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21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31》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
答: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他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又是相对静止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社会物质性的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在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中虽然有意思做做主导,但仍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运动,仍然是物质性道德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39》
答:(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创造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和基础。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整个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4:联系实际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方的意义?《P43-45》
答:第一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第二 、矛盾分析法是一种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引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外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内、外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是我国坚持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根据。第三 、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和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中,
个性包含共性,而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第四、矛盾分析法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论述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意义?《P46》
答: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其方意义是:一要坚持适度原则;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三要注重量的积累;四要学会“优化结构”。
6: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变化?《P47》
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强调内因);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7:如何理解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7》
答: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其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因此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做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过程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也离不开反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8: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9: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73-75》
答: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10:如何理解实践检验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P78-79》
答:1.实践检验的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后来的实践作出裁决。2.实践检验的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11: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P84-85》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 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 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 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1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P97-99》
答:(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性。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会意识相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意识相对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以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③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可能先进。④社会意识各种形态之间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态有巨大影响。⑤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人总要集成前任的思想材料,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社会意识,是正确的科学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能预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是联系人们的精神纽带,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同志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阐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党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1、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3、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3: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P102-104》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
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发展生产力。
14:论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P107-108》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在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5: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P110-111》
答:(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主要是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人们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6: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2-125》
答:(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7:如何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P148》
答: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是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
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2、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是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3、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是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8:(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何在?(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1-153》
答:(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因为它强调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是劳动。它首先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其次,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因此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商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进行生产,否则,盲目进行生产导致的产品供过于求的部分的价值将不能够得到实现。第三,复杂劳动是多倍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而劳动的复杂性又是与劳动中所含的科技含量成正比的。因此,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的创造性和增强劳动的智能化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价值决定是社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使得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和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最后,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竞争又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因此,要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必须要求保证市场的规范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6、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19: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P158-162》
答:工业中,采用有自动启闭、测量、调节、检查等控制功能的机器设备,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生产组织形式。特点是:整个生产过程都借助仪表自动按人们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工人只是监视机器的正常运转,注意仪表讯号或抄录若干数字。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保障安全生产。
20::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积累历史趋势?《P1》
答: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但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公有制即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2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P175-176》
答:我们对待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 (1)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由于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各种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2)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由于它们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
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这些属于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