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人教)地理整合练习题(8)
一、地球运动
(2018·浙江温州模拟)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下图为“太阳系的宜居带分布图”。完成第*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系宜居带有外移趋势,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可能是( ) A.太阳辐射增强,木星表面气温将逐渐升高 B.地球体积变大,地球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C.公转轨道变大,火星将逐渐适宜生命存在 D.太阳活动减弱,金星将逐渐适宜人类居住 答案 A
解析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有液态水、适宜的温度、较厚的大气层,通过示意图判断宜居带的分布与日地距离有关,上面三个条件和日地距离有关的就是适宜的温度,因此题中的“宜居”指“适宜的温度”。宜居带外移,说明太阳系整体气温升高,较远的行星有可能达到“适宜的温度”,出现生命。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
(2017·浙江杭州期末)位于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亦有碎石块落至原地,亦落四周,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与图中数字所示地质作用一致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D
解析 “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所表达是岩浆冷凝成岩浆岩的过程,即图中④。
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2017·浙江南浔调研改编)读“北京某月某日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 C.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 2.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 ) A.十二月B.十月C.七月D.三月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图示b曲线12时数值最大,为太阳辐射曲线,a曲线最高值比c曲线最高值延后1小时左右,可知a、c曲线分别表示气温日变化、地面辐射。故A选项正确。 第2题,读图分析太阳辐射曲线可知,该日此地5时左右日出,19时左右日落,昼长14小时左右,最高气温31℃左右,表明天气炎热,最可能是7月。故C选项正确。
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2018·3月浙江嘉兴选考测试)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降水 B.生物 C.地形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乙与II C.丙与I D.甲与II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第2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层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因此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2中的I,答案选C项。
五、人口与城市
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图1示意不同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家庭原因 B.计划生育 C.城乡差距 D.个人原因
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与“单独二孩”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 A.0.7亿B.0.9亿C.1.1亿D.1.3亿
3.“全面二孩”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C.有利于扩大内需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独居的现象,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B项正确。
第2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与“单独二孩”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
第3题,“全面二孩”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会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内需,所以C项正确。
六、区域产业活动
(2018·浙江稽阳联考)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是传统的水稻产区。自19年以来,越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D.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南稻谷生产迅速增长,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完成第*题。
1.19年以来,越南稻谷出口量迅速增长,主要受益于( ) A.纬度低,热量充足 B.国家支持 C.国际市场广 答案 B
解析 19年以来粮食生产迅速增长,说明受突发性因素影响。纬度、市场因素相对稳定,而越南经济改革对农业影响大。
2.(2018·浙江绍兴适应考)“畎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技术。对耕地采用“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与左图相比,下耕作方式中的农作物生长的优势是( )
D.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A.昼夜温差大 C.风沙灾害少 答案 D
解析 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即为“上田弃亩”。垄地阻挡,既降低风力又形成人造阴坡,可减少水分蒸发;同时相对于垄地,洼地的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土壤相对湿润。在地势低的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即为“下田弃畎”。垄地耕作的好处在于土层较厚;通风采光较好;旱季可用洼地积水灌溉;雨季可避开洪水。故D项正确。
七、区域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材料二 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B.土壤水分足 D.光照条件好
(1)判断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3)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 (1)不合理。该垃圾场位于北京冬季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位置。
(2)合理。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3)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解析 第(1)题,城市垃圾填埋场应位于城市郊外、城市河流下游、盛行风向下风向,以免造成二次污染。第(2)题,该模式体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合理的。第(3)题,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