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 甲、乙两物体相向运动,它们的𝑠−𝑡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C. 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400𝑚

B. 甲运动的速度为10𝑚/𝑠

D. 0~40𝑠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2. 周末,小科一家到丽江边游玩。妈妈拍照时,小科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 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 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 小科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3. 小红用调好的天平测一木块的质量,天平的最小砝码是5𝑔。她记录了木块的质量是38.4𝑔。整理仪器时,才突然发现木块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该木块的实际质量应是( )

A. 33.2𝑔 B. 31.6𝑔 C. 43.2𝑔 D. 35.8𝑔

4. 如图所示的事例中,主要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A. 力使弓形变

B. 力使撑杆变弯

第1页,共19页

C. 力使弹簧伸长

D. 力使足球运动起来

5. 下列对公式𝜌=𝑉的理解,正确的是( )

𝑚

A. 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B. 对于固体和液体,质量越大,或者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C. 密度是物质的物理特性,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与物质种类有关 D. 把某容器中的物质用去一部分后,剩余物质的密度大小一定不会改变

6. 跳水运动员利用跳板完成跳水动作,如图所示,使跳板向下弯曲发生形变的力是( )

A. 运动员的重力 B. 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 C. 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 D. 跳台对跳板的支持力

7. 在交通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自行车仍然是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的最佳交通工具。自行车的结构及使用涉及到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其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 给车轴加润滑油 B. 车把套上制作了花纹 C. 轮胎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

D. 刹车时用力捏闸柄,增大闸皮对车圈的压力

8. 为了增强体质,每天锻炼一小时,同学们积极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下列活动所涉及的力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足球只受到重力作用 B. 发排球时手对排球的力大于排球对手的力 C. 投掷出去在空中飞行的实心球仍受推力的作用

D. 篮球撞到篮板后反弹回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2页,共19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8.0分)

9. 如图所示,所测物体长度为______ 𝑐𝑚;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______ (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

10. 小明同学骑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第1𝑠内通过的路程是3𝑚,前2𝑠内通过的路程是6𝑚,第3𝑠内通过的路程是6𝑚,那么小明同学在第2𝑠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𝑚/𝑠,前3𝑠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𝑚/𝑠。

11.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______、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发出的声音是由扬声器______产生的,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改变声音的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2. 𝐵超是利用______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获得信息,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无法直接听到,因为它的频率高于______ 𝐻𝑧,这种声音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3. 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三个不同______是虚像。的像(如图乙),则三个像中______是实像,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14. 寒冬,室外水管容易破裂,因为气温低于0℃时,水开始凝固成冰,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水结成冰后质量______,体积______(以上两空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从而

33

把水管胀裂。体积为360𝑐𝑚3的水全部结成冰后体积是______𝑐𝑚(𝜌冰=0.9×10𝑘𝑔/

𝑚3,𝜌水=1.0×103𝑘𝑔/𝑚3)。

15. 如图所示,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𝑁,量程为______𝑁;该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𝐴的重力时,指针指在图中所示位置,则物体𝐴的质量是______𝑘𝑔(𝑔取10𝑁/𝑘𝑔)。

第3页,共19页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 如图,𝐹1、𝐹2分别为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焦点,且两透镜的左焦点重合,请画出图中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完整光路。

17. 如图所示,压缩的弹簧将小球弹起,请作出小球离开弹簧后所受到的力的示意图(𝑂为小球的重心,空气对小球的作用力忽略不计)。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0分)

18. 学习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屏,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______。

(2)通过探究,绘制了物距𝑢与像距𝑣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𝑐𝑚。

第4页,共19页

______(填“放大”、(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5)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老师的眼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老师戴的是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19. 为了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小明同学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实验步骤如

下: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待测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与盐水的总质量𝑚总如图乙所示,则𝑚总为______𝑔。

(3)将烧杯中的部分待测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𝑚′为124𝑔,倒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______𝑔,盐水的体积为______𝑚𝐿,计算得出盐水的度𝜌为______𝑔/𝑐𝑚3。

(4)小华同学测量相同待测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𝑚1;接着向空烧杯中倒入适量待测盐水后,测出总质量为𝑚2;再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为𝑉;然后计算出盐水的密度𝜌′=𝜌′______𝜌(填“<”、“>”或“=”)。

20. 如图所示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实验器材有:木板、铁块、木块和弹簧测力计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𝑚2−𝑚1

。两位同学测出的盐水密度大小关系为:𝑉第5页,共19页

𝑎.如图甲所示,将铁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铁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𝐹1=1.2𝑁;

𝑏.如图乙所示,将木块叠放在铁块正上方,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铁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𝐹2=1.6𝑁:

𝑐.如图丙所示,将铁块叠放在木块正上方,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𝐹3=1.8𝑁。 分析以上操作:

(1)操作𝑎和𝑏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______的关系;

(2)比较操作𝑏和𝑐可得,铁块表面比木块表面______(填“光滑”或“粗糙”)些。 (3)在老师的指导下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改进了该实验,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力𝐹4=3𝑁拉动长木板在水平桌面上运动,铁块保持静止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示,此时铁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水平______;该实验装置的优点是:______。(至少写出一条)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21. 张华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他驾驶的汽车和他的总重为1.2𝑡,当他驾驶汽车经过一个指示牌时,看到路旁的指示牌上标有距障碍物0.9𝑘𝑚字样,便鸣笛一声,5𝑠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𝑚/𝑠,𝑔取10𝑁/𝑘𝑔),问: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多少米? (2)该车(包含司机)的重力大小。

第6页,共19页

22. 为响应“绿色出行”的倡议,2016年我县公共自行车系统上线,中学生小明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出行,他学完密度知识后,测出一辆公共自行车的总质量为34.2𝑘𝑔,并得知该车所用

33

钢材质量为31.6𝑘𝑔,其中橡胶和钢材各占自行车总体积的一半(𝜌钢=7.9×10𝑘𝑔/𝑚),求:

(1)该自行车所用钢材的体积。 (2)该自行车上橡胶的密度。

(3)若将所用的钢材换为体积相等的、密度为3𝑔/𝑐𝑚3的某合金材料,则该自行车的质量为多少𝑘𝑔?

第7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𝐵

【解析】解:𝐴、由图可知,甲从𝑡=0𝑠开始运动,乙从𝑡=10𝑠时开始运动,因此甲、乙不是同时出发的,故A错误;

𝐵𝐷、由图可知,0~40𝑠内甲的𝑠−𝑡图像均是倾斜直线,说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但0~10𝑠内乙的路程无变化,说明此段时间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因此乙在0~40𝑠内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甲的速度为𝑣甲=𝑡=40𝑠=10𝑚/𝑠,故D错误,B正确;

C、由图可知,第30𝑠时甲、乙的𝑠−𝑡图线相交,说明此时甲、乙相遇,则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𝑠甲′=400𝑚−100𝑚=300𝑚,故C错误。 故选:𝐵。

(1)从图中的数据分析即可知道甲、乙是否同时出发;

(2)在𝑠−𝑡图像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据此分析甲乙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甲的速度;

(3)两物体的𝑠−𝑡图线相交时代表两物体相遇,据此分析甲、乙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运动图像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𝑠

400𝑚

2.【答案】𝐶

【解析】解:

A、妈妈的摄“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项说法正确; B、树木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项说法正确;

C、水中的鱼“影”,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即鱼“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项说法错误;

D、小科的身“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项说法正确。 故选:𝐶。

(1)“摄影”,即利用照相机照相,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 (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

(3)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

第8页,共19页

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4)影子的形成、日月食以及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现象中的几种“影”,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熟练掌握其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现象要善于分析和总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答案】𝐵

【解析】解:据题目可知,天平的最小砝码是5克,且木块的记录质量是38.4𝑔,即1个20𝑔的砝码,1个10𝑔的砝码,还有一个5𝑔的砝码,故此时游码的示数是:8.4𝑔−5𝑔=3.4𝑔;

若木块和砝码质量放反,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则木块的质量为:𝑚′=35𝑔−3.4𝑔=31.6𝑔。 故选:𝐵。

天平的正确使用:左物右码称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的和。 若将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本题考查天平的读数,注意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后,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4.【答案】𝐷

【解析】解:𝐴、在力的作用下,弓弯曲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不符合题意; B、力使撑杆变弯,力的作用是使撑杆发生形变,不符合题意; C、力使弹簧伸长,力的作用是弹簧发生形变,不符合题意;

D、力使足球运动起来,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故选:𝐷。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清楚图示情景,然后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本题考查了了的作用效果,知道了的两种作用效果、分析清楚图示情景即可正确解题。

5.【答案】𝐶

【解析】解:

A、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随着增大几倍,而比值是不变的。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故A错误;

第9页,共19页

B、对于固体和液体,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其体积也越大,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保持不变,即密度不变;同理,体积越小,质量也越小,但密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物理特性,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与物质种类有关,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即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也不同,故C正确;

D、氧气等气体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装入钢瓶中的,当用掉部分气体时,剩余的气体会充满钢瓶,此时气体的质量减小了,但体积不变,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𝑉,𝑚减小,𝑉不变,故𝜌减小,所以把某容器中的物质用去一部分后,剩余物质的密度大小可能会发生改变,故D错误。 故选:𝐶。

密度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等无关。但和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有关,还受温度(热胀冷缩)的影响;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即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也不同;根据密度公式𝜌=𝑉进行分析。 本题需理解为什么同种物质的密度,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变的,而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因为物质一般都有固、液、气三态,物态变化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所以密度会发生变化;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所以气体密度与压强有密切联系。

𝑚

𝑚

6.【答案】𝐵

【解析】解:𝐴𝐵、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跳板向下弯曲的力是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运动员的重力作用在运动员身上,不会使跳板弯曲,故A错误,B正确;

C、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使运动员向上运动,不会使跳板向下弯曲,故C错误; D、跳台对跳板的支持力,是向上的,不会使跳板向下弯曲,故D错误。 故选:𝐵。

(1)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题以跳水运动为背景,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受力分析,属于易错题。

7.【答案】𝐴

【解析】解:𝐴、给车轴加润滑油,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的方法减小摩擦力,故A符合题意; B、车把套上制作了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B不符合题意;

第10页,共19页

C、轮胎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

D、刹车时用力捏闸柄,增大闸皮对车圈的压力,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𝐴。

(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摩擦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本题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8.【答案】𝐷

【解析】解:𝐴、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足球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重力和支持力,故A错误;

B、发排球时手对排球的力与排球对手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故B错误; C、投掷出去在空中飞行的实心球不再受推力作用,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故C错误; D、篮球撞到篮板,篮板对篮球的力使篮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𝐷。

(1)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没有直接接触;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相互作用力和二力平衡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9.【答案】1.85 减小

【解析】所测物体长度为:准确值+估计值=1.80𝑐𝑚+0.05𝑐𝑚=1.85𝑐𝑚;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

第11页,共19页

故答案为:1.85𝑐𝑚;减小。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观察:①零刻度线是否破损(未破损从零刻度线开始,破损选择新的刻度作为起始,以方便读数为前提);②最小刻度值(又称分度值):每一小格所代表的刻度,决定测量的精确度;③量程:测量的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①放正确:零刻度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被测物,要放正; ②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

④记正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3)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4)误差来源:①测量工具的不精确;②环境的影响;

(5)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消除的,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6)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等。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使用刻度尺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注意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

10.【答案】3 4

【解析】解:(1)第1𝑠内通过的路程是3𝑚,前2𝑠内通过的路程是6𝑚,则第2𝑠内即第2个1𝑠通过的距离为:

𝑠=𝑠2−𝑠1=6𝑚−3𝑚=3𝑚,在第2𝑠内平均速度是:𝑣==

𝑠

𝑡3𝑚1𝑠=3𝑚/𝑠;

(2)第3𝑠内通过的路程是6𝑚,则前3𝑠通过的路程为:𝑠′=6𝑚+6𝑚=12𝑚, 则前3𝑠内的平均速度为:𝑣′=故答案为:3;4。

(1)已知第1𝑠内通过的路程和前2𝑠内通过的路程,求出第2𝑠内(第2个1𝑠)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在第2𝑠内平均速度;

(2)已知前2𝑠内通过的路程及第3𝑠内(第3个1𝑠)通过的路程,从而求出前3𝑠内通过的路程,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𝑠′𝑡′=

12𝑚3𝑠=4𝑚/𝑠。

第12页,共19页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所用总时间的比值,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明确前2𝑠内与第2𝑠内含义的不同是关键,为易错题。

11.【答案】绿 振动 响度

【解析】解: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的。 发出的声音是由扬声器振动产生的。 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绿;振动;响度。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用响度表示。

本题考查了光的三原色、声音的产生、响度的理解等,体现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难度不大。

12.【答案】超声波 20000 不能

【解析】解: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并且能够传递信息,所以医学中𝐵超是利用超声波可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𝐻𝑧~20000𝐻𝑧,高于20000𝐻𝑧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超声波;20000;不能。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𝐻𝑧~20000𝐻𝑧。高于20000𝐻𝑧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很高,具有较大能量,也有很强的穿透性,在医学领域有很多应用。

本题主要考查了超声波的应用、知道超声波具有频率高、能量大、穿透性强等特点,体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物理。

13.【答案】① ②③ ②③①

【解析】解:

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在一倍焦距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的像逐渐变大; 当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

所以①是实像,②③是虚像;三个像的顺序为②③①。

第13页,共19页

故答案为:①;②③;②③①。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也越小;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大。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14.【答案】不变 变大 400

【解析】解:

(1)水结成冰后,状态改变,质量不变,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由公式𝑉=𝜌可知,体积变大,从而把水管胀裂。

333

(2)已知𝜌水=1.0×10𝑘𝑔/𝑚=1.0𝑔/𝑐𝑚,

𝑚

𝑚33

根据𝜌=𝑉可得,水的质量为:𝑚水=𝜌水𝑉水=1.0𝑔/𝑐𝑚×360𝑐𝑚=360𝑔,

333

水结冰后质量不变,则𝑚冰=𝑚水=360𝑔,而𝜌冰=0.9×10𝑘𝑔/𝑚=0.9𝑔/𝑐𝑚, 3

冰的体积:𝑉冰=𝜌=0.9𝑔/𝑐𝑚3=400𝑐𝑚。

𝑚

360𝑔

故答案为:不变;变大;400。

(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水结成冰后,状态变化、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根据𝑉=𝜌分析体积的变化,得出水管胀裂的原因。

(2)已知水的体积,根据公式𝑚=𝜌𝑉可求水的质量,水结冰后,质量不变,根据公式𝑉=𝜌可求冰的体积。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关键要知道:水结冰后,状态变化、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𝑚

𝑚

15.【答案】0.2 0~5 0.16

【解析】解: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测量范围是0~5𝑁,即量程为0~5𝑁;分度值是0.2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𝑁,则物体𝐴受到的重力为1.6𝑁; 物体𝐴的质量是:

第14页,共19页

𝑚=

𝐺𝑔

=

1.6𝑁10𝑁/𝑘𝑔

=0.16𝑘𝑔

故答案为:0.2;0~5;0.16。

(1)使用测力计时,看清测量范围:最小值与最大值;根据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读取数值。

(2)根据𝑚=𝑔计算物体𝐴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和重力公式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𝐺

16.【答案】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该光线的延长线正好是通过凸透镜的焦点,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1)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2)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17.【答案】解:小球离开弹簧后向上运动,不再受到弹簧的弹力,忽略空气对小球的作用力,此

时小球只受重力的作用;过重心𝑂作竖直向下的有向线段,即为其受到重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解析】由题意分析小球离开弹簧后的受力情况,根据力的示意图画法画出小球所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第15页,共19页

作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长短代表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并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出小球的受力情况。

18.【答案】同一高度 5 倒立 投影仪 能 发散 近视

【解析】解:

(1)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由图像可知,𝑢=𝑣=2𝑓=10𝑐𝑚,所以𝑓=5𝑐𝑚;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4)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5)将老师的眼镜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5;(3)倒立;投影仪;(4)能;(5)发散;近视。

(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凸透镜成像时,𝑢=𝑣=2𝑓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个特点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3)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5)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焦距的确定及成像规律和实际应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和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

19.【答案】左 157 33 30 1.1 >

第16页,共19页

【解析】解:(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由图甲知,指针静止时偏右,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由图乙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𝑔,烧杯和盐水的质量为:𝑚总=100𝑔+50𝑔+2𝑔=157𝑔; (3)盐水的质量为:𝑚=𝑚总−𝑚′=157𝑔−124𝑔=33𝑔; 图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𝑚𝐿,盐水的体积𝑉=30𝑚𝐿=30𝑐𝑚3; 盐水的密度:

𝜌=𝑉=30𝑐𝑚3=1.1𝑔/𝑐𝑚3;

(4)另一同学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时,烧杯上有残留的盐水,导致盐水的体积测量值偏小,根据𝜌=𝑉知密度测量值偏大,故:𝜌′>𝜌。 故答案为:(1)左;(2)157;(3)33;30;1.1;(4)>。 (1)测量前平衡螺母的调节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由此根据图乙读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𝑚总;

(3)由图丙读出倒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等于总质量与剩余总质量之差,由此得到量筒中盐水的质量; 由密度公式计算盐水的密度;

(4)烧杯中的盐水不会全部倒出,烧杯上有残留的盐水,导致盐水的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测量值偏大。

测量液体密度时,如果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液体总质量,把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烧杯中有残留,会使体积测量值偏小,密度测量值偏大,这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𝑚

𝑚

33𝑔

20.【答案】压力大小 光滑 左 不需要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静止,示数稳定,便

于读数

【解析】解:(1)操作𝑎和𝑏控制两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

(2)比较操作𝑏和𝑐可知,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丙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滑动摩擦力大,说明铁块表面比木块表面更光滑;

(3)将实验装置改成如图丁所示,木块相对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木块受到

第17页,共19页

的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所以铁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𝑓=𝐹=1.2𝑁,方向水平向左;

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拉动长木板向左运动,铁块相对水平桌面处于静止状态,铁块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长木板施加的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该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弹簧测力计静止,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故答案为:(1)压力大小;(2)光滑;(3)左;不需要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静止,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1)(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根据图中现象得出结论;

(3)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铁块相对水平桌面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分析。

本题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考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21.【答案】解:(1)由𝑣=𝑡可知,声音5𝑠传播的路程:𝑠=𝑣𝑡=340𝑚/𝑠×5𝑠=1700𝑚;

指示牌到障碍物的距离:𝐿=0.9𝑘𝑚=900𝑚,

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的路程:𝑠′=2𝐿−𝑠=2×900𝑚−1700𝑚=100𝑚; (2)车(包含司机)的重力:𝐺=𝑚𝑔=1.2×103𝑘𝑔×10𝑁/𝑘𝑔=1.2×104𝑁。 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100米; (2)该车(包含司机)的重力为1.2×104𝑁。

【解析】(1)知道声音的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计算出声音传播的路程,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的路程等于指示牌到障碍物的距离的两倍减去声音传播的路程; (2)知道车(包含司机)的质量,利用𝐺=𝑚𝑔计算出车(包含司机)的重力。

本题考查回声测距、速度公式的应用、重力的计算,知道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的路程等于指示牌到障碍物的距离的两倍减去声音传播的路程是解题的关键。

𝑠

22.【答案】解:(1)由𝜌=

𝑚

可得,钢材的体积:𝑉钢材𝑉

1

=𝜌==4×10−3𝑚3; 337.9×10𝑘𝑔/𝑚钢材

𝑚

钢材

31.6𝑘𝑔

(2)则自行车的总体积与钢材体积的关系:(1−)𝑉=4×10−3𝑚3,

2则𝑉=8×10−3𝑚3;

第18页,共19页

橡胶的质量:𝑚橡胶=𝑚总−𝑚钢材=34.2𝑘𝑔−31.6𝑘𝑔=2.6𝑘𝑔, 橡胶的体积:𝑉橡胶=2𝑉=2×8×10−3𝑚3=4×10−3𝑚3,

33

=则橡胶的密度:𝜌橡胶=𝑉−33=0.65×10𝑘𝑔/𝑚; 4×10𝑚橡胶

11

𝑚

橡胶

2.6𝑘𝑔

(3)由𝜌=𝑉可得,若将所用的钢材换为体积相等、密度为3𝑔/𝑐𝑚3的某合金材料时,

33−33

其质量𝑚=𝜌合金×𝑉钢材=3×10𝑘𝑔/𝑚×4×10𝑚=12𝑘𝑔,

𝑚

则自行车的质量𝑚总2=𝑚+𝑚橡胶=12𝑘𝑔+2.6𝑘𝑔=14.6𝑘𝑔。 答:(1)该自行车所用钢材的体积为4×10−3𝑚3; (2)橡胶的密度是0.65×103𝑘𝑔/𝑚3; (3)自行车的质量为14.6𝑘𝑔。

【解析】(1)根据钢材质量和密度可求得自行车内钢材的体积;

(2)已知自行车的体积及橡胶和钢材各占自行车总体积的一半,可以得到橡胶的体积;用自行车的总质量减去自行车所有钢材质量可求得橡胶的质量,再利用密度公式即可求得橡胶的密度; (3)将所用的钢材换为体积相等、密度为3𝑔/𝑐𝑚3的某合金材料,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其质量,再加上橡胶的质量即为自行车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的计算,关键是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一定的拔高难度。

第19页,共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