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续谈拉弧圈球的內弧與外弧(附图)
由於許多內外弧討論文章發帖後, 跟帖太長了, 發帖的人意見很不一致, 看完帖的人可能還是一頭霧水. 我引用裡面的跟帖 拿出來 加以整理 繼續討論. 我顺手把所有文章的跟帖 有疑点的 都剪接过来讨论,
借用susu669的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以下只是个人意见, 不代表结论. 有疑点的, 请大家继续讨论.
判断内外弧, 直接看 触球瞬間磨擦的发力方向比较准确. 看挥拍轨迹比较复杂, 因为除了手臂 腕部动作 还有身体迎前动作 , 整个合成 才算 挥拍轨迹.
内弧:斜斜的先往前上磨擦,然后再往前磨擦包球. 外弧: 直接斜斜的往前上顶住球磨擦.
(有人形容 外弧是舔式. 内弧是裹式, 呵呵 形容的真好)
外旋: 定义上跟内外弧无关. 拉球时磨擦左侧往右上磨擦, 让球产生左旋. 正常拉球, 由于小臂内旋的方向是由右而左收缩, 磨擦球的部位靠近右侧往左上磨擦, 所以都是带右旋居多,
外弧, 其实就是 咬球式的厚磨擦弧圈. 先迎前把球撞进海绵 咬球 吃球, 然后顶着球\"拉\"着往前上走. 从触板到脱板都在磨擦范围 没有先后问题(咬球可以说是把球咬住不放 拖着走). 外弧打法 其实是很自然的一个动作, 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小臂的收缩动作 就是以直线为主 乾净俐落 ,然而拍子走出外弧軌跡 乃是因为身体的迎前所产生的\"合力\"曲线. 外弧打法是 力量与磨擦的结合 ! 外弧弧圈, 不是靠手臂去畫弧打出來的!!!.
內弧式包球打法: 磨擦較薄, 磨擦時間較長, 吃球較淺, 打出來的前進速度比較受限. 一般业余球友都靠转臂来包球,容易步入误区 拉漏,不容易拉沖, 磨擦球大都靠胶皮表面黏性. ( 职业选手打出的内弧, 其实应该是外弧的变化型, 为了压低弧线来使用. )
业余的朋友 大都因为咬球做的不好, 许多人都会用转臂转腕包球方式 来拉球, 靠的是表面的黏性来磨擦, 相对于 一般外弧弧圈打法, 这种包球方式 咬球较浅, 磨擦较薄.
其实真的要分类 应该有三种
1. 小臂直线拉球 也就是 直接往前上摩擦 打磨的 -- 俗称外弧. (加上身体迎前的动作形成外弧曲线)
2. 快带, 反拉的动作, 或者如波尔的近台小高吊 -- 为了控制弧线的内弧. 前臂在拉球的动作 多个压拍动作, 但是动作不大. 此动作乃由 外弧拉球 变化而来. 可视为过渡技术.
3. 业余球友的变形弧圈 -- 大动作的转臂 转腕 的包球方式, 咬球较浅, 磨擦较薄. 不容易拉出速度 容易拉漏 手动作太大, 拉完球容易重心后仰. 这种打法因为没有迎前咬球的加速动作, 想增加速度只能往前撞击, 有了速度却牺牲转速.
咬球其实大家也说的很明白了, 就是利用迎前的力量 触板时让球深入海绵 咬住球 继续往前上拖着球跑一小段距离 然后脱板. 高吊加转 磨擦时间较久, 拉前冲则因为挥拍速度快, 磨擦时间较短 .
我也常常跟业余朋友解释 , 咬球本来就是先打后磨, 不用在刻意去多个打的动作 才去摩擦.
而打第三种的包球方式拉弧圈的业余朋友, 因为没有咬球吃球观念跟手感 大部分都会对外弧打法抱着质疑的态度. 也正因为没有咬球吃球观念跟手感 跟他说先打后摩 打磨结合 是很容易步入误区的. 因为他们会以为要先往前击打才去摩擦.
小弟以前就是属于第三种的 变形弧圈... 因为很不稳定 没什么杀伤力 最后彻底放弃 重练弧圈...终于入门. 后来我才 发现 有内外弧之分别.
以下是引用阿拉丁时代在2006-1-20 1:42:00的发言:
我不太同意老兄的观点,我是个外弧的选手,我也经常收集一些录像,从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角度做了一下比较,专业选手大概是百分之一百都拉外弧(特别是中国的),不过也有上些特例,就是正反手快带弧圈球和反拉的时候,而业余选手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拉内弧,这也就是业余选手在拉弧圈球上的误区 业余确实打内弧的多 职业外弧的多. 內弧是不是误区? 我不肯定. 但是很多业余朋友包含我自己以前的打法在内, 错误的内弧的发力都太过依赖转动小臂的力量来画弧, 这我肯定是一个误区. 应该多利用身体的力量来控制挥拍弧度, 而不是转臂. 转臂包球打法因为摩擦较薄 吃球较浅 发力拉容易拉漏 . 我的感觉是, 外弧发力是最直接简单的动作, 小臂收缩走直径, 靠身体迎前腿腰的力量来作用於拍子, 产生前进力量而产生外弧轨迹. 对于会打外弧的职业选手, 偶尔打出内弧是配合身体动作来控制弧线而使用, 是刻意的, 外弧打法是比较自然的.
以下是引用井底蛙在2006-1-20 11:01:00的发言:
外弧拉不好就成打了,动作做不好还容易重心偏后,拉不好前冲.正手业余的还是内弧练的快点,等到练到一定成度时再试试外弧.反手可以直接从外弧上手. 不认为 外弧比较难. 我教人拉球 都直接教 外弧. 學會外弧, 再學內弧很容易. 反之, 先會內弧 要再學外弧 瓶頸較大. 因为打内弧比较容易步入学习误区,太注意手的动作而忽略了身体的力量. 我认为外弧一定要学,而且最好一开始就练外弧.
以下是引用jkaddress在2006-2-19 12:04:00的发言:
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 如果挥拍轨迹是一圆弧,内弧的圆心在身体前面,而外弧的圆心在身体后方。仔细观察一些高手的动作,可以发现有些挥拍轨迹是近乎直线的,这该叫什么“弧”呢?
判断内外弧, 直接看 触球瞬間磨擦的发力方向比较准确. 内弧:斜斜的先往前上磨擦,然后再往前磨擦. 外弧: 直接斜斜的往前上顶住球磨擦.
外弧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前臂和腕关节的爆发力来加强旋转,并获得更高的速度
外弧靠腿腰發力所產生的爆發力 為主,来产生前进速度. 小臂跟腕部用来加強旋轉.
以下是引用猪在2006-3-25 21:04:00的发言:
我自己看大力勤比赛录象,感觉下转的外湖,摩擦更好。上转的拉内湖,这样球包得住。
下旋很强的 用外弧拉 其实很轻松 . 至于哪种磨擦效果好, 没有一定. 上旋的拉外弧, 也没问题的.
以下是引用王者在2006-4-21 1:48:00的发言:
感觉外弧拉球更充分!但必须要迎前才能发挥外弧的特点!个人体会!
这体会很好. 外弧的前迎发力 很重要.
以下是引用ndd6852在2006-4-21 16:29:00的发言: 反手内弧稳定,旋转强,但速度慢。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 另外, 弧线也比较低 拉的比较短 让对方无法借力 是其优点.
以下是引用王巧巧在2006-4-30 15:22:00的发言:
不过,当时我还是初学,对教科书中“拉弧圈的挥拍轨迹有外弧、内弧两种”感到一头雾水,也就一直没在意这个问题。今天,看了这个岾子,突然想起,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象波尔正手拉前冲弧圈的挥拍轨迹,左肩部包括左上背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前顶动作,也就是挥拍轨迹似乎是外弧。外弧的好处,我个人认为比较明显的有两点,一是加大了对球的撞击成份,可以使球的速度更快,特别是改为大球后,加大撞击很有必要;二是不容易漏球,特别是来球比较轻、短、软时。即使是最优秀的运动员,在拉弧圈时,遇到难度大的来球,照样有发生过拉漏球的情况。
您的看法 非常精确 ! 我改外弧打法之后, 很少漏球. 波尔的前冲示范录像 确实是 外弧打法.
以下是引用WZM668在2006-4-24 16:10:00的发言: 业余选手还是内弧比较好,不允易失误
不一定. 很难有界定的标准. 拉高吊和快带全是内弧
不對!!! 外弧也可以拉高吊加转 没问题. 王大力的示范录象 打加转 拉前沖 都是外弧.
正手用内弧好,反的用外弧好。
我刚好相反. 这应该依照个人打法而定. 不能说 哪种好.. 哪种不好. 以下是引用zhaowuzu在2006-1-17 19:23:00的发言: 在身体迎前做地不够协调的前提下,内弧容易形成过分依靠手腕调节甚至发力的毛病,出现过分“包”球,出球无力的现象。
是的, 這是內弧選手要注意的誤區.
以下是引用zhaowuzu在2006-1-17 19:23:00的发言:
因此,不要在击球过程中为“弧”而“弧”,而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通过加强和协调迎前的重心发力来解决出球的力量和旋转问题;二是根据发力和控制的协调情况,自如选择内弧或外弧。一个击球动作如果长期感到别扭,可以换个思路,调整一下击球方式。
說的很好!
以下是引用马勃在2006-4-5 15:20:00的发言: 直板也可以打外弧,外套可以打,国套也可以。
是的 !
以下是引用YibomTT在2006-4-6 0:07:00的发言:
但是,直板拉外弧的确有点难度,内弧会拉得好些.拍型问题嘛.
不對! 我用直拍拉外弧 很轻松. 以前我是内弧打法, 练到后来变成外弧. 我学拉球的时候不懂, 练了之后才发现. 说实在话, 在我练成外弧之前, 我也会对外弧打法产生很大的质疑, 很难接受. 我算是比较幸运, 无意中练成了外弧. (当然 回头打内弧 是没问题的)
以下是引用火鸟在2006-4-11 11:39:00的发言: 内弧是基础,练好内弧再练外弧
不對! 这应该没有谁是谁的基础的说法. 直接练外弧是可行的. 这不是难度问题, 应该是业余朋友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的想法是, 先学外弧反而是个捷径.
以下是引用cwf666在2006-5-7 0:28:00的发言: 内、外弧应该不难理解!我用文字试着表达一下。
内弧:假设触球时拍型垂直于台面,在摩擦球体的过程中,拍型逐渐转为前倾的(前倾是为了裹住球)属于内弧拉球;
外弧:和内弧正相反,在触球的过程中,拍型由前倾逐渐向垂直角度转化的是外弧拉球。
其实在实践中,我觉得练拉球关键在于要体会摩擦球的感觉,这是重点,内或外弧要顺其自然,培养手感最重要。
同意 ! 表达的很清晰. 内弧要尽量自然 不能太刻意去转臂包球. 以下是引用nelsontung在2006-5-29 14:12:00的发言: 个人认为外弧不可取,因为吃球时间明显短了!!!
不同意. 正确的外弧打法 , 吃球时间是足够的. 事情没有绝对. 以下是引用圣子道在2006-6-19 9:06:00的发言:
问题:是不是打击较多,吃球较深的拉球叫裹式,吃球较浅,摩擦为主的拉球叫舔式,外弧线和内弧线与舔式和裹式有什么联系?
以前冲为例子, 外弧击打比内弧多. 吃球较深, 但摩擦时间较内弧短. 外弧是舔式. 内弧是裹式. 您说相反了. 不过这形容的很贴切 呵呵! 我喜欢.
以下是引用幽浮在2006-6-27 8:38:00的发言:
德兄,你在前面曾说:“小臂收缩的轨迹, 相对于身体来看, 应该是接近越接近直线越好。”这一句的“接近、越接近直线越好”准确地说是什么意思?相对于身体的什么说“越接近直线越好”?请再仔细解释一下。——附带说一下,你谈拉球的一系列体会文章,对我启发也很大呢!
幽浮兄,
身体不动, 大臂不动, 手腕不动, 只收小臂的情况下, 小臂收缩軌跡 就是敬礼动作, 一般人从150度夹角收到60度, 距离其实不长. 如果拉球的时候, 收小臂还要绕弯路, 画弧, 肯定是会影响瞬间发力. 所以这个路径 越接近直线越好.
直线是最自然的. 刻意去压弧线, 一定会影响收缩速度.
我打的外弧发力并非是控制小臂来画弧, 而是整个迎前(重心转移,转 转腰)+手的动作 整个作用于拍子 所形成的 合力轨迹. 收縮小臂的路徑, 走的是直線, 非常自然.
很多人外弧打不出来 是因为用手臂在画弧,呵呵 身体没动, 只好靠手臂. 平时最自然的甩鞭发力方式 其实是外弧, 内弧反而是刻意的.
我以前是打内弧的, 但是跟大多数业余朋友一样, 步入误区, 主要靠转小臂来达成,手臂绕了很大的弯路,很不自然, 拉球沒什麼威力. 当我会打外弧之后, 我的内弧发力轨迹 已經學會靠身体来调节揮拍弧線.在某些情况下, 才刻意去使用内弧打法, 但那也是自然反应, 视情况需要而定.
以下是引用幽浮在2006-6-27 19:49:00的发言:
这样说我就明白了!弧圈动作本身形成的“弧”确实是合成的。我记得Zorro在他的《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分解与合成、内在发力机制》一帖里就“分解”得很清楚。
(由于文字超过, 五楼有后续跟帖)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 欢迎一起讨论
孔令辉这图 我認為是 内弧. (反拉弧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王大力拉冲下旋球 -外弧 (小弟采这种打法)
波尔拉冲上旋球 -- 外弧
波尔反手 反拉弧圈-- 内弧 (圖片來源: laoyou)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波尔正手起下旋加轉-- 内弧 (圖片來源: laoyou)
孔令輝 反手外弧
王大力 起下旋球 拉加转 (外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在此要澄清一下, 当初讨论这问题的初衷. 1. 我并非要证明 内弧是错的.
内外弧打法应该是要看情况而运用 调整. 不能每一球都内弧 也不能全都是外弧. 但是拉球 攻球 的基本动作, 肯定是 外弧為基础. (如唐博士 中国国家队弧圈教学影片都是示范外弧)
2. 澄清业余朋友 对于 外弧 的错误印象.
外弧可以拉加转 也可以拉前冲! 毫无疑问! 没有所谓磨擦不足的疑虑. 请勿以讹传讹.
3. 避免业余朋友转臂画弧去拉球. 避开学习误区.
那会摩擦过薄. 难以体会 咬球磨擦的拉球方式. 也难以拉出球速来. 要尽量用身体去控制弧度, 手臂只微调拍型来配合磨擦.
4. 外弧打法比较接近打磨结合的说法.
从球触板撞击到脱板都在磨擦范围. 动作乾净俐落.
相反的, 反带 反拉弧圈 视情况需要带点内弧, 原因是摩擦要薄 撞击要少, 压低弧线. 此时的内弧 就不是利用包球来加转了. 5. 外弧 跟 外旋 是两码子事情. 很多人搞在一起呢. 我鼓励业余朋友们, 要尝试去用 外弧起重下旋 . 打出加转之後 , 您的拉球的世界会变的更宽广. 從此內外弧 隨心所欲.
以下是引用nelsontung在2006-6-23 13:02:00的发言:
个人感觉:内弧效果更好些,摩擦更足!外弧相对出手更快些!内弧就是包球动作的拉球方式. 触球过程有往前压拍的动作. 我认为 外弧出手可快可慢.
外弧打法吃球较深, 触球瞬间往前上拉的弧线 已经有增加吃球时间的涵义, 而且外弧发力顺畅, 力量大 就算吃球时间短, 一样可以制造强烈旋转. 相对的, 转臂包球方式的内弧打法, 吃球较浅, 靠的是表面磨擦力, 磨擦时间要拉长才能产生足够的旋转. 但是因为发力方式不自然, 力量打了折扣, 效果未必比外弧好.
以下這篇說的很好!!!
以下是引用lvhuifeng在2006-6-29 16:32:00的发言:
这些天论坛上好像有不少关于打磨结合和内弧外弧的文章,对此特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谓打磨结合,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描述,指的是拉球过程中靠撞击把球吃进去通过摩擦去获得一定的弧线,这样可以在保证弧线的同时具有快速向前的速度。这样是为了充分利用地板的形变而产生速度和旋转。由于我们的挥拍轨迹是向前向上的所以肯定是打磨结合。
经常所说的先打后摩其实都是一回事,所说的意思也是一定要把球吃进去以后再获得旋转。现代乒乓球地板之所以软硬要合适就是为了地板能吃球。 前段时间老听说内弧外弧的说法,后来看来一下所谓的内弧外弧,其实也很简单,拉内弧时,地板的形变一定不会太大,但是球在胶皮上的停留时间会比较长,也就着成了旋转会比较强。这种拉法实际上在现代乒乓球中并不提倡,因为力量和速度欠缺,在训练的时候教练经常会说不能包球,就是说的这个。 外弧和打磨结合实际上是一样的,通过向前向上获得力量和旋转,这是乒乓球比较提倡的打法。
就我个人体会来说,我拉球基本是直线,没有内弧外弧的说法,只是在打球的时候,有时怕旋转不够,临时包一下球,就成立内弧。而在向前移动的时候挥拍轨迹则会看起来象外弧,而大多情况下既不是内弧也不是外弧。
呵呵 这跟我的结论是一致的. 我也跟职业教练如 绝对版主 确认过. (小鱼儿网 全乒乓的版主等 都认同我对于 打磨结合 先打后磨 的说法)
业余的朋友 大都因为咬球做的不好, 许多人都会用转臂转腕包球方式 来拉球, 靠的是表面的黏性来磨擦, 相对于 一般外弧弧圈打法, 这种包球方式 咬球较浅, 磨擦较薄.
其实真的要分类 应该有三种
1. 小臂直线拉球 也就是 直接往前上摩擦 打磨的 -- 俗称外弧. (加上身体迎前的动作形成外弧曲线)
2. 快带, 反拉的动作, 或者如波尔的近台小高吊 -- 为了控制弧线的内弧. 前臂在拉球的动作 多个压拍动作, 但是动作不大. 此动作乃由 外弧拉球 变化而来. 可视为过渡技术.
3. 业余球友的变形弧圈 -- 大动作的转臂 转腕 的包球方式, 咬球较浅, 磨擦较薄. 不容易拉初速度 容易拉漏 手动作太大, 拉完球容易重心后仰. 这种打法因为没有迎前咬球的加速动作, 想增加速度只能往前撞击, 有了速度却牺牲转速.
咬球其实大家也说的很明白了, 就是利用迎前的力量 触板时让球深入海绵 咬住球 继续往前上拖着球跑一小段距离 然后脱板. 高吊加转 磨擦时间较久, 拉前冲则因为挥拍速度快, 磨擦时间较短 .
我也常常跟业余朋友解释 , 咬球本来就是先打后磨, 不用在刻意去多个打的动作 才去摩擦.
而打第三种的包球方式拉弧圈的业余朋友, 因为没有咬球吃球观念跟手感 大部分都会对外弧打法抱着质疑的态度. 也正因为没有咬球吃球观念跟手感 跟他说先打后摩 打磨结合 是很容易步入误区的. 因为他们会以为要先往前击打才去摩擦.
小弟以前就是属于第三种的 变形弧圈... 因为很不稳定 没什么杀伤力 最后彻底放弃 重练弧圈...终于入门. 后来我才 发现 有内外弧之分别.
以下是引用幽浮在2006-6-29 18:17:00的发言:
德兄说:“弧圈球基本动作只有一种,就是外弧式拉球, 各位可能没想到过,近台快攻、抽打等基本动作,就是外弧的方式击球。内弧反而是临场反应,偶尔用来压低弧线的一种过渡手段。”
——这真是拨云见日、鞭辟入里之言!!!这种理解,就把自近台快攻练起的进攻技术赋予了有着自身成长发展内在逻辑的、统一的生命有机体!从近台攻开始培养的基本动作框架和发力机机制,不就是以后的弧圈正确发力模式的母胎或雏形么?!这才是有机的、完美的技术理解!!!
附带说一句:本人就是“云中客”,早先在博乒网注册过,但忘了密码,怎么也无法登陆,只好换成现在的网名。这一点德兄是了解的。
云兄 , 谢谢您的认同! 呵呵 其实这也是有迹可循的, 近台快攻 抽打 等动作 小臂挥的就是直线, 配上身体转腰动作 其实就是 明明白白的外弧曲线.. 这样的威力最大. 如果硬是要把 快攻 改成内弧打法, 怎么样都是慢的, 不自然. 许多文章所谈的 \"传统式弧圈 以磨擦为主\" 没有打磨结合, 我认为 谈的就是 内弧式弧圈 , 主要靠胶皮表面的黏性磨擦 触板时的撞击很少, 前進力量不足. 如果想拉冲, 往前撞击过多 提早脱板, 就会牺牲旋转 而失去杀伤力. 随着胶皮技术进步, 把 外弧式弧圈 \"先迎前吃球 再 咬住球 继续往前上 带动的磨擦方式\" 的打磨式拉球 变为可能, 小臂就是直接走直线 动作乾净俐落 , 才有可能同时打出速度跟旋转 , 才有爆拉 爆冲 这回事. 如果拉球时, 前臂走的是 内弧 弧型, 就如快攻走弧型路线一样, 速度就会受限.
这是小弟谈了很多文章 才慢慢整理出来的思绪. 以前我不认为业余朋友要去分内弧外弧, 但后来发现我是错的. 我认为, 不会打外弧弧圈的朋友, 很难体会打磨结合的理论, 也容易步入学习误区 (当然, 也有内弧打的很好的高手 不要找我阿)
各位用内弧方式拉球的人 可以试试看去找个削球高手 拉拉看低平带速度的 加转下旋球, 是不是很辛苦 ? 呵呵, 用外弧方式来拉加转下旋, 可是轻松的很.
以上也是我打了几年内弧式拉球 转换成 外弧式弧圈 的感想.
欧洲选手多用外弧,中国选手多用内弧。外弧有利于发力,内弧有利于摩擦。主要是内弧作用于球的时间要稍长,但不可为了增加摩擦球的时间而勉强增加摆动弧线的弯度,那就可能影响摆速,得不偿失。欧洲不少弧圈型选手的身体素质和击球瞬间的摆速多优于我国攻击型运动员,但成绩落后于我国运动员,其原因虽然很多,但摆动弧线的形状不佳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因此建议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要坚持以向内的摆动弧线击球。————引自张惠钦老师的著作《乒乓球的旋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
我认为, 中国选手 到了今天 已经不是以内弧为主了.... 毕竟那是20几年前的着作... 他书上那句话 有点过时了...
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在内 那就是 大球 跟 小球 的差别. \"如今大球时代, 应该打磨结合, 把力量 速度 磨擦 都结合起来\" 这句话大家常听到吧. 小球时代 用内弧薄磨擦方式 也许力量还够, 但是到了大球时代, 外弧厚磨擦方式的打法盛行 不是没有原因的.
(磨擦的厚薄跟迎球面积大小的说法是一致的)
大部分的弧圈教学影片 也都是以 外弧打法为主,如唐博士的教材
里面的示范影片 拉弧圈的声音都很响,就是所谓的打磨结合 以迎前咬球为主的外弧式弧圈. 目前我还没看到 教学影片是打内弧的, 如果有也是很少. 當今有經過正式訓練的年輕人, 也都是打外弧. 誰是主流? 這答案不是很明顯了?
朋友們学球也不一定要拘泥文字表面的意义, 或者受限于过去的书本跟着作, 也要能接受新知 融会贯通, 如此才能后浪推前浪 一代比一代强. 谁说业余的打内弧就好, 职业的才打外弧? 我第一个反对这种说法. 这分明是自我催眠.
业余朋友打内弧的多, 若以内弧打法自满 无法接受新观念, 打的顺就好, 再讨论也没用,那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许多职业高手不愿意来讨论, 我想这也是原因之一, 辩论这些是没意义的.
我坚决谈这些, 爲的是了什么? 证明谁对谁错 对我一点意义也没.
就算冲着版主不干, 我也是要说实话.
业余朋友 不要再自我催眠,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望镜自怜. 如果打球只是为了出汗 运动 高兴就好, 那谈这么多也是浪费时间.
几位坚决己见的朋友, 我谈这些的目的 不是要证明你们错, 你们有自己的喜好 选择 , 我不想再去影响各位,
我只是希望其他更多的业余朋友看到这篇的讨论, 可以再看清楚一点, 自己做好自己的选择. 不要人云亦云 .
昨天特地下载国家队教学影片 其中的加转弧圈球教学. 整个看完, 更确定我的信心. 里面的教学影片示范 清一色都是 外弧. 小臂就是直接斜斜的往前上拉, 不拐弯向前压拍 小臂动作乾净俐落. 而在实战中的剪接影片, 偶尔出现一两球因为要压低弧线 而打出的内弧 , 而这种控制弧线高低的内弧打法, 就是我说的 由外弧基本打法 变化而来, 纯粹是\"过渡\"使用. 尤其是对付削球选手的加转下旋球, 用的还是道道地地的外弧, 跟小弟的说法 完全符合.
不知道 唐博士 加上 国家队 两个教学影片 , 够不够说服力? 够不够专业呢?
最近时常上MSN跟绝对版主黄教练 交流请教, 更确立了我一些论点的正确性. 没确认的情况下 我也是不敢轻易去主张的. 上星期跟一位从小每天练球十小时的专业人士交流, 他看了我的起重下旋的拉球能力 感到认可. 而我用的就是 外弧的方式拉球.
小弟從上禮拜開始, 每个礼拜會定期跟两位职业教练當面请教更多的乒乓技术 , 包含乒乓球教学的方法, 到时我会陆续跟大家分享我所获得的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