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10年高考真题汇编—3-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10年高考真题汇编—3-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来源:华佗小知识
3-1大气的受热过程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能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电磁波由短波至长波可分: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紫、蓝、青、绿、黄、橙、赤)、红外线、无线电波等。辐射能力2(焦/厘米·分·微米)121086紫外2区40可见光区红外区1.52.03.0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一半。相对于地面辐射而言,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等具有散射作用。阳光0.20.40.60.81.0波长(微米)①紫外区部分,包括X射线、γ射线,这部分占太阳辐射总量的7%;②可见光区部分,占总能量的50%;③红外区部分,占总能量的43%。太阳紫外线7%红外线43%注:为便于理解,数字代表热量的大小,以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100%作为单位。可见光50%大气上界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红外线43%可见光50%绝大部分紫外线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小部分射向宇宙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线。云层、尘埃等具有反射作用→射向宇宙空间,无法到达地面。如①空气分子、微小尘埃等具有散射作用。如②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大气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反射地面地面吸收47%导致大部分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地面增温(平均温度15℃)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补偿损失的热量云: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1①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等具有反射作用。白天,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越强。多云的白天气温不高。②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太阳辐射少量热量散失大气上界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把热量传给大气CO2H2OCH4

大部分可见光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地面升温大气逆辐射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地面昼太阳辐射月球表面辐射夜月球表面辐射昼反射太阳辐射夜大气上界吸收吸收太阳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大气逆辐射不分昼夜,随时都在发生,且白天大气逆辐射比夜晚强。南极酷寒的原因之一:冰面反射阳光,使得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量少。降雪后气温下降的原因:①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②部分积雪融化吸收部分热量。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减少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地温低,地面辐射减弱,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亦减少,会引起气温下降。青藏高原,白天的太阳辐射强而气温较低的原因:(1)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2)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3)高原风速较大,不利于热量的积累与保持。(1)严重地区:南北极上空、青藏高原上空,又以南极上空最为严重。(2)原因: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②人为原因(主因):人类活动过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2)危害:臭氧层变薄,吸收太阳紫外线的量减少,射向地面紫外线增多。(3)措施: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②全球合作。2臭氧层破坏(11年上海卷)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上空(09年北京卷)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1~2题。400350臭氧总量/DU300250200150年份19-19761980-19841985-191990-19941996-1999

2000

10090°S80°S70°S60°S50°S40°S30°S纬度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09年广东卷)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N3200()()300028002600300028002600甲240022002200乙24002200丙0300600km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有效辐射总量等值图(单位:MJ/m2)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3(12年重庆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煤铁锰铬钒铜铅锌锡金磷灰石金刚石石棉25°德班30°大西洋南非印度洋30°20°25°1.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A.盛行西风B.盐度差异C.陆地阻挡D.水温特征2.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矿业发达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D.石油资源丰富3.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13年广东卷)1.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17年浙江选考)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16届广州二模)中国在建造空间站的同时,将发送一个单独的\"光学舱\",搭载一架在功能上类似“哈勃”的太空望远镜。哈勃望远镜距离地面约547千米,绕地球一周耗时约97分钟。1.哈勃太空望远镜能够全天候观测星空,这是因为A.没有经历昼夜交替B.没有受大气影响C.没有绕太阳公转D.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2.哈勃望远镜观测地球为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因为A.海洋水体为蓝色B.海水藻类呈蓝色C.大气散射太阳光3.在下列四个波段的观测中,太空望远镜比地面望远镜更具优势的是A.红光B.黄光C.蓝光4()()D.望远镜镜头色散()D.紫外光(10年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短波辐射宇长波辐射太阳宙空间大气上界①④③②地面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①B.②C.③D.④2.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害增多C.某些物种灭绝D.土壤肥力下降(13年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反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①吸收大气②吸收大气上界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反射③地面吸收1.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地球表面()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15年广东卷)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15届江门调研)1.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太阳辐射玻璃温室地面辐射温室的玻璃顶和玻璃窗,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室内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塑料膜),从而把热量保留在温室中。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并不能阻截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在于阻止空气在室内外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5√温室大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提高大棚内的热量,利于农作物的生长。(2)调节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和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利于农作物的生长。(3)充分利用太阳光。(4)大棚内昼夜温差小,农作物品质较差。(10年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定日(反光)镜太阳能吸热塔图1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图2北京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2)参考图1,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9分)(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2)。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9分)(10年北京卷)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8分)(17年课标III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下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下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2°W38°阿尔梅里1000亚省2001000甲海省36°200界河流、水库等高线/m气温/℃353025201510501510501234567101112月份降水量/mm302520最低气温降水量地中ab(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分)(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6分)(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6√地膜覆盖的影响:(1)提高地温,防止低温冻害。(2)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含量。(3)湿润地区,减缓水土流失。(4)干旱地区,减轻风力侵蚀作用。(5)提高肥料的利用率。(6)防止土壤盐渍化。(7)抑制杂草的生长。(8)不可降解的塑料膜易导致土地污染。√秸秆覆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1)提高地温,防止低温冻害。(2)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含量。(3)湿润地区,减缓水土流失。(4)干旱地区,减轻风力侵蚀作用。(5)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07年全国卷)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B.水分C.土壤D.光照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A.蒸发量大B.多虫害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13年课标II卷)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7年课标I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气温/℃0①-2②-4-6-8-10③-12④-14-162123135791113151719时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维吾尔自治区(09年广东文基)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7)(14年课标II卷)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A.水田改旱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13年海南卷)某山区农民种的玉米在秋天未完全成熟就枯萎了,后来,当地农民使用地膜覆盖技术提前播种,玉米就能成熟。据此回答1~2题。1.前期,该地区玉米不能成熟的直接原因是()A.热量B.地形C.土壤D.水源2.覆盖地膜使玉米成熟的主要原因是()A.减少了水分蒸发B.增加了太阳辐射C.减少了地面热量散失D.提高了土壤肥力霜冻:秋冬春季节,晴朗的夜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冷却强,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在霜冻来临前半小时或1小时,点燃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它能产生大量烟雾的尘烟物质。一般可使近地面空气温度提高1~2℃。√燃烧秸秆可以减轻霜冻的原理:原理:a.烟雾本身产生一定的热量;b.烟雾产生的二氧化碳、烟尘等物质,可吸收大量的地面辐射,产生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可提高地面温度。这种方法须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且成本较高,污染大气,不适应于普遍推广,只适用于短时霜冻的防止和在名贵林木及其苗圃上使用。(15年浙江选考)1.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A.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08年广东卷)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资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资料二:见下表。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概念与特征形成条件辐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①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②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射的雾。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降低,利于水汽凝结;③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雾清晨。水汽积存下来;④有充足的凝结核。平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②暖湿空气的湿度流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海洋上四季大;③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s);雾皆可出现。④大气稳定。(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雾。(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雾。(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雾。(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8√辐射雾的形成条件:定义: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1)靠近水域(如河流、湖泊、海洋、水库等)或植被覆盖率高,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足;(2)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3)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易积存下来;(4)有充足的凝结核。(15年四川卷)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2题。图例<5天5-19天20-49天>50天南海诸岛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15年广东卷)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24°E128°E46°N5101525102042°N302520153035252015图例省界10等雾日数线6025080160km1.该省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2.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A.河流泥沙含量B.地形起伏C.西南季风强弱9(D.西南地区(D.土壤厚度))(08年全国卷)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甲丙乙0246km居民点河流60等高线/m公路、桥梁(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14分)(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14分)(19届广东一模)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3题。1.此时天气最可能为A.晴、无风B.雨、大风C.晴、大风2.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海拔海拔海拔()D.雨、无风()海拔气温气温气温气温A3.下图所示大气现象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BCD()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10参11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