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 1年第1期 224 WWWgdchem.com .第38卷总第213期 化工类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实践与探索 李志洲,刘军海,杨海涛,闽锁田,庞海霞 (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降r对目前化工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发展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化工领域复合型、应用型 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构建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具有通识教育和模块方向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达到宽口径、 厚基础、特色鲜明的,并着力提高人才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键词】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f文献标识码jB I文章编号I1007.1865(2011)01.0224—02 Study on Cultivation Mod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 Li Zhizhou,Liu Junhai,Yang Haitao,Min Suotian.Pang Haixia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Cultivation mode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field of compound personnel and practical talent were explored in the aspects of cultivation goal,training program,teaching system,practical teaching and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lhe current status of Chemical talents and development demand The aim of broad knowledge,solid foundation,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improving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would be reached by build cultivation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about combin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direction education based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disciplines Keywords:chemical engineering;practical talent;cultivation mode 化学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密切关联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21世纪对于化工类人才的 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 培养出具有宽厚基础、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以适应人才市场要求。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 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化工类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新世纪化工经济的发展有着再要的意义 ‘。 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本科院校迫切 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J。为提高化工类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作者对我院化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及其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 践。 改革思路 2.1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为省属普通高校,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新办专 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化工行业的战略布局,结合化工 类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我们在专业培养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 现存在以下不足:(1)培养目标与学校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 养要求不尽适应,缺乏新时期化工类专业以“强化基础,增强 通用性,淡化专业界限”所应有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及实践体系; (2)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与学科大类要求不尽相同,内容单薄; 基础化学实践环 设置不尽合理,表现为:基础化学实验课时 较少,理论验证和综合设计不足;(3)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不尽 合理,比较松散,其结构性、拓展性、工程应用性、创新性薄 弱;且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待于完善;(4) 专业实践环节中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拓展专业知识视野、认知 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培养学牛走向社会的自主实践环节不足 等。 我校的生源与一奉院校学生相比,_住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1新世纪化工类专业的发展和培养特点 1.1新世纪化工类专业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化【高等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表现为 。l:(1)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中 的竞争,都需要不断创新化工技术,I大J而,新世纪需要大量德 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与 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f2)化 工专业范围的扩大和跨学科发展愈来愈明显,而且成为高新科 技不可缺少的技术。f3)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发生变化,专业 界限淡化,化工专业已成为通用的过程工程专业,甚至成为与 高新科技密切相关的工程专业之一。(4)教育全球化与国际交 流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必须推行与国际化工本科教育接轨 的培养方案,以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 等方面,有一定差距;针对目前高校在培养计划修订中普遍存 在降低总学时的情况,使得社会对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 要求与总学时数较少的状况出现了矛盾。为此,如何立足于高 校办学定位,满足社会对化工类人才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创 新能力的要求,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 2-2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及培养模式 昌 罂 爻 ; 镀肇 药龆爨狭式 新世纪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应以培养学生人文 素质、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改革与更新教 学内容,构建化工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通过改 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环境和管理机制,建立利于创新人才 成长的生态环境、学术环境。由此构造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 体系,形成新的培养与教学模式。围绕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理念, 进…・步修订培养计划,科学、合f 的优化课程体系,充分改进 管理制度和机制,应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 根据新世纪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和区域 1.2新世纪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和改革方向 21世纪本科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创新人才培养,而素质教 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化工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为:(1)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创新人才;(2)强化基础,增强通用 性,淡化专业界限;(3)增加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知识内容, 扩大专业范围、适应科技进步;(4)与囝际接轨等 f。 2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 [收稿日期1 201O-08—16 【基金项目J 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r}(XJG 1007) [作者简介l李志洲(1969.),男,陕西汉中人,硕{・,副教授,l= 研究方向为化学 程与精细化工 2011年第1期 第38卷总第213期 广 东 化 工 WWW.gdchem.coin -225 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我校自身办学思想,我们在以化学工程与 技术学科大类基础上对培养体系进行修订,设置了以学科大类 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平台;其次,为凸显办学特色设置了模块方 向课程体系;针对目前及其以后化工类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淡 化专业界限,提高综合素质,宽VI径就业”理念,达到培养复 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又设置了以交叉学科或相近学 科、专业为基础的辅修课程体系,总体表现为“学科大类课程 体系+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辅修综合课程体系”的培养体系, 为新形势下复合型、应用型化工高级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模式改 革上作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3化工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化学 工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尤为关键。随 着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化工生产行业既要有 从事现代化工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大批直接面向生产一 线从事技术转化、推广和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此我 们确定了“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没需要,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综合能 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有‘能源化工’ 特色的高级化工应用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培养目 标。 近年来,我们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紧扣社 会对人才的要求,将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西部 大开发战略布局相结合,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服务地方化工 行业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针对实现化工类专业复合型、应用型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具体为:以改革 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为核心,在最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 础课改革,强化通识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大专业实验建设力度, 不论从内容调整、实验类型,还是实验学时,均有相应调整; 同时更加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探索产学研办学模式,缩小 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的工程实 践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化工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 培养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 -2020年) 为指导,结合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我 院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5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 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强通识课程,增加辅修课程, 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形 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为 中心,以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为突破口,以专业知识拓展为支 撑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学生 4.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1理论教学体系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 对原有理论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目标明确, 逻辑严谨、适应区位化工产业经济发展的平台课程与模块化相 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 块、素质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教 育模块和专业能力拓展的辅修课程模块。对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突出以大化工教育的课程体系特点,旨在打通专业差异,形成 跨专业的教学平台,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层 次;为满足区域化工行业特点和满足学生就业,设置了专业方 向课程教育模块,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化工生产技术是 多层次、多学科的融合体,为适应日后化工生产多样性、技术 多层次性的特点,采取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辅修课程模块, 4即有 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实践教学体系 4.2.1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为以化学理论与应用的实验课程 体系和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两大块。对以化学 理论与应用的实验课程体系,在学时分配上由06版培养计划 总课时的20%提升到40%;在内容上不仅有基础理论的验证 与应用,还整合学科前沿的相关内容;在实验类型上,除加强 了以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目的的验证型实验项目数 和相关内容外,还设置了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 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自设计型实验;在教学计划中根 据实验教学层次的高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设置不同层次的实 验教学内容,使其由简单至复杂、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体现 实验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培养计划中,要求大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并将 其列为课外学分。学院鼓励支持学生与相关教师联系,在指导 教师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创新活动。学院学术工作委员 会对大学生课外科学研究进行评价,并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课外科技 创新的比例已达到30%以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人均0.4篇。 4_2_2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 设计等。对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内容、实 施方式、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以提高学生 工程设计素养和能力的教学、管理体系。如对实习环节,无论 从时问选取、内容设置、实习监控等对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知识 的兴趣、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0。在实习内 容上,将我院实习基地所有实习工厂的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典 型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原理及结构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科学 的模拟,再配上现场的图片、影像和声音等,制作成计算机仿 真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习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 习;同时辅以公用工程、技术经济、投资效益、三废治理和环 境保护等内容,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对实习的兴趣,又町强化学 生的工程意识、经济意识和环境意识。其次,为提高各类实习 的教学效果,我们编写了相应的实习指导书,将实习基地的主 要生产过程涉及的工艺过程、原理、设备做一简单介绍,并附 有一些思考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带着问题观察、请教、 学习,让其在有限的时问内更多地了解生产过程,提高实习效 率。最后,为保证实习质量,就要求指导教师对整个实习过程 实施监控;监控措施除要求学生在实习中认真做好实习笔记 外,指导教师晚上都要定时进行抽查,组织实习讨论;对于没 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要求同组学得较好的同学带其到现 场,进一步弄清基本问题,这样就为取得较好的现场实习效果 提供了保障。 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我们遵循“走卜去、拿上来, 再走下去”的原则,具体为:题目选取以实习基地的生产环节 或工艺为切入点,设计任务依据基地生产规模及相关要求给 出;同时给予学生相关的生产背景资料,所需查阅资料的索引, 以及完成设计的基本要求等;由于实际题目大多以生产实际命 题,所以没计结果自然应与实际生产吻合,如此,可避免一题 多解的现象。改革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要使课程设计取得更 好的效果,指导教师除了做好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加强设计指 导以外,还应该探寻出一套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最佳办法,以 起到促进、催化作用。对课程设计成绩的确定,我们采用“基 础成绩+答辩成绩+创新形成绩”综合评定。“基础成绩”包括 设计态度、工作纪律、设计图纸和计算书成绩,占60%;答 辩成绩侧重于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占 30%;创新成绩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新型工艺引用、设计改良、 结构优化等,占10%;及时总结,充分巩固和提升课程设计 取得的成效,在总结会上,选出做得好的同学代表来发言,指 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质量进行一次概括的分析和总结,表扬先 进,鼓励后进,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同时,不同设计任务的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探讨,相互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实践证 明,总结会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能甭取得满意结果 的一个关键。 5结束语 文章主要对化工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 改革等进行探索与实践。几年的实施结果表明,培养模式及其 相关改革措施对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等效 果显著;然而,新世纪化工技术的发进,人才培养及其教学体 系的改革始终足一个热点话题,作者本着与同行交流、沟通的 目的,恳请同行专家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忠铭,陈春华,路平,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的改革与实践c J1.化工高等教育,2005,(4):11—12. [2]李湘,郭海福,梁巧荣,等.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_.广东 化工,2010,37(3):233—234. I3】千荣德.地方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l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 1(1):38—39. (下转第227页) 2011年第1期 第38卷总第213期 广东化工 227 WWW.gdchem.tom 研究能力的学术人才 大学是培养人才、研讨学术的地方,教学型大学也要有科 研,大学的三大职Ng(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就决定 了只要是一所大学就要进行科研 J,不研讨学术、培养学术后 备人才不能称其为大学,更不能称其为高水平大学。大学必须 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为其在学术上的发展创造一条道路, 让部分学生今后能在学术上成长,为社会造就一批学术人才。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需要创新的社会,具有创新能 力的学术人才,对社会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贡献。高水平教学 型大学重点在于培养结合地方资源开发、结合生产实践,开展 应用研究的学术人才,能够学习、理解、消化别人先进的技术 经验,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所用。我们认为的标准:培养的 学生大学毕业后5到10年,能够有20%先后取得硕士、博士 学位,并且有60%的硕士博士学位是从“211”大学或国家重 点科研院所取得的;大学毕业后10到2O年,能够有20%-25 %的学生能够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学者或高级工程师,并涌 现出少数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认为应采取三方面的措施:(1)加大 考研工作扶持力度,加快教学型高校自主招收研究生的步伐。 使每届毕业的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的比例达到1O%以上,让没 有参加应届考研的同学有意识继续深造。(2)让更多的学生进入 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组中,进入到科研重点实验室中,参加科学 研究,熟悉科研程序,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质。(3)创造 耋 芝.§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坚 掣 攀 牙 车 要坚 持“高标准、严要求” 教学型高校主要招收二本、三本层次的学生,生源质量比 重点高校要差,要确保培养这一类学生有一大批能够成才,学 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我国著 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指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 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 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o』。目前,受高校 扩招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教学型大学多采取“宽进宽出” 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要建 设高水平的教学型大学,必须坚持“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要引导学生深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循环中,树立良 好的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培养出的大学生具 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 的体魄,具备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J,我们认为重 点考核六个方面的指标(如表1),平均分值达到70分,或考取 了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我们准予毕业,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坚持 不予毕业。 表1 高水平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一般适用性标准 Tab.1 High level of teaching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standards for the general applicability 3结语 在新建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10周年之际,历经学士学 位评审、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之后,本科教学工作已经步入 正轨,各学校在纷纷思考今后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途径,笔者认 为教学型高校的发展前途不在于向研究型高校发展,落脚点还 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进入社会后如何发挥他们 的潜能,为社会多做贡献,高校培养学生不是简单的为他们讲 授几十门课程,而是要从各方面关心他们如何成才,为他们一 生的发展道路奠基,这才是高水平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 位,各教学型高校应在这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干宰攀枝花学 禁特荏 陴蒋水平新 平教学型大学建设雌的常付 对笛撂新ff位与对策探析p 中圄市 ]出围市 版,2006,26(2):60—63. 【3]陈岳林.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5, 29(4):45—46. [4]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15—17. [5]秦秋田.教学型大学质量观的重塑与路径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5, 9:36.37. [6]蔡青,董健苗,王光明.地方教学型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Ⅲ.中 州大学学报,2007,21(1):81—82. [7】瞒;瑶.浅谈本科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05,I2: 72—73. (本文文献格式:郑毅,伍斌,邹敏,等.浅析高水平教学型 ’ 干 ‘‘ 一‘ 26:14 [2]NN 德.中国教学型大学的特征[J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 。 ,14 由丽撕6h性 …售m 旆捕 拼 ¨6 否 另 开 岬止司戈 不 J‘’201 1,。 ¨:(上接第238页) 参考文献 [1]徐斌淮,卢杰,平郑骅,等.FTIR—ATR研究液体在聚合物膜中的扩散 系数[c].南京:第四届全国膜和膜过过程和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2. 【2]Fieldson G T,Barbari T A.The USe of FTIR—ATR spectroscopy to characterize penetrant difusion in polymers[J].Polymer,l 993,34: (本文文献格式:曹绪芝,平郑骅。赵旭辉.推荐一个教学实 验一FTIR—ATR法测定溶剂在聚合物膜中的扩散系数【J].广东 化工,2011,38(1):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