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视角下提升教师观察力的策略初探
徐玲仙
【摘 要】 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拥有一千零一种方法去引发、指导孩子的活动,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观察力包含四大元素,即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和准确性。围绕观察力的四个特质,我们倡导教师在活动现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观察,即进行有效的观察,以提升教师的观察力。
【关键词】 区域活动;观察能力;策略
区域活动,又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或开放教育。在“自由、自主”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精神状态饱满,创造灵感充沛。这种充沛、灵动、蕴含人文精神的游戏场景是一种理想的活动状态,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心理状态、一千种行为方式、一千条学习路径。这就要求教师要拥有一千零一种方法去引发、指导孩子的活动,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教师怎样通过观察幼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方式,这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
下面就区域活动中有关提升教师观察能力的这个问题作一论述。
一、我们曾经这样做——对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及其误区的分析
案例1: 忙碌的A老师
孩子们在各个区域中活动,A老师也跟着孩子们忙碌起来。她一会儿来到娃娃家,指导“妈妈”给“宝宝”做菜;一会儿走进小医院,让医生给自己看病;一会儿,又来到走廊上的保龄球馆,替运动员们加油。她就像走马灯似的穿行在每个区域中,有时参与活动,有时帮助解决困难。活动结束时,她觉得自己颇有成就感,认为自己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很有成效,让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到活动中去了。
案例2:张冠李戴的指导
区域活动快结束的时候,B老师看见娃娃家里乱糟糟的,桌上的碗碟东倒西歪,地上也满是玩具……于是,B老师特意找来参加游戏的几个孩子,并要求“妈妈”佳佳带领“爸爸”和孩子,赶快把娃娃家整理好。
小结的时候,B老师说:“让我们看看娃娃家的变化吧,刚才佳佳没有管好家,所以家里乱糟糟的。现在,佳佳‘妈妈’把家里整理得非常干净。所以,在娃娃家当妈妈,一定要把家整理的干干净净才行,大家知道了吗?”
老师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可是佳佳听了很迷茫,因为她今天没有担任妈妈,她只是娃娃家里的小妹妹,是老师错把她当成妈妈了!所以,佳佳就忍不住的接过老师的话,说:“我不是妈妈!” 轮到老师奇怪了:“你不是妈妈?那谁做妈妈?”
佳佳和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说:“今天我们娃娃家没有妈妈!” 教师:“那你们都是谁啊?”
幼儿:“我们是大哥、二哥、三哥、小妹和小猫。” ……这下,轮到教师无语了。
上面的案例,来源于教师的在区域活动中的实况,分析案例中教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观察意识淡薄,随意性强。
在案例1中,教师缺乏观察的意识,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指导计划。大家都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指导,但是指导行为只是来源于下意识的判断和经验,行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所以看似很忙很到位,但效果并不好。
同时,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存在着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倾向。常常是因为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了某些问题,才开始观察分析;有时是因为有外来观摩者在场,或是应开展集体区域研究活动的要求,教师才会从事观察活动。
2.客观条件,不利教师观察。
游戏的特征是与材料、空间环境、人际环境的互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也需要一定人员、物质基础。然而,我们也无奈的发现,传统幼儿园特别是幼儿园班额较大,教室结构不完善,保教人员配备不足等外部条件,也对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现实的艰难中,我们有些顾此失彼。
3.观察方法单一,记录效果差。
教师有关观察的本体性知识普遍不足,使得教师不会观察并根据观察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观察记录方法千篇一律。以我园区域活动记录为例,教师依旧沿袭了集体活动的备课方式,预先备好区域活动“教案”,并在教案后,做简要观察记录,多为对本次活动整体评价,或者个别现象的阐述,不利于对幼儿行为的分析。
二、我们可以这样做——“提升观察力”四部曲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
我认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工作,做好观察是教师参与融入孩子的重要途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一个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因而,我们意识到,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力”的提升是一个关键的命题,在有效的观察下,我们的教师才有可能有效的指导幼儿的活动。当下教师“观察力”的提升空间很大,实现教师区域活动的专业性,要从实现观察的专业性开始。
良好的观察力包含四大元素,即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和准确性。围绕观察力的四个特质,我们倡导教师在活动现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观察,即进行有效的观察,以提升教师的观察力。具体做法是:
(一) 了解观察的重要性,明确观察的目的——知道为什么看
提升教师观察力的关键,是对教师区域活动理念的更新和良好儿童观的再造。应注重教师的自身感悟与体验,帮助教师理解游戏实质,了解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开展对《指南》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的调查,了解教师对游戏活动认识。,对幼儿进行“关于游戏活动实施”调查。围绕“最喜欢的活动内容到底是什么?喜欢的理由又是什么?”对幼儿开展访谈。通过跟踪与交流,让教师进一步发现和理解游戏中幼儿的所思所想,更关键的是让教师听到幼儿的心声,直接感悟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形成对区域活动中观察的重视。
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中,都能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取的信息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观察前首先应确立一定的观察目的,如是为了了解幼儿的某方面发展?或者是为了调整材料的投放?是观察个别幼儿的发展,还是观察小组幼儿或集体幼儿的活动?是观察单个材料的投放情况,还是观察整体区域的材料设置?根据观察目的,我们可以确定合适的观察目标,如观察幼儿的发展,则着重于观察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如指向观察区域中的材料投放,则主要观察材料的使用情况等等。
(二)根据观察对象的情况,有计划地实施指导——明确看什么。
华爱华教授指出:“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最重要的是耐心和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了解他们的特点,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语言,观察他们的行为,相信他们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情况,有计划地实施指导。
案例3 沉默的成成
这几天,我观察了成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每次区域活动开始时,他总是一声不吭坐在那里。周一在杨老师的建议下,他去幼儿园里当了学生,周二又到了小舞台里当观众。看来,成成在区域活动中一直习惯于做旁观者。
怎么样才能让成成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呢?我根据成成的特点制订了指导计划:牵引——搭桥——材料吸引。今天区域活动时,我特意问成成:“你想去哪里玩呢?”成成依然不语,我再问:“小舞台还少了一个收门票的人,要不你去小舞台吧?” 成成不置可否。我把他带到了小舞台门口坐下,还找来了一沓纸片,交给成成,让他当门票。正巧,小斌来小舞台看演出了,我对小斌说:“看演出可是要门票的哦,你去成成那里买张门票吧!”小斌来到成成面前,成成接过了小斌给的钱,给了小斌一张门票。
第二天的区域活动,我拿出了新武器——“进门升降杆”和一顶供装扮的帽子。成成主动要求继续当小舞台的收票员,他戴着帽子,手握“进门升降杆”,来看演出的观众在他那里买了票,他就将升降杆举起来,让观众进入小舞台场地。
在案例中我们看到,老师经过观察,了解到沉默寡言的成成缺乏交往技巧,无法融入小朋友的游戏中。于是教师制订了指导计划,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不断提供他所需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能吸引孩子的物质材料,最终使得成成顺利进入区域中活动。
教师每次定位的观察对象不宜过大、过多,应该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对象,制定出指导计划。在指导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看清问题本质,找到解决方法。
(三)满足孩子的游戏愿望,及时敏锐应答——学会怎样看
案例4:小尧与洗衣机
娃娃家里新添了一个“洗衣机”,是老师用纸板盒做的。洗衣机十分逼真,小尧十分喜欢这个“新家伙”,他从娃娃家里拿来许多衣服放进洗衣机内,“按按钮”……“洗好了”!他取出衣服,放到洗衣机边上的小床上,接着又把许多“衣服”投进去,再取出……萱萱看见小尧放到一边的衣服,就找来“衣架”,把“衣服”挂到一边的“晾衣杆”上,小尧再一次将洗衣机中的衣服取出,发现边上已经没有“新的衣服”了,于是,他把萱萱晾在一边的衣服重新从衣架上取了下来,再次扔进“洗衣机”中洗起来……
分析:在小尧的眼中,洗衣机高高大大,遥不可及,偶尔看到爸爸妈妈用洗衣机洗衣服,但自己却总也没有一试身手的份。于是,当娃娃家中出现了“洗衣机”这一物件时,他便开始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他一次一次将衣物投入洗衣机的目。我没有干涉小尧的行为,而是采用“冷眼旁观”的方式,让小尧在一次次重复的动作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满足了他的需要。从中我也看到了不同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无法发现的优势、不足,从而了解孩子学习方式、能力水平、心理特征。
从这位教师的观察笔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观察能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游戏干预基于儿童当时的兴趣和需要。因此,观察是指导的基础,是形成合理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
(四)客观记录评价,提高观察准确性——评价帮助看
在深入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实践中,为了更加客观具体的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实际需求等,我们要依据观察的目的,对观察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为改进和完善提供证据。良好的观察记录不仅可以展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成长轨迹,也是教师开展下一步观察行为的基础与保证。在《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一书中,提到了多种多样的观察记录方法,如图表法、抽样法、书面法、检查清单法等。我们在实践中可以运用的方法也很多,笔者试举以下几种:
1.叙事风格记录法。
叙事风格记录是指观察单个幼儿或一群幼儿,并记录下教师所看到的情境以及事件。叙事风格记录可分为现场记录以及活动后记录,能在记录中突出观察重点。
案例5:“瓶盖配对”与“卖龙虾”
老师在科学角里投放了“瓶盖配对”的材料。玩法是将瓶盖和瓶身配对,数量相同的为一对,
如5朵小花配有数字5的瓶盖。奇奇摆弄了一会儿瓶子,将瓶盖一个个的从瓶子上取下来,他随手取来娃娃家里的锅盖,把瓶盖全都堆在翻过来的锅盖上。然后,他托起锅盖,在教室里一边转一边喊:“卖龙虾了!卖龙虾了!”喊了一会儿,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转身回到科学角里,他将药瓶拿在手里,上下抖动。老师问他,这是在干嘛?他回答说:“我在给龙虾撒胡椒粉呢。”
叙事风格记录能为教师分析幼儿的行为提供依据,这样的记录方式,具有情境性和可读性的特点。
2.图表记录法。
图表记录是指教师依据观察的目标,自行设计或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图文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幼儿活动情况的过程。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记录图表有: (1)指向观察幼儿个体发展的图表
个案追踪式记录表:观察一位幼儿相当长时间,评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情况。行踪追踪式记录表:观察并记录个别幼儿或幼儿群体在某个限定区域,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通常可以记录一位幼儿在各个区域中所花的时间,或是选取了哪些活动项目,以及在各个区域内的活动情况。 (2)指向观察幼儿群体发展的图表
描述式记录表:按幼儿人数列表,依次或选取特定时间、特殊行为,对班内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描述性的记录和评估,这样记录的好处是可以考量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防止遗漏和重复观察。
定向观察式记录表:主要对应事件序列观察法与质性时间序列观察法,是指观察者预设好需要观察的内容,并在表格中形成对观察内容的定向指标,在活动利用简要的文字或记号快速记下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图表式记录是在区域活动中运用最多,效度较高的一种记录方式。定向行为记录因其观察目的、观察对象的不同,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如下表为指向记录不同区域幼儿参与人数的表格。 表一: 观察 日期 (3)用于统计和总结的图表
直方图:对不同时期幼儿活动情况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将(表一)中一周内各区域的参与人数用直方图进行统计,就能直观地分析和比较出幼儿对不同区域的参与程度。
饼图:用图片的方式来现实一段时间或一群儿童分成不同类别后在一个圆(360度)中所占百分比。
另外可以采用照片拍摄、录像追踪的方法,把幼儿的活动情况记录下来。
观察 人数 观察内容:不同区域幼儿参与人数 角色区 图书区 建构区 语言区 探索区 美工区 三、我们的启示
我们认识到观察是一种主观努力,百分之一百的客观是不可能的,不同的人常常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但是教师配合观察而做的记录要力求客观性,真实性。为提高教师的记录能力,我们组织教师阅读了一些有关客观描述的材料,练习观察和记录的技能,提升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 ·变“过去式”为“现在式”。
在开展观察记录时,改变目前凭借回忆、经验,记录幼儿活动表现的做法, 直接使用制作好的记录图表,在活动过程中做即时记录。 ·变“单一式”为“互动式”。
改变区域活动时,教师一人进班组织活动的状态,同伴教师两人同时进班,一人负责组织区域活动,一人记录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区域活动后,两人进行交流,共同分析观察结果,进行区域活动后的反思。
·变“固定式”为“活页式”。
与互动式区域组织相对应的,将区域活动的预设以及观察记录变为活页夹的形式,两位教师自主分工,共同形成《班级区域活动记录》活页记录。 ·变“主观式”为“客观式”。
如我们在撰写观察笔记的文字表述上,要避免主观性态度的词汇,少用“喜欢”、“认真”、“我认为”、“我感到”等词语,而采用“经常”、“用……分钟做……”、“反复了*次”、“我看到”等较为客观、描述性的词语,以保证记录的客观和科学。
总之,有效提升教师区域活动的观察力,让他们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来自于观察实践的历练,这是教师专业提升的一项重要“特技”,切不可等闲视之。要从帮助教师了解观察的重要性,明确观察的目的入手,让教师根据观察的情况,制订合理的指导计划,并在满足孩子的游戏愿望基础上,及时敏锐地应答,促进师生互动。还要指导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客观具体的记录,以提高观察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注重教师间团队的力量,不断研究,反思实践,促进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愿我们拥有“等待花开”的热情,探求“润物无声”的智慧,具备“慧眼识金”的能力,追求“云淡风轻”的从容。让观察真正走进区域活动指导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幼儿在区域活动同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日)河边贵子著;朱英福,熊芝译.以游戏为中心的保育:从保育记录出发进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英)莎曼等著;单敏月,王晓平译. 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