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1.品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①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②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③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④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袭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③段中“放假了”的意思。

(2)对第④段中加点的“冲”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花孩子不守纪律、胡乱开放的情景

B.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花孩子急切渴望出来玩耍的心情

(3)文段的①②段和③④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填序号)

①②段:________ ③④段:________

A.下雨了,花孩子们放假了,他们冲出了学校。

B.花孩子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做功课。

(4)围绕着“关了门做功课”想一想,花孩子们在学校里做了哪些功课?

【答案】 (1)花儿纷纷开放。

(2)B

(3)B;A

(4)学习怎样长得壮,怎样开花,怎样结果……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之美---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结合具体语境及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3)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

(4)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一般要注意书写的内容与课文的内容一致,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语句通顺。

故答案为:(1)花儿纷纷开放。

(2)B

(3)B、A

(4)学习怎样长得壮,怎样开花,怎样结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陈木城

雨已经下了很久了。

浙淅沥沥打在篷顶的波浪板上,滴滴答答打在树林里的叶子上,叮叮咚咚打在铁皮屋

顶上。于是,屋子前面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高兴得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

打开一把红色的雨伞,走在树林里的小路上,听雨滴打在油加利树上,打在相思树上,打在羊蹄甲上,打在面包树上……淅浙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小雨滴在树叶上集合起来,成为一颗大水珠,顺着叶脉滑下来,打小鼓似的:啪!嗵——嗵一—嗵!咚——咚——咚!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所有的鼓都敲起来了,敲在小伞上,敲在地面上,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响。(选文有改动)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__清泉 一________大水珠 一________小鼓

(2)照样子,摘录文中描写雨的声音的词语。

滴滴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________。

②整片树林仿佛成了________。

③好像地球就是________,雨滴们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响。

(4)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 )

A. 雨的颜色 B. 雨的样子 C. 雨的声音 D. 雨的敲打

(5)在作者的笔下,小雨的心情是( )

A. 激动的 的 D. 平静的

B. 忧愁的 C. 愉悦

(6)小雨滴落下来,会像打小鼓似的发出不同的声音,主要是因为( )

A. 小雨有时下得大,有时下得小 B. 小雨滴下来的力度不一样

C. 小雨滴落在不同的物体上 D. 小雨滴落下来的速度不一样

【答案】 (1)股

;颗

;面

(2)叮叮咚咚

;哗啦哗啦

;淅淅沥沥

;啪啦啪啦

;嗵嗵嗵

;咚咚咚

;啪啪啪

(3)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

;一座音乐厅

;一面鼓

(4)C

(5)C

(6)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填空时要按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如: 一股清泉、一颗大水珠、一面小鼓 (2)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 文中描写雨的声音的词语:叮叮咚咚、哗啦哗啦、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①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②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③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响。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雨的声音。(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在作者的笔下,小雨的心情是愉悦的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小雨滴落下来,会像打小鼓似的发出不同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小雨滴落在不同的物体上。

故答案为:(1)股 颗 面

(2)叮叮咚咚、哗啦哗啦、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3)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 一座音乐厅 一面鼓

(4)C

(5)C

(6)C

【点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象声词的掌握情况,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6)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课内阅读。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1)找出描写刺猬是怎样把红枣偷走的语句。

(2)“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是因为_____

A. 刺猬爬树时比在地上活动时要费力。

B. 刺猬很勤劳,做事很努力。

C. 刺猬摇下了很多枣,很高兴,干劲儿很足。

(3)“聪明的小东西”指的是________ , 这样称呼表现了作者对它的________之情。

【答案】(1)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2)C

(3)刺猬;喜爱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1)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2)C;(3)刺猬、喜爱。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4.课内阅读。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 ;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 。

(1)把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2)选文介绍的是大自然________的声音。

(3)选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声音,当________拂过,发出的声音是轻柔的,当________吹起,合奏出雄壮的乐曲。

(4)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答案】(1)树叶;声音;季节;音乐;温柔;威力

(2)风

(3)微风;狂风

(4)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首。

故答案为:(1)树叶;声音;季节;音乐;温柔;威力;(2)风;(3)微风、狂风 ;(4)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

每一空。(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课外阅读。

芦苇地下和田边的草丛,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它们一个个从草丛中飞起来,忽明忽暗的一点点白光,好似天上的繁星,一个个在那里移动。最有趣的是这些白光( )乱窜,( )也有一些追逐的形迹:有时一个飞在前面,亮了起来,另一个就会向它一直赶去,但前面一个突然隐没了,或者飞到水面上,与水中的星光混杂了,或者飞入芦苇或稻田里,给那些枝叶遮住了,于是追逐者失去了目标,就迟疑地转换方向飞去,有时反给别的萤火虫作为目标了。这样的追逐往往不止一时,所以水面上,稻田上,一明一暗,一上一下的闪闪的白光与天上的星星同样繁多。尤其是飞在水面的,映着掀起的银波,那情景是很有趣的。

(1)在文中的( )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描写萤火虫最有趣的句子。

(3)你认为把萤火虫比作“天上的繁星”恰当吗?为什么? 。

(4)短文主要写萤火虫________的景象。

【答案】 (1)虽然、但

(2)这样的追逐往往不止一时,所以水面上,稻田上,一明一暗,一上一下的闪闪的白光与天上的星星同样繁多。尤其是飞在水面的,映着掀起的银波,那情景是很有趣

的。

(3)恰当。它们也有忽明忽暗,一闪一闪的特点。

(4)在夜间飞舞、追逐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故选“虽然……但……”。

(2)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好句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句意。学生应该熟读课文,积累知识。

(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故答案为:(1)虽然、但; (2) 这样的追逐往往不止一时,所以水面上,稻田上,一明一暗,一上一下的闪闪的白光与天上的星星同样繁多。尤其是飞在水面的,映着掀起的银波,那情景是很有趣的。(3)恰当。它们也有忽明忽暗,一闪一闪的特点。(4)在夜间飞舞、追逐。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好句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加强背诵。(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6.读下面的精彩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在语段中用横线画出来。

(2)从语段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案】 (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各种;遍地;堆积;厚厚的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2)各种;遍地;堆积;厚厚的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读例文,完成练习。(二)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1)第一句话写了杨梅的________、________和小刺。

(2)第二句重点写了杨梅身上________的变化,可见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3)请仿照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写一种水果或玩具的外形。

【答案】 (1)形状;大小

(2)小刺

(3)

【解析】【分析】(1)、(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形状、大小;(2) 小刺; (3)略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8.读下面课内选段,完成习题。

①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这一下,红头又看见了光亮。可是,它①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②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②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③“阿嚏!”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④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⑤青头笑昧(mī)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1)选段中两个加下划线的“它”分别指谁?

“它①”指:________ “它②”指:________

(2)第①段中,红头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填一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填序号)( )

A. 欣慰、高兴。 B. 难过、忧伤。

(4)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选段,至少找出一处来说明。先在选段中画上横线,再说出理由。

【答案】 (1)红头;青头

(2)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

(3)A

(4)第②段;理由:青头在积极地营救它的朋友。第⑤段;理由:青头安慰红头,为朋友获救感到高兴、欣慰。

【解析】【分析】(1)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就能找到答案。

(3)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气,然后结合语境及选项来分析。

(4)第一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第二问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红头、青头

(2)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

(3)A

(4)第②段;理由:青头在积极地营救它的朋友。第⑤段;理由:青头安慰红头,为朋友获救感到高兴、欣慰。

【点评】(1)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4)第一问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解答此题要结合

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家的小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流连忘返。小院的西面是花圃,一年四季花开不断。

其中,唱主角的是紫色的月季和各色的玫瑰。北面有个挺大的葡萄架。夏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大人们在这里看报。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气。院子的东面种着几棵高大的白杨,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院子的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园里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还种着绿油油的青菜。一眼看去,真惹人喜爱。

(1)本段中有两个形容“绿”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气。”这句话写出了( )

A. 葡萄长得多,有时香气会使人像喝醉酒一样糊里糊涂。

B. 葡萄不但长得多,而且香气使人陶醉。

(3)本段有________句话,第二到第九句是按________(A.方位顺序 B.时间顺序)写的。小院西面是________,北面有个________,院子东面种着________,南面是________。其中写得最多、最详细的是________。

(4)本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

(5)仿照本文的写作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如我家的阳台、我家的客厅……

【答案】 (1)碧绿;绿油油

(2)B

(3)10;A;花圃;葡萄架;白杨;小菜园;葡萄架

(4)我家的小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流连忘返。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类掌握词语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读短文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5)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仿照仿照本文的写作顺序,将自己观察时的思法、提出的问题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句式相似,能做到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语意连贯即可。

故答案为:(1)碧绿、绿油油

(2)B

(3)10、A、花圃、葡萄架、白杨、小菜园、葡萄架

(4)我家的小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流连忘返。

(5)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霜的工作

叶圣陶

①很冷的晚上,霜大声地喊:“你们注意啦,今晚我要留在你们这里了。北风吹了一天,厚厚的云挡住了太阳的暖气,是我工作的时候了。特地关照你们一声,免得你们到时候来埋怨(mán yuàn)我。”

②霜这样喊过之后,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农人把牛牵进屋里,给一切牲畜(shēng chù)加铺一点干草。母亲把厚被盖在孩子的身上,让他们(暖和 温和)地睡觉。种花人说“这些花草不要被霜弄坏了。”就把花盆移过。霜的工具都在一只小箱子里,是些什么东西呢?一只颜色盒子,(大大小小 多多少少)的画笔,还有剪刀和铁锤。

③霜背起小箱子,动手工作了。它把草叶和有些树叶涂成黄色,把有些树叶涂成嫩红色,更把有些树叶涂成老红色。它拿起一支大画笔,蘸(zhàn)着银白色来画田地,田地上就像落过小雪一般。它拿起一支小画笔,也蘸着银白色来画人家的窗玻璃,窗玻璃上就有了非常美丽的花纹。

④它又用了剪刀剪开各种种子的壳(ké),嘴里唱着:“你熟了,散播到各处去吧!你熟了,散播到各处去吧!”最后它到粟(lì)子树上,说:“栗子也熟了,

我要敲开那些硬壳,让孩子和松鼠有栗子吃。”它用了铁锤把一个个硬壳都敲开。棕色的栗子就在毛茸茸的屋子里露出来了。

(1)选择第②自然段括号中恰当的词语。

(暖和 温和)________地睡觉 (大大小小 多多少少)________的画笔

(2)请将下列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和对应的意思进行连线。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①“棕色的栗子就在毛茸茸的屋子里露出来了”这句话中“毛茸茸的屋子”指的是“栗子壳”。

②文章中的霜,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总给别人带来麻烦。

(4)你喜欢文章中的霜吗?说说为什么。

【答案】 (1)暖和;大大小小

(2)

(3)①正确;②错误。

(4)喜欢,因为它让万物换了一个模样,还提前让大家做好准备。

【解析】【分析】⑴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⑵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⑶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⑷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⑴暖和;大大小小

⑶①正确;②错误。

⑷喜欢,因为它让万物换了一个模样,还提前让大家做好准备。

【点评】⑴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⑵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⑷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