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文化
——品味中医养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哲
学研究的核心思想。中医学是专门探讨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禀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因。“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研究“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天人合一 中医养生 六步养生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中医学是专门探讨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禀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因。“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医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研究“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的积极作用。
“天人合一”一词有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他在《正蒙·乾称》说:“如这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上溯到《周易》。讲究人与天的协调、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共同认识。中医学接受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实际运用中将其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古代医学的世界观和方。“天人合一”的“天”是包含天地万物的自然界,视天地人为一
体,彼此相互影响,以求三者的和谐。这种思维方法为医学认识世界、认识人提供了一个总原则,对医学理论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占卜,“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对神、自然的崇拜。
春秋百家争鸣中,儒家大体上讲的是道德和天的统一,宣扬孔子的中庸、仁爱,提倡三戒。所以,自然而然的讲究道德养生,强调精神调摄、尽量减少物质欲望,以社会准则来规范人的行为。此外,注意生活规律,不过劳过逸。老庄思想则追求道。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则听任万物之自然。“无为”则“无不为”。老子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在老子导论的基础上则更多的讲人的精神境界。他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儿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周易·文言》提出了关于提案人关系的精湛见解。“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气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全面观点。这种观点在中医上特别适用。也就是说,自然有自己运行的法规,而这种规律是人类自身不能改变,不能创造,
只能去适应的。人本身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一方面是说顺应自然的昼夜四季变化。中国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虽然对高步调的现代社会有点古板和奢望,但却是人的身体适应自然规律的最好见证。四季冷暖交替,春捂秋冻,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身体调节到最佳状态。中国传统医学中这样的养生思想可谓达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
在此,还想强调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
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中可以说一以贯之的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中医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他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从人的身体结构看可,人与天体是一样的,这叫做“人副天数”。他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无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从人的道德情感看,人也是和天同类的:“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人之情性由天者矣。”这些说法,暂且不说它的主观唯心,也不提封建维权,单单说法本身却也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医中的天人合一,证明天和人可以交感。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张载提出了这一命题。在宋代理学家中,程颐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断,即人之至善的本性“仁”源于“以天地万物为一
体”的“一体”。朱熹则认为,万物的本根为“理”,理在事先,理与人相通。这样,“天人合一”思想就具体的表现为“与理为一”。
“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包括以下命题: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普遍规律。第三,人道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协调。
“天人合一”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
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中医养生文化所追求的实际上是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一方面是人体内部的协调和环境的整体统一。即人们只有做到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才可能实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人体科学领域的必然延伸。《皇帝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因时之序”,都表达了这种意思。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和昼夜的更替,因此养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在精神、饮食、运动必须顺应四时的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其次,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护,也就是《内经》中所告诫的“暮而收拒,勿扰筋骨,无见雾露”。
所以,养生应该顺应自然,认识人与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并依循这种规律养生,才可能健康长寿。早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就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可见人们只有依循这种规律方可健康长寿。
现在,有人提出“天人合一”的六步养生法。第一步,拨准生物钟。第二步,学会合理饮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冲。第三步,动以养身,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掌握合理运动量,科动。第四静以养心。第五,防止毒物进入体内。第六,促进毒素排除。
《黄帝内经》倡导“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的养生原则。人生存在自然界,又生活在社会中。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中医养生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认识和理解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并贯穿于整体的研究中,不仅是对中医研究的扩展,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⑴张岱年. 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⑵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 中国哲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⑶尹冬青 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医学与社会.[J].2009(3)
⑷赵春博.《天人合一与中医学》[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 ⑸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⑹张世英.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⑺张丽霞 吴水盛《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医防病治病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
⑻张波 刘星《宋明时期的“天人合一”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
⑼严波,闫伟歌;《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⑽吴元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浅解》[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⑾吴元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浅解》[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⑿周海金;《道家与中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⒀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河 南 大 学
本科课程论文
院 系:文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姓 名:孙江艳 学 号:2009160202 课 程:中医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王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