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基础教育的脊梁作文
乡村教师,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低调的人生,不低调的奉献。
在中国教育的大家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称为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活的灵魂”,是农村学生睁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镜子”,他们地位的变化,事实上与乡村社会对待读书的态度直接相关:乡村教师的地位愈高,农村家长和学生对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以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认同度也就愈高;反之,则愈低。可见,让全社会赋予乡村教师这个群体本应拥有的崇高地位,绝不仅仅关乎这个特定群体自身的光荣,更关乎乡村社会与农家子弟对待知识的态度,关乎底层社会对未来的期望。因此教育陈宝生说:农村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我们应该给与他们高度的重视和关爱。
我是一位来自农村的教师,我为自己是一名乡村教师而感到自豪。与城市教师相比,我们没有丰富的物质和多彩的生活。但是我们有一颗与城市教师一样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的忠诚的心。我们托起中国乡村教育的希望,为农村的家长和孩子点亮了前行的灯,为中国农村的扶贫及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很低调,我们愿意用一生冲锋在中国教育最前线,无怨无悔。
乡村教师是指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根据国家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乡村教师290多万人,其中中小学近250万人,幼儿园42万多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8.3%。
乡村教师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各级采取措施,大量招收乡村教师。既有公办也有民办性质。中国由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战争洗礼,教师人才短缺,这个时期很多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教师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公办教师一般为正规师范学校毕业,民办教师多为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甚至有一些还没有读完初中、高中就加入教师队伍之中。
在国家成立初期,中小学乡村教师工资以实物(大米)为主,由乡拨发,一般月工资为大米180~200斤,1952年实行工分制工资,每一工分由3钱盐、5钱油、8两米、2斤煤、2寸白布构成,约0.22元,一般教师工资大致为80~130工分不等。1956年实行货币工资制,教师一般为月工资为23.5~40元不等。尽管此间先后于1963年、1977年、1978年三次普调工资,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有所提高,但仍然十分微薄。
然而,即便如此,在当初学校缺少教室,连基本的教学用具,如粉笔、桌椅等都难以保障,更谈不上其他教学模型、体育用品和实验室。在此种的情形下,乡村教师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带领学生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如爱子般地精心经营呵护着学校。他们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由于当时的教师少,基本上是采用复式教学和个人包班制度,即全校所有的教学活动均由任课教师一人负责。工作量之大课想而知。
文化大时期。各级各类学校陷入了空前大混乱之中,当时很多学校搞串连。教育领域出现斗、批、改,很多课程都停止开设,所有的学校只允许学习毛语录。一些乡村教师为了孩子及以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悄悄开展了毛语录下的创造性教学,把外语学科和数学学科及体美课与毛语录结合起来学习,避免了我国教育下一步的发展陷入断层、断科的尴尬。
在那个时代的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师育人的重任,同时他们也为我国乡村的扫盲做了很大的贡献。我印象中,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总看见妈妈爸爸提着煤油灯去学校,老师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笔一画教大人学习写字,妈妈为了写好字,还经常拿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练习,偶尔还会拉着我的手一笔一画的写着。样子特别认真。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逐渐对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我国很多地方重新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圩上设立了中心小学和中学,接着进行了学校的改制,在教师方面,由于恢复了高考,很多乡村教师参加高考走了,部分教师被借调到其他部门,导致学校教师短缺,因此八十年代为了解
决老师短缺问题,招收了大量的民办教师,同时出台一些激励,鼓励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安排在城乡中小学任教。所以这个时期的公办教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他们投入教育事业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乡村教师,不仅培养了许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还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村干部。为我国的乡村建设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在教师待遇方面,这一时期的公办教师有所提高,其情形大致为如下:
1978、1979年两次调整教师工资,1982年1月开始执行政干部工资标准,凡1978年底前参加工作的教师每人都增加了一级工资,1985年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并开始发放工龄工资和教龄工龄,1987年后开始增加工资10%,并开始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1990年实行人均工资普调一级。从1993年起开始实行工资奖励制度,此后教师工资由职务工资、津贴、低工资补贴、岗位工资、省贴、地贴、奖金等构成,直至1997年。
民办教师的报酬与待遇也有所提高,但仍在低水平徘徊,情形大致如下:1982年前,民办教师一般计发本生产队工分3600分,并由财政每月补助5元;1982年后,教师按本生产队人平标准分一份土地耕种,另由县财政发补助每月15元,村每年发四五十元不等;1985年实行工资改革,1987年后开始以职称计,1990年普调增加工资10%后,民办小学教师月工资分为三档——高级124.5,一级90元,二、三级77元,由县财政和村财政各支一半。从1992年起,实行工龄补贴,按工龄1年1元支付,民办教师可以转为公办教师,条件是按职称高低和工龄长短评选,民办教师还可以报考普通中师,毕业后可以转为公办教师。截至2000年底,全国实行最后一次民转公,消灭了长期以来的民办教师问题。民办教师因此也退出历史的舞台。民办教师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历史的记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腾飞,在教育的投资上越来越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之大前所未有。但是这个时期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上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城镇化建设,使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乡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学校的布局再一次进行调整,教师也随着布局调整不断向城市流动。留在乡村里的老师基本上是一群对乡村具有奉献精神的忠实粉丝,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工资是微薄的,他们没有洋房、汽车,但是他们安教乐教,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他们仍然坚持守住教育这一方乐土,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