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卜阶疑是乾隆时期,俗曲的发展进入了 一个艺术化程度更高的时期,不仅自身出现了套曲化、隼曲化和表演 形式的丰富化现象.而且还向曲艺化、戏曲化、器乐化发展.这在当时的文献中可以窥见其端倪;第三卜阶段是嘉
庆至清耒.这一时期俗曲不仅在内地广泛传播和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较大的发展,同时,俗曲以强劲的势 -):诜入全国各地的我曲、曲艺和器乐领域,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今日的民族民间 音乐文化留下非常丰富的遗产关键词:清代俗曲;文献遗存;曲牌中图分类号:.1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9)05-0115-17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1) : 10.156/j.cnki. 1001-5973.2019.05.012“明清俗曲”是我国明清时代流传的“小曲”“小唱” “时调”“俚曲”等的统称,是中国传统音
乐文化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品种,它继承宋元词曲的传统,汲取民间山歌、谣曲的艺术材料, 广泛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经验,融会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和士大夫文人们的创作精华.经过广
泛的流传,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品格、“雅俗兼属”的艺术品种。它产生于明代中叶,兴盛 丁明末和清代,起初以民间小曲的形式流行于城镇市井,后逐渐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欣赏,声势日 隆,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清代中后期,它又以强劲的势头进入各地的戏曲、曲艺音乐领域,
为我国戏曲、曲艺、器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今日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留下
非常丰富的遗产。从现存的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的很多歌种(剧种、曲种、乐种)音乐中,可以探察到明 清俗曲昔口的面貌及其发展轨迹。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俗曲文献遗存,我们曾对明代俗曲文献遗存进行了梳理\",本文试就
清代俗曲的文献遗存作进一步诠述。一、清代初期的俗曲清初,由于统治者严厉地压制民族思想,大兴,严禁“淫词小说”,新的政治思想和文*收稿日期:2019-07-01作者简介:刘晓静(19-),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
教授。①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俗曲传播与媳变研究\"(I3BD034).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明清俗曲古谱编译及数据库建设” (20I4GGXI06007)的阶段性成果.并由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T.程专•项经费资助,② 刘晓静:《明代俗曲文献遗存》.《艺术疔家》2014年第5期<,115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艺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挫折。文人学士的俗曲创作已缺少前代的气魄,大多谨守前人的
格律,模仿前人的作品,变成了死气沉沉的东西。与此相反,长期生活在民间的文学家蒲松龄不 仅深刻了解农民疾苦,而且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便用流行时曲作曲牌,用说唱结合、散韵
交织的套曲作文本,用白话及鲁中一带的方言俚语创作了长篇讲唱故事《通俗俚曲》,取得了很 好的社会传播效果。正如其子蒲筈在《柳泉公行述》里所说:如《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而成,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眨;而犹恨不如
晨钟暮鼓,可参破村农之谜,而大醒市文媪之梦也;又演为通俗杂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
歌,而闻者亦泣,其救世婆心,直将使男之雅者、俗者,女之悍者、妒者,尽举而甸于一编之中 呜呼!意良苦矣!①(一)蒲松龄的《通俗俚曲》蒲松龄(10—1715),山东淄川人。其俚曲的创作年代记载不详,除少数作品写在蒲氏中
年外,其余篇目据考证推断,多写在蒲氏晚年。15种通俗俚曲计62万字,所用曲牌共50个。其
中俗曲曲牌34个,南北曲曲牌16个。在全部俚曲3017个唱段中,用通俗演唱的占92%。在曲 牌的用法上,有4种俚曲,除头尾外中间用单曲叠唱的方法,其他俚曲均为多曲联套。现将俚曲
篇目及所用曲牌(曲牌名后的数字为在该篇中的总段数,不记数字为1)列示如下:1 -《墙头记》:【土墙杂调】【耍孩儿】122、【劈破玉】。2. 《姑妇曲》:全曲分三段,分别用【西江月】【呛妇歌】【劝人歌】开场。然后,每段均用“十样
锦”的套曲演唱,即[劈破玉】11、【倒扳桨】15、【跌落金钱]8、【银纽丝】6、(呀呀油】19、【罗江怒】5、【叠断桥】16、【房四娘】12、【耍孩儿】13」对玉环带清江引】33. 《慈悲曲》:全曲用【西江月】2作引子开场和尾声在六回的结构中,除第一回前面有【一
剪梅】2、【俚歌• 土腔杂调】外,每回均用相同的曲牌联套,可谓又一种“十样锦”:【耍孩儿】10、
【呀呀油】13、【倒扳桨】16、【银纽丝】10、【怀乡韵)12、【叠落金钱】12、【罗江怨】7、【叠断桥】23、 【劈破玉】17、【清江引】7。4. 《翻魇殃》:【西江月】【耍孩儿】221、【劈破玉】12、【呀呀儿油】14、【西调】4、【还乡韵】7、
[叠断桥】37、【银纽丝】12、【叠落金钱】4、【皂罗袍)6、【憨头郎)4、【清江引]。5. 《寒森曲》:[西江月][耍孩儿】239、【情江引】。6. 《琴瑟乐》:[西江月)2、【陕西调】41、【对玉环带清江引]2。7. 《蓬莱宴》:【西江月】【耍孩儿】48、【黄莺儿】4、【银纽丝】5、【叠落金钱】5、【劈破玉】5、【叠
断桥】22、【呀呀油】8、【西调】9、【憨头郎】4、【采茶儿】5、【清江引】。8. 《俊夜叉》:[西江月)4、【耍孩儿】30、【劈破玉][清江引】。9. 《穷汉词》:[西江月][土腔杂调】10、【清江引】。10. 《丑俊巴》:【西江月】【山坡羊】2。11•《快曲》:【土腔杂调】【黄莺儿】4、【耍孩儿】16、【倒扳桨带莲花落】3、【皂罗袍)10、〔哭皇
天】3、【呀呀油】6、【银纽丝】2、【倒扳桨】5、【清江引】2、【黄鹏调】7、【梆子腔】4。12.《禳妒咒》:【西江月】【山坡羊】11、【皂罗袍】20、【耍孩儿】127、【叠落金钱】5、【黄莺儿】
19、【香柳娘】5、【银纽丝】24、【呀呀油】29、【罗江怨]9、【清江引】3、【叠断桥】34、【还乡韵】10、
【倒扳桨】23、【西调】10、【闹五更】5、【劈破玉】12、【掉歌】【鸳鸯锦]13、【刮地风】16、【虾蟆曲】6、①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18页。
116刘晓静: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房四娘】13、【玉娥郎】3、【满词】6、【哭笑山坡羊】12、【桂枝香】14、【浪淘沙】3、【自由腔】【十和
解】10、【四朝元】4。13. 《富贵神仙》:【鹏鸩天】【山坡羊】【劈破玉】35、【清江引】3、【耍孩儿】35、【银纽丝】47、
【叠断桥】86、【叠落金钱】13、【玉娥郎】5、【房四娘】37、【金纽丝】4、【西平歌】12、【倒扳桨】20、 【皂罗袍】25、【呀呀油】51、【刮地风】10、【虾蟆歌】4、【楚江情】5、【罗江怨】7、【哭皇天】10、【哭笑
山坡羊】【桂枝香】10、【香柳娘】4、【侥侥令】【收江南】【园林好】【沽美酒带太平令】。14. 《磨难曲》:【耍孩儿】217、【莲花落】3、【倒扳桨】28、【桂枝香】24、【西调】14、[憨头郎】17、
【皂罗袍】25、【银纽丝】17、【叠断桥】49、【叠落金钱】12、【玉娥郎】6、【金纽丝】4、【黄莺儿】26、 【太平年】【劈破玉】32、【楚江情】9、【呀呀油】32、【还乡韵】14、【罗江怨】4、【西江月】【边关调】6、 [哭笑山坡羊】【平西歌】22、【对玉环带清江引房四娘】2、【清江引】5、【雁儿落带得胜令】【侥
侥令】2、【收江南]2、【香柳娘】10、【园林好】【沽美酒太平令】(哭皇天】12。15. 《增补幸云曲》:【西江月】3、【耍孩儿】310、【清江引【耍孩儿[是俚曲中应用最多的一支曲牌,总计有1388段,它可用来摹景、抒情,也可用于叙
事、说理。现选《寒森曲》中一段,借二郎真君之口斥骂阴曹地府阎王一伙贪赃枉法的罪行,不仅 义正词严,更指出了吏治的根源。官既高福也长,只该求姓名香,如今全把良心丧。四季搜求州县礼,自己又受枉法赃,小 官尽描你的样。斧打凿凿又入木,遂叫那百姓遭殃。①蒲松龄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民族音乐家。他在将俗曲用于《俚曲》时,做 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如梳理、加工曲牌的格律(像【房四娘】、【跌落金线】等),创制新曲牌(如
【倒板桨带莲花落】)等。【金纽丝】是失传的曲牌之一,只有在俚曲《富贵神仙》中得以保存了下
来,现摘取一叠如下:春来到,花径生尘,风飘万点正愁人。家乡万里无音信,想你泪纷纷。你那里殷殷勤勤, 杏花插乌云,却有谁看着亲?谁望着俊?2蒲松龄在《请禁巫风呈》一文中,曾记载了当时巫戏风靡的情况,这对于他创作俚曲有启发 和影响。其内容摘引如下:为祈禁巫风,以挽颓俗事:窃惟因风致愆,垂诸圣训;反浇为朴,望在循良。淄邑民风,旧
号淳良,二十年来,习俗披靡,村村巫戏'商农废业,竭资而为会场;丁户欠粮,曲衣而作戏 价。沸心聒耳,王武子之所乐闻;乱吠齐喧,介葛卢之所能喻。乃妇女喜其易解,粉白黛绿者
成群;而撞匠乐于溷淆,鼠目獐头者作队。赌争酒醉,遂呈刀杖之凶;作盗诲淫,更成鼠雀之 狱。可笑浮靡之众,不计安全,非申告诫之文,乌知教化?恳祈老父母片言晓示,严行禁止,
庶几浇风顿草,荡子可以归农;恶少离群,公堂因而少讼。③(二)郑板桥、徐大椿的《道情》“道情”者,道家所唱之曲。它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
扬出世思想。明《太和正音谱》之“词林须知”曰:“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级,
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④到了清代,郑板桥、徐大① 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63页。② 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05页。③ 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6页。④ 朱权:《词林须知》,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冲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49页。
117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椿的作品题材有所扩大,为《道情》注入了新的活力。郑板桥(1693-1765),又名郑燮,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
潍县知县,后因助农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被罢官。所作《道情》用诗引、十首【耍孩儿)和
尾曲【清江弓I】构成。曲旨概叹人生,安贫乐道;曲情悠然自得,古朴洒脱。此曲乃是消除烦恼,
聊以自遣自歌之物,流传至今。清代道光元年(1821),由贮香主人辑录的《小慧集》卷三中有【板桥道情】一曲。现录如下:MM>
U-* ,
山傍水灣命
3
□石0,波遂嶷港
締,).!.<三环
A
%
%
lr\\
M
茅—
一時 陂&挖.'J鏡影蕃擡
一曲斜腸晩霎
5
用
勺
.那
一畫一—
徐大椿(1693—1772),字灵胎,吴江人。名医,又工文辞,通音律、水利等。又善作道情,有
《乐府传声》和《泪溪道情》。其《时文叹》一篇,揭露八股文的毒害,颇为生动。他认为时俗所唱 之道情“卑靡庸浊,全无超世出尘之响”,应以“今所存耍孩儿诸曲,究其端貌,推其本初,沿其流
派,似北曲仙吕入双调之遗响。乃推广其音,令开合驰张,显微曲折,无所不畅。声境一开,愈转 而愈不穷。实有移情易性之妙”。(《泄1溪道情自序》)18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逐渐恢复,遭到破坏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意识在民间影响更深广了。俗曲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也有了更大
的发展,编纂和印行的小曲资料数以万计。据刘复、李家瑞编印《中国俗曲总目稿》所收俗曲资 料统计,已有6044种,且都是单行本。郑振铎曾说,这“其实,还不过存十一于千百而已”,他“昔
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余种,也仅仅只是一斑,(惜于’一二八’时全付劫灰)。诚然是
i\"GJ A/ o£ !\\3
蕭—肃白
.書一芷寒—禺^-
OW %Q
nV
丿呼
一勺
;;—
1> <
浩如烟海,终身难望窥其涯岸”①。郑振铎:①《中国俗文学史》(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597-598页。118刘晓静: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二、乾隆时期的时调小曲乾隆时期,俗曲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艺术化程度更高的时期,不仅自身岀现了套曲化、集曲
化和表演形式的丰富化现象,而且还向着曲艺化、戏曲化、器乐化发展。这在当时的文献中可以 窥见端倪。(一) 《万花小曲》《万花小曲》,全称《新镌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无名氏辑,乾隆九年( 1744)北京永魁斋刻本,
不分卷,无序跋。收录南北各地流行歌曲11种。其中有套曲12套,散阙小曲92支。若含套曲 中的曲数则有214支'现将其具体情况分述如下:1. 【小曲】36首,未题牌名。短小隽永,纯为男女情歌。部分小曲与乾隆初年苏州王君甫刻
本《丝弦小曲》相同。2. [劈破玉】53首。这一部分数量多质量也好,虽然仍为男欢女爱之词,但情感真挚,畅晓自
然,仍承袭着明时的作风。3. 【西调•鼓儿天】五更一套,以【西调】重头十八支,加【清江引】一曲为尾声组成。此套俗
曲以征西为题材,表达了对儿父的离情别绪。【西调)自清初至乾隆间最为流行。蒲松龄在《通
俗俚曲》里早已用过多遍了。4. 【吴歌】五更一套,以【吴歌】【五更调】重头五支,加【清江引】尾声组成。此外还有【劈破
玉】一曲,【桐城歌】一曲,及无调名的小曲一支。5. 【银纽丝】五更十二月,共两套。第一套“五更”,以【银纽丝】重头五支组成;第二套“十二
月”,以【银纽丝]重头十二支及【清江引]为尾声组成。6. 【玉娥郎】四季十二月。“四季”一套,以【玉娥郎】重头四支歌咏四季,乃感怀之词。“十二
月”一套,以重头十二支组成.分咏12月,系离情之作。7. 【金纽丝】四大景,该套以【金纽丝】重头四支及尾声【清江引】组成,乃闺怨之声。【金丝
纽】一曲,遍稽明清载籍,皆无此曲。然而,此处之【金丝纽】也是名不符实,因为它的词格实与 【银丝纽】相同「倒是蒲松龄的《通俗俚曲》中保留着它的真迹。8. 【十和谐】30首。实际只有20首,十支一套,共两套。皆为情歌。9. [醉太平]大风流。以十二支【醉太平]曲,分咏状元、秀才、女娘、小孩等,故卷首题曰“十
二风流”。10. [黄莺儿】风花雪月。四支【黄莺儿】分咏“风、花、雪、月”。11. [两头忙】恨媒人。又题“闺女思嫁”,以【西江月】【清江引】为头尾,中间以【两头忙】二
卜六支,联为一套。虽然描写大胆,情趣横溢,但肯定不是乾隆年代的作品。因为早在康熙十三年(1674)就已有了蒲松龄的《琴瑟乐》,蒲氏之作与这里的“闺女思嫁”基本相同,从唱词到构思
均相同,只不过蒲松龄又作了精细的加工和改写而已。这说明《闺女思嫁》的唱本早已存在了。(二) 《霓裳续谱》《霓裳续谱》,三和堂曲是天津人颜自德辑,王廷绍点订.乾隆六十年(1795),北京文茂斋原 刻初印,又有集贤堂重刻本。原书八卷,附录一卷,共选民间歌曲621首。卷首序文,一署曰: “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春二月上浣秣陵楷堂王廷绍撰。”二署曰:“同学愚弟盛安撰。”三署曰: “历阳葛霖兰坡氏题。”该书中的【西调】录满一、二、三卷,占有突出篇幅;后几卷中的杂曲曲目也 异常丰富。现列示如下:119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西调】,卷一 79曲,卷二77曲,卷三58曲,共计214曲,皆为小令。《卷四》:【南叠落】3、【一江风]5、【寄生草】112、【寄生草带尾】6、【北寄生草】5、【怯寄生草】
4、【黄沥调】10、【起字岔】8、【剪靛花】28、【重叠序】2、【平岔】50、【岔】【寄生草带白】【螺狮转】
【南寄生草】3、【平岔带马头调】3。《卷五》:【双黄沥调】3、【银扭丝】4、【慢西调】(套曲)、【粉红莲】4、【双劈破玉】【岔曲】8、
[呀呀哟】、【剪靛花带戏][北叠落金钱)【慢岔】7。《卷六》:【玉娥郎】2、【数岔】12、【马头调】3、【扬州歌】2、【玉沟调】6、【垛字岔】【怯音寄生 草】3、【北河调】3、【番调】【隶津调】4、【便音寄生草)【平岔带戏】2、【重重续)2、【垛字寄生草】4、
[倒扳浆】3、【倒推船][数岔小孩语】o《卷七》:[单黄沥调】【南叠落金钱】【垛子单岔】【打枣竿】2、【秧歌】3、【剪靛花便音】【秦吹 腔花柳歌】3、【寄生草便音][莲花落)2、【盘香调】【京调】【折桂令】【戏韵]。《卷八》:【弹黄调】2、【南词弹黄调】2、【番调寄生草】4、【矮调寄生草][起字平岔】【北叠落】 【西岔】2、【倒番调][满洲剪靛花][两句半】【边关调】【劈破玉】4、【刮地风】【万年歌)【寿乡词) 【万寿歌】【好事近】【叠字犯】【祝寿歌】【太平歌】【吉祥草】【万寿祝】【进献歌】【永清歌】【玉沟
调垛字][耍孩儿】【雁儿落H沽美酒][江儿水][绣带儿】【王大娘)3、【独柳调】【南罗】2、【弦子
腔】2、【吹腔】【桂枝香】【香柳娘】【园林好】【锁南枝】3、【杨柳调】【千秋岁】2、【朝天子)【老八 板][孝顺歌】【节节高】【河南调】【西腔】2、【懒画眉】【叠断桥】【摊黄调】2、【满江红】【罗江怨】
3、【南词】2、【慢剪靛花】【诗篇】4、【清江引][驻云飞】【山坡羊】。【西调】【岔曲】【寄生草],可谓《霓裳续谱》中的三大曲牌,其数量多,变体多,是乾隆时期俗 曲的代表。【西调】,亦称【西曲】,原为山陕地方小曲,清初成为北方流行时调,至乾隆时最为兴盛。按 翟澈《通俗编》云:“今以山陕所唱小曲曰西曲,与古绝殊,然亦因其方俗言之。”又陆次云之《陈
圆圆传》称:“自成得圆圆,惊且喜,遽命歌,奏吴欽,自成蹙额曰:’何貌甚佳,而音殊不耐也!’即 命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己拍掌合之,声音激楚,热耳酸心。”(载涨潮《虞初新志》)。三卷共 收214曲,皆为小令。其词格十几句,二十几句不等,甚至有三首、四首合为一曲的(如《相伴黄
荆篮》),加上【西调】爱用叠句,一曲中一到四次不等。可以推断,它们的曲调是不同的,【西调】
乃多曲的类曲名。卷五中尚有一【慢西调】,是【西调】与【岔曲】循环间用的套曲,可能因用【慢
岔】和【西调】而得名。【岔曲】原产生于雍正、乾隆年间。“相传清军岀征金川等地,士兵厌战思乡,以树叶青黄为
题,歌唱季节的变化。其曲调系根据当时民间盛行的高腔剧种中的脆白衍变而成,故称脆唱。据 传说,有一满族士兵宝恒又名小岔的唱得最好,于是脆唱又被称为岔曲。清军回师后,岔曲传到
宫廷和文人学士中间,一时竞相传唱。”①后来岔曲与民歌小曲结合,发展成为单弦牌子曲,也称 单弦、八角鼓。其基本结构是六句或八句,分成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有一大过门,或插以各种
曲牌。《霓裳续曲》中的【岔曲】小令及套数,共148曲。其中【岔曲】9支,【起字岔】8支,【平岔】
支,【平岔带马头调】3支,【慢岔】8支,【数岔】21支,【跺字岔】1支,【平岔带戏】4套,【数岔小
孩语】1套,【垛字单岔】1支,【起字平岔】1支,【西岔】2支。在大的结构的基础上又演化出多种
变体,但也只是坐唱而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部编:①《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第33页120刘晓静: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寄生草】原本北曲【仙吕宫】之曲,据沈德符《野获编》记载,盛行于明代嘉•隆间。该书集
得小令及套数共145曲。其中【寄生草]112支,【寄生草带尾】6支,【北寄生草】5支,【怯寄生
草】4支,【寄生草带白】1支,【南寄生草】3支,【怯音寄生草】3支,【便音寄生草】1支,【垛字寄 生草】4支,【寄生草便音】1支,(番调寄生草】4支,【矮调寄生草】1支。有几种较为流行的新曲,也值得作一个介绍:【剪靛花】,又作【剪剪花】或【靛花开】【姐妹花】等。自清初以来,北方盛行。该集共选小令 及套数34首。明代万历年间钞本《钵中莲》传奇中已有这一调名。【黄鹏调),清初俗曲,该集共选16曲。【玉沟调】.又名【沟调】,清代俗曲。无名氏《京都竹枝词》注云:“沟调来自热河。”该集选8 支。【弹黄调】,即【滩黄】,原为江浙俗曲,又昆曲衍变而来,产生时期约在清雍正、乾隆年间。范
祖述《杭俗遗风》曾记:“滩黄以五人分生旦净丑等脚色,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系戏
文,不过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①传至北方便又有“太平锣鼓滩簧调”的记述(见《都门竹枝 词》)。【南词】也为江南俗曲。《杭俗遗风》云:“南词者,说唱古今书籍,编七字句,坐中开口弹
弦子,打横者助以洋琴。每本四五回。”②【南词弹簧调】是【弹簧调】的一支。该集共选4曲。【秧歌】,该书虽仅录2曲,但颇有代表性,因为它后来的发展前途广阔。【秧歌】,在田间劳 动所唱的歌,如嬉秧歌等称之秧歌。但此处所记载为民间歌舞,西北地区也称“社火”。【秧歌】
的起源甚古,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据项朝菜《秧歌诗序>(1127)的记载:“南宋灯宵舞队 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花和尚。花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杳磴术,以博观者
之笑。”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翟澈《通俗编》云:“今又有
秧歌,本馈妇所唱也。《武林旧事》,元夕舞队之村田乐即此。江浙间,杂扮诸色人跳舞,失其意; 江北犹存旧风。”③刘侗《帝京景物略》亦说:“德胜门东,水田是百亩;……闻歌有时,春插秧歌,
声疾以徐。”④明代起源于安徽凤阳的花鼓也是秧歌,它唱出了人民的疾苦和对封建统治者的不
满。其唱词:“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花 鼓唱到了北方,也就成了该集中的“凤阳鼓凤阳锣,凤阳姐儿们唱秧歌”。又有为乾隆五十五年
( 1790)“万寿庆典”中的“花鼓献瑞”,场面变大,唱词也改为统治者所需要的东西了。乾隆时期的流行俗曲非常丰富,仅《霓裳续谱》所辑,除了三大品种外,尚有73种。不仅如
此,俗曲中的变体手法也有新的发展。例如:1. 因速度的变化,便会引来曲调上的变化,同一曲调出现了快慢不同的变体。女M西调】与
【慢西调】【剪靛花】与【慢剪靛花]等等。2. 因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同一曲的变体。女M南叠落金钱】与【北叠
落金钱】【寄生草】与【怯音寄生草][番调寄生草][南寄生草][北寄生草】【岔曲】与【西岔】等。3. 因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变体是最多的,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变体形式。【岔曲】便是在曲头之
后插入较长的间奏或其他曲牌,再接曲尾。其他曲牌也可如此,这样就有了在一个主曲之中插入 另一个或多个曲牌的结构,成为套曲的变体;或在主曲之中插入对唱、数板、垛字、说白,插入故事① 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24页\"② 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上杂岀版社,1953年,第24页。③ 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25页。④ 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25页◎
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情节,插入戏曲片段,等等。这便引起了曲体结构的变化,为说唱音乐和戏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三)《丝弦小曲》及《西调黄鹏调集钞》《丝弦小曲》,无名氏辑,乾隆初年苏州王君甫刻本。卷首书名为《新镌南北时尚丝弦小曲》 不分卷,无序跋。采录民间小曲及套曲共103曲。其中【小曲】11首,【一串铃】4套,【劈破玉】13 首,【边关调】12首」挂枝儿】13首,【哭皇天】4首,“秋来景”20曲,【刮地风】5首,【罗江怨】8
首,【寄生草】13首。所录作品有与明代或他集相同者,有以咏四季、咏秋、咏月为题的,有以杂 剧、传奇故事为题的。大部分为情歌,词意真挚、自然流畅、多为佳作。《西调黄鹏调集钞》二卷,卷首序尾曰:“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清和朔柳堂敦敬序。”此书上 卷集【西调】134首,后12首联为一套,题曰“悄东风”。前者皆为抒情小曲。下卷全为【黄鹏
调】,共33首。除6曲唱传奇杂剧故事外,其余皆为抒情小曲。该书虽为情词,但却多有俊妙之
作。从卷首序文也可见辑者的赞赏和推重:“诸儒所作之西调,咏春者,觉其暖昼和香,绕于座 间;吟秋者,见其鸣蝉衰柳,现于纸上;幽雅清奇,无一句不令人顿涤襟怀也。而时人不自责其愚 弩不解,反目为淫佚之词,真天地间之大无术者哉!……余每于阴云迷日之际,轻风微雨之间,竹
树苍茫之内,高歌此调,至云飞雨霁,明月满山,自谓羲皇上人,不复在于尘世者也。”另外,这时期还有一种俗曲集《西调百种》一卷,乾隆初叶精抄本,无编者名氏,无序跋,仅录 【西调】100首,均为小令。它和《西调黄鹏调集钞》因为没有刻本流传,实为俗曲秘籍,格外珍贵。三、嘉庆至清末的俗曲乾隆以后的俗曲仍很盛行,俗曲之多,仅从出版小册子的数量来看,即可得知。刘复在《中
国俗曲总目稿》中收集到6000多种。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他曾搜集到各地单刊歌曲
12000多种,而这也仅只是俗曲之一斑。在如林的俗曲书刊中,《白雪遗音》以其容量巨大,涵盖
南北,及其情感真挚,而格外引人注目。它所收录的曲作说唱形式(包括长篇说唱),也可为清代 俗曲演化之参考。《粤风》收录了我国少数民族苗、瑶、壮族的作品,且是多人的搜集成果.亦有
一定的代表性。(一)《白雪遗音》《白雪遗音》四卷,华广生辑。道光八年( 1828)玉庆堂刻本。卷首序文有四篇。第一篇是高
文德作,第二篇是陈燕作,第三篇是吴淳作,第四篇是编辑者自序。自序尾署“嘉庆岁次甲子孟
冬月春田华广生自序”。此集共收清代民间歌曲780首.其中【马头调】最多,有438首。序中记述了成书的艰苦经过,高文德序云:“初意手录数曲,亦自作永日消遣之法。迨后各 同人皆问新觅奇,筒封函递,大有集腋成裘之举,旦暮握管,凡一年有余,始成大略。”①卷首有华
广生拟作【马头调】(借书人)小曲一首,前有小引,曰:“曲谱四本,乃多方搜罗,旷日持久,积少成
多,费尽心力而后成者,恐借书诸君子,不加爱惜,致有柔措扯裂沾(玷一引者注)污之处,因成 一曲,附之本首,愿诸友留览者,少加意焉。”②编辑者华广生,字春田,山东历城人,生平不详。从自序可知,他在1804年就已编辑此书,直
到24年后方才出版。所收歌曲以山东(济南)为中心,兼及南北各地流行时曲。这也是该书与 其他曲集不同之点。① 冯梦龙等编:《明清民歌时调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1页。② 冯梦龙等编:《明清民歌时调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1987年,第477页。122刘晓静: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卷一选【马头调带把】206首,附录“黄昏卸得残妆罢”一曲,用“一柱香”式工尺谱记谱,未点 板眼。另选【岑儿调)34首。卷二收俗曲【马头调】303首,【满江红】21曲,又选【银纽丝】并【岔曲】及【湖广调】8套,其
中含【银纽丝】“两亲家顶嘴” 1套;【岔曲】5曲,“母女顶嘴”1套;【岔曲】、【边关调】9曲,“婆媳 顶嘴”1套;【罗江怨】12曲,“王大娘”1套;【银纽丝】5曲,【清江引】1曲,“盼五更”1套;【湖广
调】12曲,“绣荷包”1套;【湖广调】12曲,“绣汗巾”1套;【湖广调】7曲,“补雀裘”1套。卷三收录【九连环】“五更”1曲;【小郎儿)4曲;【剪靛花】35曲;【七香车】25曲,“十二月”1 套;【起字呀呀哟】34曲;【劈破玉】1支;【八角鼓】49曲;【南词】106曲。卷四所录全为【南词】,21曲,最后还有【玉蜻蜓】9段。该书所收曲调,共计916曲。该书所收曲牌,除以上提到的19支外,尚有【沟调】3、【正调】2、【昆腔】【原调】【孝顺歌】【乱
弹】2」起字调】【寄生草】2、【绣荷包】【十不闲当调】【南锣】6、【叠断桥】4、【倒推船】5、【黄鹏
调】【扒山调】2、【山坡羊】【诗篇】2、【弦子腔)【节节高]【四大景】4、【碧桃花】【太平年】2、【高
腔】【硬书】【数唱】4、【双头人】【花鼓腔]【子弟书】【勾月梅】【耍孩儿】31个曲牌,共66曲。按上面的统计,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振奋的数字,说明该书搜罗之广,代表性之强,足见该书价
值之珍贵。而其中仅【马头调】的数量,就占全书约一半,可见【马头调】在嘉庆道光年间的流传 之广和繁盛。【马头调】,即在码头流传的调子。码头是河运的集散地,也是商业繁盛之地,商贾云集,歌
妓密布。在码头一带流传的时调小曲,也就统称为【码头调】,即【马头调】。所以,【马头调】是
多曲的类名,而不是指某一曲。【马头调】产生于清代乾隆时。杨懋建《梦华琐簿》载:“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
胫胫然,断断然,几与南北曲同其传授。其调以三弦为主,琵琶佐之。”又谓:“南中歌伎,唱马头 调皆小曲……皆与京城马头调不同也。”①卷一所谓【马头调】之“带把”者,曲本中常用小字标出,示意其词句是前面所叙之事的引伸,
或将前面的词意加以概括,以作结束。极适宜于群唱、接唱或帮唱。女M马头调带把】济南八景:
锦屏春晓真罕见,一望东南。明湖泛舟,佳人采莲,鸳鸯戏水前。佛山赏菊,朵朵只在佛前 献。好个重阳天,登高望,蜡(鹊)华烟雨迷野甸,最宜赏玩。历下秋风,别有一天,只在南门间。
铜壶滴漏催,汇波晚照斜阳半,另有奇观。万颗珍珠往上起,跆突腾空实好看,奇景万古传。②【马头调】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庞杂,写景、抒情、历史典故、传奇人物、游戏、格言,无所不可。
这说明它主要是为欣赏者多方面的趣味需求而唱的,同时也说明了【马头调】的适应性很强。当
然,那些最赋予感情的、最有想象力的新鲜文词,还要到“情歌”里面找。例如:露水珠儿在荷叶转,颗颗滚圆。姐儿一见忙用线穿,喜上眉尖。恨不能一颗一颗穿成 串,排成连环。要成串,谁知水珠也会变,不似从前。这边散了,那边去团圆,改变心田。闪
杀奴,偏偏又被风吹散,落在河中间。后悔迟,当初错把宝贝看,叫人心寒。③清代以来,陆续出现了许多新曲,查其来源,今不可考。女口【黄鹏调】【剪靛花】【岑儿调】等。① 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24页。② 冯梦龙等编:《明清民歌时调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I+..1987年,第481页.(标点为笔者添加)③ 冯梦龙等编:《明清民歌时调集》(下),上海:上海古籍,'P,版社,1987年,第522页。(标点为笔者添加)123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然少数也有鲜见于笔记文献中者,显得格外珍贵。(绣荷包】即是其中之一。清人西《琐事 闲录续篇》卷上38页载:【绣荷包】一曲,盛于嘉庆初年,无论城市乡曲,莫不递相喊唱。……遍及各省,尤盛于
京都。余幼时曾记闾巷之间,无不习歌此曲者。京都盛行情况如何?嘉庆十八年(1813)无名氏撰《都门竹枝词》刻本页二有云:太平景象地天交,落拓狂生任笑嘲;到处歌声声不绝,满街齐唱【绣荷包】。嘉庆二十三年(1818)捧花生撰《画舫余谈》14页记载了秦淮胜地的情况:【绣荷包】新调,不知始于谁氏?画舫青楼,一时争尚。继则坊市妇稚亦能之,甚或担夫
妇贩,皆能之;久且卑田院中人,藉以沿门觅食,亦无不能之。声音感人,至于此极。① 刊于道光元年(1821)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绣荷包】一曲,工尺谱,有板眼。其唱词辑于
嘉庆九年(1804)的《白雪遗音》所载完全相同。见下:頂秋
^
色刻豐
吻咐一
a「隊绦
遥嚎y
奴忽1
何转然
x
<
£開紅S
浮人痙啖\"A
、慕・v句起-1:丨休綾•吊
韻要V 薛•朋l
姐歹 这蹩
也把丢
忘\" 再庇扳罷
情了營^三冤花味<照1¾借7
^家M- J房
畫
喲咳
荷人
珂咛曲.中巡
吓、、哈二;
畸 罷行正瓷Ti
i描㈱嘱/
眾 '
,哈处 妙
上述记载证实.【绣荷包】是自嘉庆初年到道光年间,风靡京城,更遍及各省的时兴小调。由
于它的声音感人,画舫青楼、城市乡村,到处争唱;市妇稚儿、担夫乞丐,无不会唱。《京都竹枝 词》说嘉庆年间的唱小曲班,必须会唱【绣荷包】,否则“无【绣荷包】不算班”。后来沿袭【绣荷包】调,又演化出“绣汗巾”“绣兜兜”等。《白雪遗音》在它们的名下又记作 [湖广调】。原来它们名称虽不同,实际是一回事,而【湖广调】是它的原曲调名,[绣荷包】则是
据内容而化出的名字。至于又有以该调演化为【闹五更】者,当是另一回事了。在卷二有用【银纽丝】【岔曲】【边关调】等联成的套曲;其间有脚色、有人物、有对唱、有话
白,内容风趣,形式活泼,实为用俗曲演唱的“小调时剧”。卷二选了八套,说明这种形式在当时 甚为流行。这是由俗曲向戏剧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一种形态,为各地方戏曲的发展积累了 实践经验。(二)《粤风》及其他俗曲24种《粤风》②,李调元辑解。有乾隆间绵州李氏万卷楼刻嘉庆间重校本,又有光绪七年(1881)广
汉钟登甲乐道斋重刻本。卷首题“罗江李调元鹤州辑解”,全书共四卷。一卷为“粤歌”,系睢阳①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938页。书中收有“唱绣荷包调”,云:“乾隆末年.秦淮盛行《绣荷
包》调。画舫青楼一时争尚,继则坊市妇稚担夫负贩皆能之;久且卑田院中人、籍以沿门觅食者.亦无不能之’声音感人,至于 斯极。”② 蒲泉席明编:《明清民歌选》(甲集),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第217-241页。124刘晓静: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修和原辑;二卷为“倨歌”,系濠水赵龙文原辑;三卷为“苗歌”,系东楼吴代原辑;四卷为“僮歌”, 系四明黄道原辑。全书由李调元辑解。李调元,字鹤州,号童山愚翁,雨村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戏曲理论家,文学家。乾隆进士,
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等。他不但辑解了《粤风》,而且还在
他的《南越笔记》一书中,对粤地的民间歌唱的种类和习俗作了详尽论述。他对粤地民间歌曲不 但有广泛的兴趣,而且也有深刻的理解。《粤风》共收100余首民歌,其中“粤歌”有53首。其余三卷为兄弟民族的民歌,并由几个人 合力完成,这是罕见的。《粤风》为研究之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所收民歌,大都是情歌,结构 短小,比喻奇巧,语意双关,倩丽动人。在清中叶以后,进步的社会思想随着经济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往往起于濒海地区。这期间南 方另外还有一部《粤讴》曲集,为招子庸(? -1846)所作,1828年刊行,共99题,120首。除少数
为感怀之作,如《解心事》,多为描写男情女爱之作,如《吊秋喜》便凄楚感人。下面再看其他24种俗曲。嘉庆年间(1796-1820)的俗曲抄本尚有5种,总计收录俗曲615首。1. 《时兴呀呀哟》,无名氏辑,收民间歌曲140首。现举一首【呀呀哟】如下:雁过天南,西北风儿寒,佳人房中折罗衫。脱去单衣,换上新棉,红绒绣阁虽是暖,总不 甚可意,郞君对着面,就是那滴水成冰也是不寒!①2. 《时调小曲丛钞》,无名氏辑,抄录清初至乾嘉年间江浙流行的民间歌曲48首。现举一首
【银绞丝调】一名【雪藕丝】如下:春季(里个)相思(末)艳阳(子个)天,东风摇曳垂杨线,可人(子个)怜。游丝牵惹桃花 片,春光在眼前,玉人怎不见?恨天不与人方便!锦帐(里个)春寒(末)独自(子个)眠。奴
(的)天(呀)!玉人儿怎把良心变?②3. 《时兴小唱钞》,无名氏辑,无目录,无题跋。北京抄本。录北方民间歌曲共267首。其中
有【西调】【黄鹏调】【边关调][五更调】【叠落金钱】【倒搬桨】【满江红】【一江风】【雁儿落】【叠 断桥】等调丄选录一曲【倒搬桨】如下:才郎门前一棵槐,正正对着姐儿栽,不图乘阴来避暑,只要清凉照满怀。小乖乖,小乖乖,既然有心就过来,暧,既然有心就过来。③4. 《北京小曲钞》,无名氏辑,无序跋。共录流行民歌60首,很少标出调名。现选【剪剪花】
一首:姐儿门前一棵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就要唱起来,哎哟,就要唱起来。先前唱的梁山伯, 然后又唱祝英台,想起冤家来,哎哟,想起冤家来。亲戚朋友都来看,缺少冤家他没来,叫奴
不自在,哎哟,叫奴不自在。④5. 《马头调杂曲集》,无名氏辑,所录民间歌曲约近百首,以【马头调】为主,还有【起字调】【下
河调】【劈破玉】【八角鼓】等。① 蒲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甲集).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第157页。② 蒲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甲集),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第195页。③ 蒲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乙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页,④ 蒲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乙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10页。125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嘉庆间有旗籍沈阳人戴全德,曾任九江榷运使,著有《潯阳诗稿》,内有两本“西调小曲”,是 用满、汉文写成的。仅据用汉文的几首中,就出现了许多曲牌名,如【马头调】【弋腔戏】【马头调
尾】【叠断桥]【平调】【花柳调】【清江引】【泛调】【泛调尾】等。而文词间充满着正大光明的浩然 正气,对世态炎凉也多有抨击,且富有民间气息,这正是他的小曲之特色。现引录他的【马头调】 如下:【马头调】世上愚人贪心重,为名为利苦经营,却不道寿夭穷通皆有分,得失难量。圣人
去:来之不善,去之亦易,货悖而入,亦悖而出总不如。【叠断桥】乐天知命,守分安常,荣华 花上露,富贵草头霜,大数到,难消禳。自古英雄轮流丧,看破世事皆如此。【马头调尾】名
利何必挂心肠I®6. 《四川山歌》,无名氏辑,刻于光绪年间,共收四川流行的山歌30多首,短小,纯朴,富有生
活气息,很有特色。现录两首如下:十八女儿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 “我望槐花几时开? ”②黄遵宪的《山歌》,虽然也属男欢女爱之辞,但都短小可爱,有浓厚的山野民间气息。他说:
“土俗好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采其能笔于书者,得数首”。又说,其价值“当 远在《粤讴》上也。”③道光以后还有多种曲本,它们分别记载了当时的民间歌曲,现简要作一介绍:7. 《雅曲初集》一卷,道光间北京刻本,无名氏编。此曲为【马头调】小令总集,27曲,正文次
行曾标有“带靶马头调”字样。8. 《雅曲二集》一卷,道光间北京刻本。无名氏编。无序跋目录。本书为《雅曲初集》之续
编,其中有【马头调】4首,【勾调】2曲,【荡调】4曲,【扬州歌】3曲,【岔曲】11首(2首用【八角
鼓】,其余用【赶板】)。9. 《多情小曲》一卷,道光间北京刻本。无名氏编,无序无跋无目录,正文首行标作“新刻带
白带靶马头调各样多情小曲”计19曲冲间又有【勾调】1曲。10. 《小曲六十种》不分卷,道光间钞本。无编辑之名氏,无序无跋无目录。内含小曲53首,
【劈破玉)【满江红】【叠断桥】【剪剪花】各1首,【五更调】2首,另有无题并曲文残缺者1曲。11. 《曲里梅花》一卷,无名氏辑,无序跋目录。道光三十年( 1805)刻本。内有【满洲歌】4
首,【姐姐花】(即【剪剪花】)11首,【跌断桥】2首,【起字调】(疑为【起字呀呀哟】)1首,【珍珠 伞】1首.【马头调和天平年】(即【马头调带太平年】)1首,【下河调)1首,【太平调】(即【太平
年】),【满江红】1首,共计9曲23首。12. 《百万句全》五卷,咸丰六年(1856)钞本,无名氏辑,所收民歌共173首。其中一卷28首,
二卷65首,三卷39首,四卷15首,五卷26首。内含【马头调】49首,【小岔】33首,【赶板】29首, 【马头调带牌子]16首,【牌子曲】6首,【马头调带白】1首.【马头调带把】8首,【马头调带戏】1
首,【马头调带湖广调】1首,【马头调带引】1首,【当调】2首,【山东莲花落】3首,【越调小岔】1 首,【小曲】7首,【大鼓】11首,【秦吹腔花柳歌】1首,【银纽丝】1首,【京剧】2首。①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1954年,第452页。② 蒲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乙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86、88页。③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7页。126刘晓静:清代俗曲文献遗存i全略13•《杂曲二十九种》不分卷,咸同间钞本。无名氏辑。无序跋目录。原无书名,傅惜华拟名。
内有【牌子曲】13首,【岔曲】1首,【赶板】1首,【小岔)7首,【时调小曲)3首,【玉娥郎】4首。14. 《牌子曲五种》不分卷,咸同间钞本。无名氏辑。无序无目录.未标书名,傅惜华据封面标
“赐福,庆寿,登高、百巷名,帝京歌”五种牌子曲名拟定书名。别本《牌子曲五种》不分卷,咸同间抄本,卷首无编者名,无序跋目录。与上书同,封面题曰 “赐福、踏青、采莲、乞巧、寻梅”五种牌子曲名.傅惜华拟为别本《牌子曲五种》。15. 《鼓子曲钞》无名氏辑,道光间钞札所收民间歌曲以河南地方流行的“鼓子曲”为最多,
其他还有【马头调】【岑儿调】【满江红】等。现选【满江红调】“情意儿也不薄”一首:俏哥哥进门来,就在那稻草铺上坐。咱两个要说说,袖筒儿取出两个冷窝窝,还有个红
萝葡:“你一个,我一个,咱俩个吃完馍,烧上一点热水喝”佳人止不住泪如梭,叫声:“情郎 小哥哥,有句话儿向你学;只要你待奴好,要这些东西做什么?只要你想着我,情意儿也不
薄! ”①16. 《京都小曲钞》,无名氏辑,道光间钞本。所收均为北京民间歌曲,有【黄鹏调】【西调边
关调】【呀呀哟】【叠落金钱】【倒扳浆】【满江红叠断桥[等。17. 《偶存各调》,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封面下署“却亭居沈”,真实名字无考。所选曲
调有【平调】【渔调][凤阳调九连环】【小郎儿】【满江红】【银纽丝】【寄生草】【剪剪花】等,都 是江浙一带流行的民间歌曲。18. 《俚曲钞》无名氏辑,道光间苏州钞本。有【满江红】【劈破玉)【剪剪花】【四季调】【四喜
调】【青阳调】【九连环】等数十首:19. 《马头调曲词》无名氏辑,道光间钞本。所收全为【马头调】小曲,共40首。20. 《时兴杂曲》无名氏辑,道光间钞本:原书四卷,共收民间歌曲163首。其中有【马头调】
【起字调】【满江红][北跌落金钱】【寄生草H满江歌下河调】【八角鼓】等10种曲:21. 《苏州小曲集》,无名氏辑,咸丰间(约1851左右)苏州钞本。不分卷,无编辑者姓名,无
序无目录。所收苏州民歌有【挂枝儿)【马头调)【西江月】【剪剪花】【银绞丝】【闹五更】【寄生
草][吉祥草][满江红】【湘江浪)【湘江红】【滚绣球】等74首,又有失缺曲调名民歌49首。22. 《马头调八角鼓杂曲》,贾永恩辑。光绪元年( 1875)抄本。原书不分卷。所选民歌有【马
头调】【荡调】【八角鼓】等。23. 《送郎歌》,无名氏辑,光绪间四川东林堂刻本,有四川民间情歌数十首。24. 《南京调词》,无名氏辑,宣统元年(1909)抄本。它所收民间歌曲以【南京调】最多,其他
【满江红】【叹十声】【五更调】【八段景】【红绣鞋】等调数十首。四、清人笔记中有关俗曲情况的记载清人笔记中有关俗曲情况的记载,本节选取了六则。 刘廷矶(1676年前后在世),在《在园杂志》中说:小曲者,别于昆弋大曲也。在南则始于【挂枝儿】,如贯华堂《西厢》所载:“送情人直送
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他哭是因何故?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
你两下里调情,我的驴儿受了苦。”一变为【劈破玉】,再变为【陈垂调】,再变为【黄鹏调】;始①蒲泉、群明编:《明清民歌选》(乙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41页。
127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而字少句短,今则累数百字矣。在北则始于【边关调】,盖因明时远戍西边之人所唱,其辞雄
迈,其调悲壮,本【凉州】【伊州】之意,如云:“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大丈夫豪气三千丈, 百万雄兵腹内藏,要与皇家做个栋梁。男儿当自强,四海把名扬,姓名儿定标在凌烟阁上。” 明诗曰:“三弦紧拨配边关”是也。今则尽儿女之思,靡靡之音矣。再变为【呀呀优】。【呀呀
优】者,夜夜游也,或亦声之余韵【呀呀哟】。如【倒搬桨】、【靛花开】、【跌落金钱】,不一而 类。又有【节节高】一种;【节节高】本曲牌名,取接接高之意。①李斗.字艾塘,江苏仪征人,他在乾隆五十七年(1793)的《扬州画舫录》中说: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纽丝】【四大景】【倒搬桨)【剪靛
花】【吉祥草】【倒花兰】诸调,以【劈破玉】为最佳。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 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又有黎殿臣者,善为新声,至今效
之,谓之【黎调】,亦名【跌落金钱】。二十年前尚哀泣之声,谓之【到春花],又谓之【木兰
花】;后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谓之【网谓】。近来群尚【满江红】【湘江浪】,皆本调也。其 【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不能为 良亦。于小曲中加引子、尾声,如【王大娘乡里亲家母】诸曲,又有以传奇中《牡丹亭》《占
花魁》之类谱为小曲者,皆土音之善者也。②以上两则,记载了康熙、乾隆年间小曲流变的一些情况,尤其在江南一带,小曲的演唱、演奏、 所用乐器、演唱曲目,以至演唱形式的发展等情况,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刘献廷(18-1695),字继庄,北京大兴人。他在《广阳杂记》卷二中有: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性天中之诗与乐也;未有不看小说听说书者,此 性天中之书与春秋也;未有不信占卜、祀鬼神者,此性天中之易与礼也。圣人六经之教原本
人情,而后之懦者,乃不能因其势而利导之,百计禁止遏抑,务以成周之刍狗茅塞人心,是何
异壅川使之不流,无怪其决裂溃败也。夫今之儒者之心为刍狗所塞也久矣,而以天下之大器
使之为之,爰以图治,不亦难乎。余尝与韩图麟论今世之戏文小说。图老以为败坏人心莫此为甚,最宜严禁者。余曰:
“先生莫作此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也。”图麟大
骇。余为之痛言其故,反复数千言,图麟拊掌掀髯,叹未曾有。③ 他在卷四中又曾记载:旧春上元在衡山县,曾卧听彩茶歌,赏其音调而于辞句懵如也。今又□衡山,与其土音
虽不尽解,然十可三四领其意义,因之而叹古今相去不远,村妇稚子口中之歌,而有十五国之 章法,顾左右无与言者,浩叹而止。④
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记载了在对待俗曲问题上两种思想的对峙。王廷绍撰《霓裳续谱》序择要如下:京华为四方辐辕之区,凡玩意适观者,皆于是乎聚,曲部其一也。妙选优童,延老技师为 之教授,一曲中之声情度态,口传手画,必极妍尽丽而后出而夸客。故凡乘坚策肥而至者,呼
名按节,俾解缠头,红醛匝地,灯迴歌扇之光,彩袖迎人,声送明眸之睐。朱樱白紆,与晓风残① 傅惜华:《曲艺论丛》,上海:上杂岀版tt.,1953年.第2-3贞② 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57贞。(标点为笔者添加)③ 刘献廷撰,汪北平、夏志和点校:《广阳杂志》,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06-107页。④ 刘献廷撰,汪北平、夏志和点校:《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72页。
128刘晓静: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月争妍,亦所以点染风光为太平之景色也。其曲词或从诸传奇拆出,或撰自名公柜卿,逮诸
骚客,下至衢巷之语,市井之谣,靡不毕见。……题签以后,心甚不安,然词由彼制,美不能增 我之妍,恶亦不能益吾之丑,骚壇诸友想有以谅之矣。至其中佳制,或潇洒梨花,荡飓春日;
或凄凉《河满》,寂寞秋帏;或全谷芙蓉,跌宕红儿玉板;或小蛮杨柳,激扬白傅铜琶。当红豆 花开之下,绿窗人静之余,手把是编,旋呼名部,循声核字,轡我天怀,欲为顾曲之风流,固不 必远向江南访龟年与李慕矣,是为序。①从《霓裳续谱》序中,我们可以知道,俗曲有三个重要来源:“其曲词或从诸传奇拆出,或撰自
名公柜卿,逮诸骚客,下至衢巷之语,市井之谣。”《白雪遗音》华广生自序如下:在昔《白云》《黄竹》,肇起歌谣,石母野人,渐来幽怨。闲思流逸,沉吟《芍药》之章,哀 感萦结,惆帐《明星》之咏。赋《长门》而蹲躅,对《团扇》以怆恨。自古儿女之私,英雄难免,
况春宫苔浅,夏簟阴长,秋帐增寒,冬虹凝蕊,尤足动骚人之离思,感雅客之幽怀者乎?繫古
以来,词人才子,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卷盈乎细帙,固以签分甲乙,罗列乌丝,夜历丙丁,难 穷鱼茧,而《康衢》之祝,《击壤》之谣,春女思春之词,秋士悲秋之咏,虽未能关乎国是,亦足
以畅夫人心。然充耳褒如,寓目无所,骤聆弦管,难识性情,故尝重下细帏,遥遮蛮桶,絡绳试
启,玉笈时幵,聚佳友于兰台,各晒便便之腹;吐妙词于芝室,同吟哲皙之章,聊试写乎蝇头, 居然成其雁阵,決辰犹未成表,裒然洵可为编,未敢托意于风人,惟以悬情于乐府,庶几闻弦 知雅,得意忘言矣。无何长安乞米,历下流连,寒暑递更,节物时变,积同贯朽,蠹食神仙,诚
恐颠倒于奚囊,遂致霉烂于行箧,检书烧燭,珍惜前功,掩卷沉思,辄图后效,值五夜从事之
日,正三冬足用之资,共赌寸阴,更求暇日,铜蠡昼静,麾翰如飞,银鹊宵寒,濡毫不辍,云蓝照
眼,蚕眼细字之书,石叶薰衣,龙髓都浆之味。遂将函之桃竹,裹以青缭,重题《大雅》之吟, 流赏《清风》之什。爰书弁首,用志美谈,本非待叙于玉台,聊寄闲情于形管云尔。② 《白雪遗音》是清代俗曲又一巨著。从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该书成书之不易。《清稗类钞》,笔记集。徐珂编撰,珂字仲可,浙江杭州人。书中有“吴中棹歌”一节,记述了
吴地多水、人多情的真实生活情况:吴中多棹歌,皆男女相慕悦之辞也,发情止义,颇得风人之旨。夜程水驿,月落篷窗,每 与柔橹一声相应答,动人乡思,悽其欲绝。今举其一以例之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 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③《清稗类钞》为徐珂采集百种清人笔记而成,对于了解清代俗曲情况有参考价值。
其他有关俗曲的零星记载,此处不再记录。五、清代俗曲主要曲牌统计明清俗曲种类繁多,数量浩瀚,由于资料散佚的原因,很难全面收集。现将俗曲曲牌的统计 方法,作如下说明:一是仅据已知文献中的俗曲累计;二是牌名相同者不再重计;三是已知为同曲
异名者按一种计;四是类曲名,如【山歌】【西调】【马头调】等,各按一种计;五是牌名近似或有关① 冯梦龙等编:《明清民歌时囲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ft. 1987年.第19-21页。(标点为笔者添加)② 冯梦龙等编:《明清民歌时调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5页。(标点为笔者添加)③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928贞。
129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联者,未论证前,暂按不同牌名计;六是带过曲按新曲一种计;七是同曲的变体,名称又有别,牌名 分别计之。根据上述方法统计,清代主要俗曲曲牌如下:【耍孩儿】【叠断桥】【呀呀油】【罗江怨】(王大娘、纱窗调)【劈破玉】【银纽丝】【叠(跌)落金
钱】【倒扳浆】【皂罗袍】【房四娘】【黄莺儿】【桂枝香】【还(怀)乡韵]【陕西调)【西调H平西歌】 [憨头郎】【哭皇(黄)天】【清江引][刮地风西江月)【香柳娘】【哭笑山坡羊】【山坡羊】【玉娥
郎】(四大景、大四景)【楚江情】【鸳鸯锦】【虾蟆歌(曲)】【十和解】【金纽丝】【黄泥调】【对玉环
带清江引][边关调】【采茶儿】【满词(调)】【闹五更】【梆子腔][四朝元(朝元歌)][收江南】【侥
侥(悻悻)令】【浪淘沙】【太平年】【莲花落】【倒扳桨带莲花落H园林好H沽美酒带太平令】【一 剪梅】【鹏捣天】【棹歌】【雁儿落带得胜令】【罗江怨带清江引】【剪靛花】(剪靛花带戏、剪靛花变
音、京剪靛花、满洲剪靛花)【凤阳歌】【荡湖调】【京舵子][满江红][小郎儿】【南罗儿】(娃娃、打
枣)【湖广调】【绣荷包】【九连环】(福建歌)[杨柳青】【唱春】【香袋子】【京调】【两头忙(蛮)】 [四喜】【五瓣梅】【碧桃花】【太平年】【高腔】【硬书】【数唱】【双头人[【花鼓腔】【子弟书)【勾月
梅][叹五更][鲜花调】【红绣鞋H凄凉调】【板桥道情】【跌落】【花鼓】【四美具】【傍妆台】【凤求
凰】【柳青娘】【庐江歌】【苏州歌】【四不相】【十二个月元宵】【十二更月H太平歌】【六娘子河 西】【妻上夫坟][一封书][雪里梅花】【一江风浣纱][驻云飞H忆多娇】【玉芙蓉】【驻马厅(听)
幽闺】【吹腔】【诗篇H锁南枝】【杨柳调】【马头调】【马头调带把H岑儿调】【八角鼓】【七香车] 【玉蜻蜓】【昆腔】【原调】【孝顺歌】【乱弹)【起字调】【十不闲】【当调】【南罗][倒推船爬山
调】【弦子腔】【节节高】【北叠落金钱】【南叠落】【北叠落】【寄生草带尾寄生草煞尾】【北寄生 草)【南寄生草】【怯寄生草】【番调寄生草】【矮调寄生草H怯音寄生草寄生草带白】【垛子寄 生草】【平岔】【单岔[【数岔】【岔曲】【起字岔】【岔】【平岔带】【平岔带戏】【双黄鹏调】【单黄鹏
调】【慢西调】【双劈破玉】【慢岔】【垛子岔】【数岔小孩语)【垛子单岔】【万年歌)【万寿歌】【起字 平岔】【叠字犯】【西岔】【倒番调)【万寿祝][进献歌】【千秋岁][朝天子】【玉沟调】【玉沟调垛
字】【老八板】【河南调】【江儿水】【西腔】【绣带儿】【懒画眉)【独柳调】【摊黄调】(弹簧调)[道
情】【西调鼓儿天】【醉太平)【扬州歌][历津调】【北河调】【南词][起字呀呀哟[【番调】【秦吹 腔][花柳歌][盘香调螺婀转][重叠序][重重序】【两句半】【万年青][小靠山][折桂令][戏
韵】【寿乡词】【好事近】【吉祥草][永清歌祝寿歌】【挂真儿[【榴花好】【尾声)【雪里梅】【叫声 儿】【诵子)【赏宫花】【二犯朝天子】【四边静】【步步姣】【一江风】【道和】【杂板令】【降黄龙】【黄 龙滚】【新水令】【如梦令】【点绛唇】【油葫芦)【天下乐】【元和令】【三阳开泰】【软平调】 【清平调)以上曲牌共计251首。以上俗曲文献,是对清代俗曲文字文献所作的分类整理与诠述(曲谱文献另作诠述)。这些 文献既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间接反映。它连结着历史,也见证
着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人文精神的积淀,也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及其文化取向。
它是我国文化典籍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门类,在中国艺术文化史和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130刘晓静: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Brief Account of the Remaining Documents of Folk Songs of the Qing DynastyLiu Xiaojing(School of Music,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Jinan Shandong,250014)Abstract: The Folk Song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flourishing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wa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music culture of the two dynastie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songs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categorizes the remaining documents of folk songs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early Qing Dynasty, represented by Pu Songling' s Popular Songs, Zheng Banqiao and Xu Dachun * s Dao Qing. In particular, the 15 pieces of folk music and more than 50 tunes in Pu
Songling' s work show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ong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Qianlong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ongs entered a period of a higher artistic level. There appeared not only the phenomena of the songs themselves having the
forms of divertimento and pasticcio, and the perfonnance forms being enriched, but also a development trend towards folk art, operas and instrumental music. This can be discerned in the remaining documents at the time. The third stage is from the Jiaqing Period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during which the folk songs spread and developed widely in not only inland cities but also ethnic areas. Meanwhile, with a strong momentum, the folk songs entered the fields of opera, folk art and
instrumental music in various parts of China,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a * s folk art and leaving a very rich legacy for today * s national folk music culture.Key words: folk songs of the Qing Dynasty ; the remaining documents ; tunes责任编辑:孙秋英1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