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材的新闻收集
一、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出现不良网站的事件
1、事件经过
2017年,一学生家长发现15岁孩子在浏览不良网站,质问之下,孩子道出实情,原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蜀相》课后相关资料的网站链接竟然变成了不良网站链接。该家长向媒体举报之后,教材的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布声明称,该网站遭到恶意篡改,并已经向相关部门举报。后经武汉门调查,抓获了以魏某为首的相关嫌疑人30余人,而教材网站变成不良网站的原因是教材网站因种种原因被注销,魏某等嫌疑人抢先将域名注册。
2、各方观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提供的网页链接,内容应为《历朝历代咏武侯诗词大全》,现该网页内容遭到篡改,已向网络监管部门做了举报。
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专家: 对教材所涉网站进行恶意篡改是有预谋、有组织的网络犯罪。借助教材等公共出版物所客观形成的流量平台,以\"病毒+色情诈骗\"的复合手法实施诈骗等犯罪成为新型的网络犯罪形式,教材这一特殊的\"渠道\",让这类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相关专家: 随着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仅凭单一企业的个体防范,已难以应对网络犯罪威胁,建设警企动的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打造纯净网络空间的根本。
普通网友1: 敷衍了事。
普通网友2: 别怨这怨那的,都是你们做事不严谨造成的,别找理由。
3、个人观点
教材上的网页链接被置换成了不良网站的事件反映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作为教材出版方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虽然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网页被篡改,人教社并非主要责任方,但作为教材的编纂方,人教社承担着教材的审核以及更新等责任,这件事情折射出教材在后期管理中的不足,人教社也并非像其声明中所说的那样毫无关系。这件事给今后的教材编写很多启示,首先是在网址的选择,教材上的网址一定要慎之又慎,其次在后期的管理中应更加细致认真。第二个方面是作为普通的网友民众,对教材的、对国家的信任度太低,当这件事爆出来后,很多网友关心的并不是这其中的真正原因,而是去责骂出版社,甚至是由此上升到国家、甚至是问题。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映出的是一种对国家的不自信。其实正如同专家说的一样,教材出现错误或者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推诿责任或者一味责难,而应去积极的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共同携手去解决问题。
二、语文出版社教材选文修订争议事件
1、事件经过
语文出版社从2013年起对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进行修订,大约更换40%的选文。后有媒体爆出修订的教材将温书林的文章《南京大》、《水浒传》选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删除,这件事在网上引发很大争议。后语文出版社发表声明称并未删除南京大
题材的课文,只是将温书林的文章替换成了张纯如的文章《死里逃生》,因后者不仅反映了南京大的惨无人道,更描写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原因在于其宣扬暴力,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故替换成了《智取生辰纲》。这件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不久后语文出版社再发声明称温书林的文章将继续保留,而张纯如的文章也会选入片段作为同类型文章的对比。
2、各方观点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教材主编): 网传我们撤掉了南京大内容,这是谣言,纯属混淆视听……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将温书林的《南京大》一文换成了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片段《死里逃生》……因此,语文出版社教材中不存在将南京大题材撤掉的问题。
付彩云(长安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一般来说,语文教科书中被更换的篇目大多是陈旧内容,离现在学生生活太远,会更换成有时代性的篇目。
魏力耘(西安市五中语文教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尽管描述非常出彩,但很暴力。教育应该避免暴力游戏暴力情节,这或许是它可能被换的原因。
普通网友1: 严重怀疑教材编辑已经被西方势力渗透!
普通网友2: 反对改名!我们需要用醒目的\"南京大\"题目来警醒后代!
普通网友3: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涉嫌暴力与和谐社会不符,那《智取生辰纲》涉嫌拦路抢劫难道就与和谐社会相符了?
3、个人观点
语文出版社修订语文教材,其中大约百分之四十的选文被更换,但引起巨大争议的却独独只有这两篇选文。这中间反映出了在教材编写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一个是民族情感与主流对教材的影响。南京大相应的课文被替换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即使是改一个名字也会激起强烈的讨论,这给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必须在民族情感与课程设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则又反映出了社会的规范,反映出法治社会与对教材与学生的要求,鲁提辖使用暴力去维护公平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被提倡了,必须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这个方面来说删掉这篇课文没什么问题,但再仔细想想,如果说鲁智深的暴力不符合现代性的要求,那《智取生辰纲》中吴用等人拦路抢劫就符合现代规范了吗?到底什么样的选文才能做到与社会规范契合,做到争议最少呢?这恐怕是大家都该思考的问题。
三、上海语文教材方言争议事件
1、事件经过:
6月20日,有网友在在网上爆料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后部分网友发现,同一本教材的第6课《马鸣家的新书包》也全部用的\"姥姥\"这一表述。上海市教委在2017年曾对这个问题给出回复称,\"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这件事被爆出后引起了广泛热议,大部分网友表示难以理解,部分专家也指出其中的不妥之处。后上海教委通过微信公众号\"上海教育\"发布处理意见,责成教研室和出版社恢复原文、向作者和社会道歉;停用相关教材以及深刻反省等。
2、各方观点
上海市教委: \"外婆\"外公\"属于方言……\"口语\"姥姥\"比书面语\"外祖母\"更贴近实际,更接近生活,更和蔼亲切。
刘永和(知名教育博主): 根据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外公外婆确实是方言,非方言的称呼确实是姥姥姥爷,似乎更改一下,也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但是原作就是这样写的,用的就是方言,用方言恰到好处,要的就是这样的表达效果,是不能更改的……上海把已经流行的文学作品中的外婆一律改为姥姥,体现的不是书卷气,而是书呆子气。
张洪波(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 不署名、署错名或乱修改,就是侵犯作者署名权和修改权等人身权,有关教科书编写出版单位或个人不但要公开赔礼道歉,还要进行精神损害赔偿。
刘昌松(律师): 所有教育出版机构采用任何作者的作品,依法都应当署名,应当指明作品出处和原作品名称,应当付酬,增删改动作品应征求作者意见,而不能谁叫板就不再用谁的作品,谁不叫板就依旧侵权使用。
普通网友1: 正经事不干,姥姥变外婆,外婆家变姥姥,其实都是外祖母。
普通网友2: 这事儿的起源就是狭隘的地方文化至上主义作祟。
3、个人观点
上海教材出现的这件事反映出的是教材编写中的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教材选文中的版权问题,我国的著作权对于教材上的选文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无视作者的权利。此次在未知会作者的情况下更改选文中的内容折射出的是教材编纂
方对版权问题的忽视,对原作者的忽视。正如很多专家所认为的一样,教材选文并不是法外之地,即使是真的需要做出更改,也必须是在原作者知情的情况下。另一个问题是教材编纂方对\"文学\"的理解程度,上海更改选文中的方言语汇确实是对选文文学性的损伤,其实在选文中出现方言也是无可厚非的,方言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去了解方言、感受方言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部分选文真实性被质疑事件
1、事件经过
2017年3月,有网友指出,老版人教版小学教材中个别课文,诸如二年级下册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涉嫌杜撰。该篇课文讲述了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医生前来做手术,但屋内光线太暗,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射将光聚集了起来拯救了妈妈。然而根据资料记载,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但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因而很多人怀疑这篇课文是杜撰。后来,网友又相继挖掘指出,《地震中的父与子》、《尊严》等课文都涉嫌杜撰。随后人教社发表声明称,新教材已经删除了有争议的文章,并将广泛听取意见,严格审查把关。
2、各方观点
人教社: 在编写新版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教材送有关领域专家严格审查把关。在新版教材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将不再选用。
郭路瑶(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语文不是历史,但也要守住真的底线。我们期待,教材编者能够更\"较真\",对涉及史实的内容抠的更细。
苑广阔(新闻评论员): 《爱迪生救妈妈》退出小学语文教材,是对常识的尊重,也体现了教材编纂工作的变化和进步。
吴长青(教育博主): 伪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混在一起,连编教材的自己都弄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普通网友1: 还孩子们一个真实的知识世界。
普通网友2: 人物虚不虚构,倒没有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想要表达的情感,告诉我们的道理。
3、个人观点
教材选文的真实性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这要分成两个方面来看待,对于一些涉及历史的选文,比如爱迪生的故事需要慎之又慎,反复校对,如果教材上反映的历史都不是真实的,又怎样去教会学生去尊重历史呢?但对于一些文学文本而言,又没必要太在乎真实与否,因为文学的本质就是虚构,只要文学文本的内核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符合真善美的要求也就不必苛求其他了。
五、北京语文教材选入圣经故事惹争议
1、事件经过
2016年,不少网友和媒体对京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课文《上帝创造世界》发表评论,大部分网友表示不能理解,因其选自《圣经》,违反了国家\"教育与宗教分离\"的
。针对这个问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教材中选入圣经的本意在于希望学生可以从神话角度开阔一下视野,了解一些西方名著中的神话故事。后在新教材修订过程中,北京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将圣经中的材料删除,并于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修订的新教材。
2、各方观点
单仁平(环球日报评论员): 教育的导向必须讲政治正确性,文化事业也是一样。然而这种政治正确对应的是大格局和总结果,大概不是随时掏出来衡量、检查教育实践中每一个细节的尺子。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质,而不是做给人看的摆拍。
何新(中国政协委员): 文科教材的编订是不能放开的。一个国家,文科教材应该只有一个蓝本。这不仅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而且也体现着教育的崇高与尊严。
梅华龙(哈佛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博士): 圣经源于古代东方、对西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作,了解圣经其实是我们了解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圣经选入语文课本提现了我们的文明自信。若可在细节上把握好,这绝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们还是不应该被不了解的东西吓退,乃至仅仅是被一个名称迷惑住。
普通网友1: 义务教育是通识教育,不少人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只有课本,课本不讲他们永远不知道,既然是稀缺资源,肯定挑重要的。
普通网友2: 我不希望我孩子在还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被这类文章。
3、个人观点
国家规定的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实质是为了防止宗教势力对教育的影响。但是教材中选入圣经中的故事却不一定是违反这一的表现。圣经虽然是宗教教义,但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从中选取的神话完全可以与中国本土神话对比阅读,只要教师加强引导,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更能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许多人担心这类文章可能会对学生,这种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加之我们并没有宗教的传统和氛围,由受过专门教育的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完全有能力将学生引回正途。不过,可以将这类文章放入高年级课本,在学生辨识力加强的时候再进行学习。
六、总结
总结近些年来关于教材的新闻不难发现,文科教材出现的频率远高于理科教材,而语文教材出现的频率又最高,这中间的原因大概是课程性质的缘故,一方面,理科教材专业性太强,而主要是以客观科学技术的传授为主。但语文教材却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科目,不仅有文选,更要渗透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国家意识形态。而更关键的是,凡是认识几个字的人就能对语文教材提出意见,这是这些年来语文教材备受关注的两个主要原因。其实不管是善意的批评亦或是恶毒的攻击,对教材编纂而言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能在不断改进更新的过程中与社会结合的更为密切,也更能通过教材的修订塑造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