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与建构——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
作者:丁云珠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4期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226000) 丁云珠
当下,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已悄然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师的心田。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带给了语文教学更多的灵动与思考。但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突破语文教学瓶颈,提高阅读效率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只有基于课文特点,遵循儿童教育规律,确立阅读突破口,才能找到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光明大道。
一、以研读课文标题为突破口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它蕴涵、折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突破口,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在新课导入时可引领学生仔细研读课题,抓住题眼——“励志” 进行导读,出示:“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给你什么启示”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徐悲鸿学画的艰辛历程,感悟到“励志”的真正内涵。
二、以感受课文作者为突破口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如果以文章的作者为突破口,进行板块阅读,让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思想和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巧妙引导学生探究、生成,就能把课堂营造成一个学生演绎个性、彰显思想的磁场。如教学《武松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可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施耐庵,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更丰厚。让学生亲近经典名著,感受作者魅力,引领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经典的瓶颈。
三、以探究重点词句为突破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各有特点。作者往往在文中精心安排了重点句、中心句来统领全篇,点明中心。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以一句辐射全篇,引导学生研读,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和“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这两句话贯穿全文。其中,“着迷”就是一个牵动全文的关键词。课文的内容也都聚焦在“着迷”这个词上。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学生不难发现文章的脉络是“着迷—追求—成就”。作者用“着迷”这个关键词把全文用一条线串联了起来,学生通过这条线,分享到了法布尔的乐趣,感受到了法布尔的探究精神。
四、以质疑解疑为突破口
“学贵有疑。”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作为突破口,放手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如预习古诗《示儿》时,多数学生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诗产生疑问。“九州同”在诗中指什么呢?教师就可以此句为突破口,让学生阅读。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3.联系知识积累,感悟诗情。通过以上解疑的教学步骤,能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层次探究,激发学生求真、求异的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彰显学生求知、求真的个性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永远追求。如此阅读,何愁教学高耗低效呢!
五、以研究写作方法为突破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的示范功能,引领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学习谋篇布局,练习写作。教者不妨把课文的写作特点作为突破口,研究文本的语言文字、段落布局、巧妙构思。例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突破口可以选择为:“作者是怎样把草原写美的?”“作者是怎样表达‘蒙汉情深’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感受景美、情美之所在。再如《詹天佑》一文,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先开宗明义,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具体写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事例,最后总结詹天佑用实际行动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教者可以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构段方式,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使学生得法。如此,学生不但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写作能力。
六、以解读课文插图为突破口
在苏教版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低年级的教材尤为突出。而插图所显示的常常是文章内在的精髓,把插图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口,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内聚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首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插图,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插图内容,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情、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讨论诗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插图的内容。这样,诗人“喜欲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为后面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由此可见,抓住课文中的插图,寻求突破,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智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法引领,不断突破教学瓶颈。唯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梦”“高效课堂之梦”才能梦想成真。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