千克); 85×2=170(千克); 答:原来这桶油有170千克. 点评:本题关键是理解倒出的油的重量=原来的重量-现在的重量,找到这一数量关系问题不难解决.
11.分析:根据题意要把这捆电线的部总长看作是单位“1”,用去的就是单位“1”的(1-60),用去了(15+13)米,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 解答:解:(15+13)÷(1-60%), =28÷0.4, =70(米); 答:这一捆电.话线原来有70米. 点评:解答本题的依据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关键是找出用去的米数对应的分率.
12.分析:单件一件需要23元,同时购买两件要41元,那么同时购买两件比较合算,先根据单价=总价÷数量,求出同时购买两件时,衣服的单价,再根据数量=总价÷单价即可解答. 解答:解:165÷(41÷2), =165÷20.5, =8(件)…1(元), 答:最多可以买8件,还剩1元.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要判断出那种购买方法比较便宜.
13.分析:本题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种,两人还未相遇: 要求几小时后两人相距51千米,需求出甲和乙共行的千米数和他们的速度和,再根据路程除以速度和解答即可. 第二种:两人相遇后又相距51千米,则此时共行了255+51千米,然后根据路程除以速度和解答即可. 解答:解:如果两人还未相遇: (255-51)÷(33+35) =204÷68 =3(小时); 如果两人相遇后,又相距51千米: (255+51)÷(33+35) =(255+51)÷68, =306÷68, =4.5(小时) 答:3小时或4.5小时后两人相距51
千米. 点评:解答时要注意从问题出发,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再已知条件回到问题即可解决问题.
14.分析 根据题干,设经过x小时两车还相距45千米,根据等量关系:甲车速度×行驶的时间+乙车速度×行驶的时间=665千米-45千米,据此列出方程即可解答问题. 解答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还相距45千米,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82x+73x=665-45 155x=620 x=4 答:经过4时两车还相距45千米. 点评 解答此题容易找出基本数量关系:甲车速度×行驶的时间+乙车速度×行驶的时间=665千米-45千米,由此列方程解决问题.
15.分析:求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就是求1800万元的7%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式为1800万×7%. 解答:解: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 1800万×7%=126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26万元.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6.答案: 解析: 10小时 各行:680千米;750千米.
17.分析:如果后来也按照原来的比例来做,甲每小时24×(24÷12)=48个,乙24个来做,那么最后甲还是剩下22个零件.现在多剩下130-22=108个零件,是因为每小时少加工48-12=36个零件,所以后来加工了108÷36=3小时; 因此甲要加工12×3+130=166个,乙要加工24×3=72个. 解答:解:24×(24÷12)=48(个), 后来加工的时间:(130-22)÷(48-12), 108÷36, =3(小时); 甲:12×3+130=166(个); 乙:24×3=72(个); 答:甲加工了166个零件,乙加工了
72个零件.
18.分析:由“每船65人则车上有10个空位”,可知少了10人,两次数量差为15+10=25(人),两次分配差为65-60=5(人),因此车的数量为:25÷5=5(辆).然后求人数,列式为60×5+15或65×5-10,解决问题. 解答:解:(15+10)÷(65-60), =25÷5, =5(辆); 60×5+15, =300+15, =315(人); 答:一共租了5辆汽车,有315名同学去春游. 点评:此题属于盈亏问题,在求车的数量时,运用了下列关系式:(盈数+亏数)÷两次分配差=份数(车辆数).
19.分析:菜地的底和高已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先求出菜地的面积,再用油菜籽的总量除以菜地的面积,就是平均每公顷收获油菜籽的重量. 解答:解:280×50÷2, =14000÷2, =7000(平方米), =0.7(公顷); 3542÷0.7=5060(千克); 答:平均每公顷收获油菜籽5060千克.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求出菜地的面积,进而求得每公顷收获油菜籽的重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20.解答 解:58×14/29÷(1-8/15)-58=2(人) 答:转来女生2人. 21.考点:分数除法应用题 专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分析:李村修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240米,还剩下全长的1/4,则已修了全长的1-1/4,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已修长度除以已修的占全长的分率,即得这段公路长是多少米. 解答: 解:240÷(1-1/4) =240÷3/4 =320(米) 答:全长是320米. 点评:首先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求出已修长度占全长的分率是完成本题的关键.
22.分析:先把总人数看成单位“1”,用总人数乘上4/7,就是挖坑的人数;
再把挖坑的人数看成单位“1”,再用乘法求出它的2/3,就是浇水的人数. 解答:解:42×4/7=24(人); 24×2/3=16(人); 答:挖坑的有24人,浇水的有16人.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清两个不同的单位“1”,已知单位“1”的量,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3.分析:(1)总价÷数量=单价,据此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2)总价÷单价=数量,据此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解答:解:(1)4000÷20=200(元) 答:每袋大米200元. (2)每袋大米价格降到原来一半,就是100元, 4000÷100=40(袋) 答:4000元可买40袋这样的大米. 点评:此题主要依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24.分析:假设都是女生,则可以栽40×3=120棵,除去老师栽的8棵,这样少载了150-8-120=22棵;因为一名女生比一名男生少栽4-3=1棵,则男生有22÷1=22人;进而得出女生人数. 解答:解:男生:(150-8-3×40)÷(4-3), =22÷1, =22(人); 女生:40-22=18(人); 答:有22名男生,18名女生. 点评:此题属于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用假设法,也可以用方程进行解答. 25.答案: 解析: 136(万千克)
26.分析:因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4小时后两车相距300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300÷4得到的应是甲乙两车的速度和,又因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据此可列式解答. 解答:解;300÷4-40, =75-40, =35(千米); 答: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路程÷时间=速度和的关系.
27.分析 把甲车的速度看作单位“1”,用甲车的速度乘6/7等于乙车的速
度,进而求出两车的速度之差;然后根据两车相遇时距中点32千米,可得甲比乙多行驶32×2=(千米),用除以两车的速度之差,求出两车一共行驶多少小时;最后根据速度和×时间=路程,用甲乙的速度之和乘以行驶时间,求出AB全程的距离即可. 解答 解:56-56×6/7 =56-48 =8(千米) 32×2÷8 =÷8 =8(小时) (48+56)×8 =104×8 =832(千米) 832千米=832000米. 答:东西两地相距832000米. 点评 主要考查了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求出两车的行驶时间.
28.解:210÷(15%×2) =210÷30% =700(人) 答:这个学校一共有700人。
29.考点: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专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甲班比乙班多2×2=4(人),丙班比乙班多3×2+2=8(人),设甲班原来有x人,则乙班有x-4人,丙班有x-4+8=x+4人,根据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6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 解:甲班比乙班多:2×2=4(人), 丙班比乙班多:3×2+2=8(人), 设甲班原来有x人,则乙班有x-4人,丙班有x-4+8=x+4人, 则x+(x-4)+(x+4)=162 3x=162 3x÷3=162÷3 x=54 答:甲班原来有54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弄清题意,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30.解答:解:①(265-200)/200=65/200=32.5% 答:这件衣服的利润率是32.5%; ②200×(1+40%) =200×1.4 =280(元) 答:此衣服的售价应
定为280元.
31.【答案】91千米/时 【解析】 根据后1.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驶67.8千米,可知1.5小时一共行驶67.8×1.5=101.7千米,汽车行驶的总时间=2.5+1.5=4小时,根据总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进行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67.8×1.5=101.7(千米) 1.5+2.5=4(小时) 262.3+101.7=3(千米) 3÷4=91(千米/时) 答:这辆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驶91千米。
32.分析: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汽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已行驶路程+剩余路程即可解答. 解答:解:49×16+105 =784+105 =8(千米) 答: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是8千米. 点评:依据等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求出汽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分析:根据题意,可用580减去20计算出已经坐车的人数,然后用车上的人数除以10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580-20)÷10 =560÷10 =56(人), 答:平均每辆车坐56人. 故答案为:56.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已经坐车的人数,然后再按照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可.
34.分析:把捐款总数看作单位“1”,先根据分数除法意义,求出捐款总数,再依据分数乘法意义即可解答. 解答:解:427÷1/6×2/7, =2562×2/7, =732(元), 答:五年级捐款732元. 点评:运用分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除法意决问题,是本题考查知识点.
35.分析:可以设徒弟加工零件x个,则师傅加工零件的个数可以用含有
x的式子表示,然后根据师徒共加工的零件数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解:设徒弟加工零件x个,则师傅加工零件(2x+4)个,由题意可列方程: 2x+4+x=208, 3x+4=208, 3x=208-4, 3x=204, x=204÷3, x=68, 师傅加工零件数为: 2x+4, =2×68+4, =136+4, =140(个), 答:师傅加工了140个零件. 点评:此题的关键是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师傅加工零件的个数.
36.分析:(1)把给出的12个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在给出的12个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就是众数. 解答:解:(1)把12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32、1.33、1.33、1.39、1.41、1.42、1.45、1.45、1.45、1.46、1.46、1.50; 中位数为:(1.42+1.45)÷2=1.435; 众数为:1.45, 故答案为:1.435、1.45.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方法,注意求中位数时: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7.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甲、乙、丙三个人的路程比,因为按路程远近付款,路程比即付款的比,然后运用按比例分配知识进行依次解答即可. 解答:解:甲、乙、丙的路程的比为2/5:3/5:1=2:3:5, 2+3+5=10, 甲:290×2/10=58(元); 乙:290×3/10=87(元); 丙:290×5/10=145(元); 答:甲付款58元,乙付款87元,丙付款145元. 点评:此题属于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其特点是已知三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及三个数的和(两个数的和),求这三个数(两个数).
38.分析:相遇时甲车型了230千米,则相遇时甲车行了230÷46=5小时,乙车行了470-230=240千米,则乙车行了240÷40=6小时,则乙车比甲车早出发6-5=1小时. 解答:解:(470-230)÷40-230÷46 =240÷40-5, =6-5, =1(小时). 答: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小时. 点评:根据两车所行的距离及两车的速度分别求出相遇时两车各自行驶的时间是完成本题的关键.
39.分析:情况一:3小时后甲乙两车还未相遇;A、B两地直接的距离就是甲乙两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加上40千米; 情况二:3小时后甲乙已经相遇;A、B两地直接的距离就是甲乙两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减去40千米; 由此求出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进而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情况一:3小时后甲乙两车还未相遇: (80+60)×3+40, =140×3+40, =420+40, =460(千米); 情况二:3小时后甲乙已经相遇: (80+60)×3-40, =140×3-40, =420-40, =38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460千米,或者380千米. 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要分清楚两种情况,找出已经行驶的路程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解.
40.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设第二车间有13x人,则第一车间有163-13x人,再根据163-13x是9的倍数,求出x的值是多少;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用两个车间的人数乘以抽调的人数占每个车间人数的分率,求出两个车间各抽调了多少人;最后用工厂的两个车间职工的总数减去一共抽调的人数,求出两个车间一共剩下多少人即可. 解答 解:设第二车间有13x人,则第一车间有163-13x人, 因为0<13x<163,
所以0<x≤12, (1)当x=1时, 163-13x =163-13×1 =163-13 =150 因为150÷9=16…6 所以x=1不符合题意. (2)当x=2时, 163-13x =163-13×2 =163-26 =137 因为137÷9=15…2 所以x=2不符合题意 …, 经验证,当x=7时,符合题意, 163-13×7 =163-91 =72 此时第一车间有72人,第二车间有91人, 163-72×4/9-91×5/13 =163-32-35 =96(人) 答:两个车间一共剩下96人.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第一车间的人数是9的倍数,第二车间的人数是13的倍数,判断出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41.解:S=ah, =450×120, =54000(平方米), =5.4公顷. 32.4÷5.4=6(吨). 答:平均每公顷产稻谷6吨.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求出这块地的面积,再根据单产量=总产量÷面积,求出每公顷的产量.据此解答.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再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式求出每公顷的产量.
42.分析:要求这一天共有多少学生观看电影,根据题意,应知道上午和下午去的人数,然后相加即可.下午去的人数已经知道,只要求出上午去的人数即可.由“上午去了3批学生,每批150人”可知,上午去了150×3人,解决问题. 解答:解:150×3+430, =450+430, =880(人). 答:这一天共有880名学生观看电影. 点评: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求出上午去的人数,然后求上午和下午人数之和.
43.分析:每小时加工56个,徒弟每小时加工28个,则两人合作1小时能加工56+28个,根据乘法的意义,8小时两人共加工了:(56+28)×8个. 解答:解:(56+28)×8 =84×8 =672(个) 答:两人共加工了
672个. 点评:本题体现了工程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效率和×合作时间=工作量.
44.【答案】一班:192棵;二班:180棵;三班:188棵 【解析】 略 45.考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应用 专题: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分析:首先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求法,分别求出4个侧面,1个底面的面积,然后求和,即可求出做这样的一个木盒要用去木板多少平方厘米;最后分别用从外面量长、宽的长度减去2,求出从里面量长,宽分别是多少,用外面量的高度减去1,求出从里面量的高是多少,再根据长方体的容积公式,求出木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即可. 解答: 解:(20×10+12×10)×2+20×12 =320×2+240 =0+240 =880(平方厘米) (20-1×2)×(12-1×2)×(10-1) =18×10×9 =1620(立方厘米) 答:做这样的一个木盒要用去木板880平方厘米,木盒的容积是1620立方厘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求法,要熟练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46.分析:倒出了一半的油,那么原来的总重量减去后来的总重量就是一半油的重量,求出一半油的重量再乘2就是油的总重量. 解答:解:(72-38)×2 =34×2 =68(千克) 答:这桶内原油重68千克. 点评:本题关键是理解减少的重量就是油重量的一半,理解这一点问题不难解决.
47.分析:从后向前推算,由“又修了余下的一半多35米”,要是不多35米,最后应剩下:35+75=110(米).刚好是一半,所以原来余下110×2=220(米); 由“先修了全程的一半少50米”,要是不少50米,剩下的就
没有220米了,只有220-50=170(米).刚好是全长的一半,所以全程是170×2=340(米). 解答:解:[(35+75)×2-50]×2, =[110×2-50]×2, =[220-50]×2, =170×2, =340(米); 答:这段路共340米.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先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48.答案:13篇
49.(1)(120-100)÷100=20%; (2)设丙还有x个字没打 100/60=120/(120-X) x=48
50.分析:平均每个班捐书137÷7=19.5(本),既然最多的班要少,必然是连续数字,且在顺序排第4个班,也就是中间那个班必须捐20本>19.5.因此17+18+19+20+21+22+23=140>137,所以捐书最多的班所捐本数是23本. 解答:解:137÷7=19.5(本),
17+18+19+20+21+22+23=140>137, 所以捐书最多的班所捐本数是23本. 答:捐得最多的那个班至少捐23本. 点评:先求出平均每个班捐书的数量,推出各个班捐书的本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