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
十八、施工重点、难点、关键技术、工艺分析及解决方案
弹线定位:
根据设计图确定出安装位置,从始端到终端(先干线后支线)找好水平或垂直线,用粉线袋沿墙壁等处,在线路中心进行弹线: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在同一线槽内(包括绝缘在内)的导线截面积总和应该不超过内部截面积的40%; 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和度,一般为3-6米;工作区为0.3-0.6米;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米;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缆线布放,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缆线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布放缆线的牵引力,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
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直接部份间隔距施3-5M处设固定点。在缆线的距离首端、尾端、转弯中心点处300-500mm处设置固定点;
槽内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缆线不应溢出线槽、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垂直线槽布放缆线应每间隔1.5m处固定在缆线支架上,以防线缆下坠:
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4对对绞电缆以24根为束,25对或以上主干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用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
第 1 页 共 4 页
施工组织设计
缆线芯数为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应;
弱电系统 施工工艺流程
设计交底 线槽敷设 设备单体测试 电管敷设 设备安装 电缆敷设 现场接线 各控制室机柜接线 单体调试 系统调试 施工要点
按照施工技术图的要求,明确系统中各种设备特性与安装位置,明确各位置配
置的设备型号和安装尺寸,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样本确定安装要求。 根据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参数,配合上建做好各设备安装所需的预埋和预留
位置。
根据系统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参数和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配置供电线路和
接地装置。
设备应安装在不易受外界损伤的地方,其安装位置不能影响现场设备和工作人
机柜安装 各控制室设备安装 接口界面复核 第 2 页 共 4 页
施工组织设计
员的正常活动。
符合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JGl6—83)“应用电视”中有关规定。
线路敷设应符合《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和《建筑电气设计技
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系统的各个采集点需要准确定位,防止由于采集点的不正确造成采集的信息产
生偏差,影响整个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提供设备应考虑产品的配套性,各类传感器及控制器必须选用兼容设备。 施工重点、难点、关键技术、工艺分析及解决方案表
施工重点、难点 关键技术、工艺 序号 解决方案及保证措施 1 工期要求 合理调配施工人员及技术队伍,保证施工用的材料设备及时进场,协调好相关施工单位避免误工、返工。 重点难点在于先处理好防水漏水问题。在机房建设过程中对2 装修工程 屋顶防水和精密空调底座周围布置漏水检测装置,杜绝水淹对装修工作的影响和破坏。 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安装前与甲方、监理确定好安装位置,线缆连接处要求紧密连接,吸顶壁挂安装保证安装安装牢固。 3 桥架安装 电缆敷设 4 设备安装 第 3 页 共 4 页
施工组织设计
5 雨期施工 制定好雨季施工预案,成立领导小组,准备好抢险人员。做好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 安全工作永远是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工作,设置专业安全员负6 安全工作 责施工期间安全,配备好安全防护器具,施工前搞好安全教育。 设备安装完毕后,与甲方、监理做好交接准备,并对安装好的成品进行保护,防止造成设备的二次伤害。 7 成品保护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