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方法
材料一
宋代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材料二
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这里的“八面”,是指读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他说,一本书的内容像大海一样,什么都有。读书时,不可能一下子把各个方面的内容都理解吸收了,要逐次去读,分别加以理解。因此,每读一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说读某本历史书时,想了解“古今兴亡治乱中圣贤的作用”,就只从这方面去读,读时,不要想到其他方面,以免分散精力。如果读时还有其他方面的感受,那就再从这一方面再读一次,每次都有一个侧重点。
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笨拙。但是读的遍数多了,就可以各个击破。这是他长期读书经验的总结。如《汉书》他就读过许多遍,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目的。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学用兵方法;读第三遍,去研究人物和官制;等等。这样读了几遍之后,他对《汉书》各方面的内容便熟悉了,精通了。这种读书法,目的明确,效果显著,能从各方面吸收营养,因此对后世影响很大。
材料三
阅读方法也有多种,我比较主张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可以结合相关的“概要”读物,对经典文本有大致印象即可,这一遍读得要快,可以是浏览。
第二遍比较细致地通读,基本掌握经典的精神脉络,能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用自己的语言(其实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简要概说全书的精髓。
第三遍带着问题读,有重点地读,如果是文学作品,更是要浸润式阅读。
(节选自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
1.材料二中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强调了读书的哪两个要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2.材料二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面的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去阅读语文教材上的自读课文,才能真正读懂这篇文章?请简要概述。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再结合上面的三则材料,说说你将来计划用什么方法去阅读浩如烟海的书籍。 [链接材料]
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节选自冯友兰《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一、答案:1.一是每次读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不要分散精力,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于一个方面。
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苏轼读《汉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读的遍数多了,就可以各个击破”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示例)要多遍阅读:第一遍,了解课文梗概;第二遍,理解、积累生字新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第三遍,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第四遍,分析人物或写作技巧;第五遍,总结写作主旨;第六遍,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再去细读(好的文章、段落应该熟读成诵)……(不必拘泥于所列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写出四种阅读目的即可)
4.先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对于要精读的书,可以采用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和温儒敏的三遍读书法,对于精彩的文章和段落再采用朱熹的朗读法,做到熟读成诵,这样读书才能读有所获,读有所成。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从材料“每读一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读时,不要想到其他方面,以免分散精力”中可提炼出答案。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根据“如《汉书》他就读过许多遍”可确定为举例论证。举这个例子的作用是证明该段主要观点“读的遍数多了,就可以各个击破”。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学以致用能力。从材料中摘取具体的读书方法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材料探究与实际运用能力。首先要明确,“阅读浩如烟海的书籍”必须有所取舍;然后细读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对其中提到的读书方法进行梳理,从中总结出各种阅读方法;最后组织语言,注意表先后关系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等)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