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
得知获奖,感觉最多的是忐忑。想来想去,《跨区校车热折射择校暗潮》这篇报道做得比较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在热闹的新闻事件面前,发现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新闻,展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
当时,国内接连发生多起恶性学生校车事故,如何给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提供安全校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在这时,青岛首批大鼻子校车上路,并公布了规模较大的校车运营计划,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校车上路当天,我写了条消息。后来对这一事件跟踪观察后,发现运营企业出于利润考虑,首批校车的运营路线选择的是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最好的两所小学,由此导致了大鼻子校车线路均位于核心市区且跨区通行特点明显,这引来了网友和市民对于择校问题的关注和热议。在本地网络论坛上,网民质疑颇为直接:这是不是给小学划片招生抽了个大耳光?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还是择校问题?择校热以及其背后的教育不公,应该是延续校车报道的合适角度。
之后,我陆续采访了校车公司、学生及家长、教育专家等,但教育部门拒绝了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从校车公司一位中层干部处获得了一份他们对两所重点小学所做的乘车需求调查,最终揭开了被遮蔽的严重择校现象,并对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进行探讨,成为从这一角度切入的独家报道。在此之前,青岛市特别是市南区的择校问题虽然广为人知,但这一现象到底热到什么程度,却无人确切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