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模式)
(一)概念: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明了—联系—系统—方法 预备—提示—联系—总结—运用),后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改造并传入我国,我们又对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二)理论基础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并受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包括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保持和运用),并强调要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帮助学生形成与扩展认知结构,主要是对学生言语信息和智力技能的培养。
(四)操作程序
它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复习和新授)——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后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组织上课:是根据新课的内容,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3、讲授新教材:讲授新课是教学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
4、巩固新教材: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
5、布置课外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课外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五)实现条件
(六)模式评价
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被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成为我国基本的教学模式,是由于它有下列优点:
1、它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较为迅速有效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是人类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
2、它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学科课程的书本知识的教学,适用于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适用于班级授课制的课程教学。
不足:
1、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出现死记硬背的倾向;
2、教师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因此多年来受到各方面的批评。
说明:这一模式,对于初任教师来说运用得比较多。一位教学经验少,难以驾驭教学的新教师来说,可先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教学,日后,随着经验的丰富,体会的加深,再运用其他的模式甚至改造现有的模式、创新模式。对于教学基本功较好的新老师来说,不能满足于这种模式的教学,尝试采用其他的模式。
趋利避害的措施:借助教师的口授、板书、演示等手段,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搭建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再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采取相应的联系策略来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