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

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

来源:华佗小知识
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 刘静暖刘 宇孙媛媛杨扬 (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心,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在气候变化下,吉林省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障黑土地安全、粮食安全及改善局域小气候环境。从生态经济角度看,农业 发展方式顺次经历了原始低效低碳农业、高效高碳农业与高效低碳农业阶段,现代低碳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演进的结果, 符合演进规律。结合实际,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思路应从低碳种植业、低碳养殖业与碳汇林业入手,采取农业产业集群式 模式、循环农业“5R”生产模式、林业碳汇可交易化模式与农产品碳标签模式。 关键词:演进规律;低碳高效;思路;模式 作者简介:刘静暖,女,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0.issn.1672—3309(x).2013.03.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0l一03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最早可从春秋时期找 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对自然界充满敬畏。被 到出处,但具有当代价值的,当属魏晋时期学者们把气 动地选择顺应自然、依靠刀耕火种、畜力、人的体力的农 候自然力上升到农业生产要素层面的探索。 气象学 业生产方式。该方式,单位粮食产量的资源消耗少,碳排 研究,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目前全球变暖及极端天象,严 放低,对气候环境干预少。反过来,单位资源投入的生产 重影响农业发展。在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以后,低碳 效率低,属于原始低碳低效农业。 农业进入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农业发展 从资本主义初期至今,随着科技进步高歌猛进,人 方式转型的方向。吉林省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实 类对自然认识不断深入,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 施农业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型,不仅是振兴区域经济的 们对大自然由敬畏改成无畏,由顺应改成凌驾。尤其是 需要;还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 工业以后,伴随着化学工业与机械工业的运用,化 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需要;更是减少气候灾害、保障 肥、农药等的大量施用,农业产出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单 土地安全、粮食安全,维持人类健康及贯彻精神 位粮食产量能源投入与碳排放激增,对气候自然力的扰 的需要。 动频繁、猛烈,农业生产进入高效高碳阶段。高碳的化学 一、低碳农业符合农业生产方式演进规律 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污染强度大、污染周期长、治理困难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代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变 的面源污染。面源污染直接导致臭氧破坏、温室效应、酸 化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基本度量 雨、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区域气候恶化,极端 指标,以低碳农产品为核心、以碳汇产品为支柱的新兴 天气频发,造成农业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产品 农业生产体系,强调在生产链条中凸显二氧化碳低排放 的供给。高碳的生产方式引致土地Et益贫瘠、土壤碳库 特质,旨在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农业小气候环 水平下降、农产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遭遇挑战。吉林 境、保障消费者健康,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省地处白山黑土的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资源之 益有机统一的全新农业可持续发展范式。低碳农业具有 一,素有“大粮仓”的美誉。然而,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 “三性”特征,即低碳农业发展的全球性、外部性与长期 年代以来,高碳的生产方式已导致吉林省黑土地对生 性;低碳农业具有“三化”特征,即低碳农业的综合化、产 物、生态和粮食的原生态承载力递减,有些区域甚至出 业化、现代化特征;低碳农业具有“三可”特征,包括碳排 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黑土地综合生产能 放的可衡量、可报告、可检测。现代低碳农业是高效率的 力的自然力基础日渐脆弱。 农业,符合农业生产方式演进规律。 随着人类对高碳高效农业的反生态做法的反思,人 从生态学视角看,农业生产方式的演进,经历了一 为降低气候灾难意识的提高,民众、企业与趋向于 个由原始低碳低效农业、到化学高碳高效农业再到现代 认同了农业发展方式只有走出高碳发展误区,转化为能 低碳高效农业的历程。在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人 源低投入、高效利用、二氧化碳低排放的现代低碳高效 ※本研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基地项目中的内容(合同编号:201256)及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合同号20120649)。 农业,才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类健康的天人合一 效率,实现减投节能;综合效益原则。加强低碳畜牧养殖 生态目标。这种高效低碳农业既有优于原始社会低效低 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以最适量的物质投入,获取最大的 碳农业的高效,又有优于化学高碳农业的低碳,是一种 产出效益。生态安全原则。畜牧业的低碳化不仅涉及农 人类积极主动选择生态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次 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更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 质的飞跃。 全、国民健康。低碳畜牧养殖是生产绿色畜牧产品的过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出发,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生 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 态大省、商品粮基地,农业是区域重点产业。虽然目前商 态双安全。科学系统原则。发展低碳需要养殖业,要有统 品粮增产百亿斤粮食计划已基本实现,但粮食的可持续 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 增长,就目前的地力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中国科 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实现农业环境友好,提高 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吉林省的区域环境水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 平、区域生态水平、区域抗逆水平三个“指数”在国内排 用。通过的规范引导、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资金和 名靠后,位列第22。说明吉林省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环境 科技投入,大力提升社会各界对低碳畜牧业发展的认 牺牲为代价,不具可持续性。改变发展模式,要求农业生 识、发展标准化和循环化的畜牧养殖业,做好低碳畜牧 产方式实现低碳升级。 养殖产品的深加工、加强畜牧业生产污染的治理。 二、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思路 最后,碳汇林业的发展。依托于长白山原始森林,吉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在农业低碳化转型方 林省是全国闻名的林业资源大省,具有发展碳汇林的自 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全面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优势。在自然条件方面,目前吉林省拥有经济林面积 未来应在种植、养殖与林业碳汇方面下功夫。 约为7.92万公顷,天然林面积571.26万公顷,人工林面 首先,种植业低碳化发展。吉林省在减量农业、绿色 积148.22万公顷。 委、省先后出台多部法 农业产品认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 规,强调要在继续大力造林,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加强 成绩。这都为下一步的低碳种植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 现有森林保护与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 基础。低碳种植业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区域 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森林碳汇。③虽然吉林省的碳汇林业 资源禀赋特点,遵循低碳农业发展规律,选择适应本地 建设尚处起步摸索阶段,还没有正式进行碳汇林业建设 区的发展模式,实行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坚持低碳高效 试点,也没有启动林业碳汇项目,但发展趋势和潜力已 原则。低碳种植业应该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 日渐明显。针对吉林省碳汇林建设现状,本文认为应该 二氧化碳的排放,既不能恢复到最初的低碳低效农业, 坚持如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碳汇林业的建设与 也不能发展当前的高碳高效农业,要实现生态和经济效 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益的有机结合;减量替代原则。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 相结合,在保持和增强吉林省森林碳汇能力的同时,以 减量、替代,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 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政 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循环 府与市场协调发展原则。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积 利用原则。把循环经济的理念灌输到低碳种植业发展 极引导和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碳汇林业的建设。引入竞争 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 机制和市场法则,综合运用补助和市场机制,减少 一,为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不断 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成本,推进吉林省资源碳市场的发 提升对发展低碳种植业的认识,在生产、流通和废弃物 展;充分争取碳汇基金项目原则。吉林省在发展过程中 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低碳化升级,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 应坚持积极争取国际、国内碳汇项目资金,辅之以自筹 工程和土壤碳汇工程,从而让百姓吃到放心的粮食蔬 资金,多方筹集资金来共同发展林业碳汇事业。 菜。 通过设立育林基金、建立多种形式碳汇体系、培育 其次,畜牧养殖业的低碳化。《牲畜与气候变化》指 碳汇交易试点,发挥森林资源大省的林业碳汇优势,为 出,牲畜及其副产品实际上至少排放了325.64亿吨二 区域经济、环境做贡献。 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总排放的51%,远远超 过粮农组织先前估计的18%。目前,吉林省在畜牧种植 三、吉林省低碳农业模式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经 业协调共进的循环农业、沼气池建设以及低碳畜牧养殖 济发达地区。福建采取了福建农业研究中心主导模 技术方面已有较多的实践。未来发展低碳畜牧养殖,应 式,通过发展碳汇农业、有机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 坚持如下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 开展低碳农业实践。广西主要采取立体生态循环、绿色 贫”,发展低碳畜牧业应尽可能地节约使用各类资源,注 植保保护、免耕栽培、科学节肥减排、高效节水灌溉、废 重节约用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提高畜禽生产 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资源替代等模式发展低碳农 业;江苏采用立体种养节地模式、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装、秸秆资源化、沼气和太阳能利用等方式。 农用化学品替代与休闲观光农业等发展低碳农业。吸取 (三)农产品碳标签模式 目前,在低碳经济发展大潮中,美国、日本、韩国及 国内低碳农业经验,结合省情,整合优势资源、规避劣势 与风险,选择的发展模式如下: 欧盟国家纷纷设计建立食品、家电、汽车等低碳认证机 (一)低碳农业产业集群式模式 制,产品张贴碳(足迹)标签,鼓励减少碳排放,承担相应 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 的气候生态责任。吉林省发展低碳农业,应借鉴发达国 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 家经验,对农产品实行碳标签制。加强对低碳农产品认 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中介组织、 证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通过对农产品碳足迹认证升 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 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长效有序发展。对低碳农产品实 的网络关系,形成的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 施碳标签制升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在农产品初 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 级品生产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进生产源头的低碳 组织形式。@根据吉林省自西向东依次为草原、台地和山 化;其次,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进加 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区域差异化设 工过程低碳化;最后,在流通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 计,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具有区域特 进农产品流通过程低碳化。通过全程控制实行整个农产 色的低碳粮食、绿色畜牧业与绿色中草药生产加工集 品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减量化。 群,从而提升区域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 (四)林业碳汇模式 展。其中,西部草原地区,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业。围绕绿 针对吉林省林业发展现状,为了充分发挥吉林省的 色畜牧养殖业,培育无污染的肉、乳、特色产品与加工企 林业资源优势、有效利用林业红利,应通过积极推 业,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形成绿色畜牧产业集群。中部台 进林业碳汇可交易化,促进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 地(黑土地),是世界闻名的黄金玉米带,承载着粮食供 和谐统一。集结、科研机构、金融企业等各方力量, 给压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充 通过引导、学术专业机构科技保障和金融企业 分发挥其黑土地地力优势,减少化肥施用,增加绿色有 的资金支持,构建林业碳汇交易机制、搭建林业碳汇交 机肥,生产有机粮食,并形成集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粮食 易平台、培养专业碳汇交易人才,从而实现碳汇林经济 产业集群;东部山区是绵延起伏的长白山山脉,是天然 效益的有效补偿。其一,设立育林基金。吉林省发展碳汇 的中药药材库。充分发挥药材库优势,培育绿色中药材 林业,增加资金投入,专款用于造林绿化增加碳汇。各级 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区域药业产业集群。将绿色畜 要积极组织义务植树,严格执行退耕还林,中 牧业、绿色粮食产业及绿色中药产业三个子集群有机结 西部地区要更新改造“三北”农田防护林,开展荒漠化治 合,形成互助共生的吉林省大农业低碳产业集群。 理,加强“四旁”绿化。其二,加强已有林地保护。根据吉 (二)低碳农业“5R”模式 林省的实际情况,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加强森林经营 在农业生产中遵循循环经济“5R”原则,即以循环经 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 济方式发展低碳农业。所谓循环经济的“5R”原则,即为 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三,建立碳汇交易市场。目前, 减量化(d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省情况,积极申请引进碳汇 生・ ̄(Reproduce)与替代・I ̄(Replace)原则。@其中,农业的 林业项目,选取合适的地区率先搭建林业碳汇交易平 减量化原则,靶向农业生产输入端资源过度投放。要求 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林业碳汇发展。 从生产源头节约使用资源,用较少的资源(化肥、农药、 注释: 除草剂等)实现既定生产目标;再使用原则,靶向农产品 ( 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低效利用。旨在延长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高效利用 124. 资源,减少排放;再循环原则,靶向农业输出端资源的一 ②张忠华、李昭昭.吉林省森林碳储量估计及碳汇价值分析 次性利用。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 [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当成垃圾丢弃;再 ③吉林省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qq'P://lye.j1.gov. 生性原则,靶向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不可再生资源。要求 cn/lygk/lygh/201 1 12/t201 1 1219_1 124067.htm1. 农业生产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要在保证资源再生性 ④蔡伟斌.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分析[EB/OL].四川 前提下,使资源的消耗速度慢于资源的再生速度;替代 大学.http://www.cnki.net/ 性原则,靶向农业生产使用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资源。 ( 刘静暖、代栓平.对循环经济再认识——从3R到5R[JI.税 要求,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吉林省通过遵 务与经济,2006,(02). 循农业“5R”原则,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如采取如精简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