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应用研究 汉语 ¨牟" 汗生白刍车专喻并口 隐喻连续体关系 口徐士爵士蜀 摘要: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 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 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 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关键词:手转喻 隐喻连续体 一、引言 (…)部分代整体 认知语言学认为,用来描述大千世界的语言是丰富多 与“手”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拥有手的人了。汉语中 彩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直接体会语言的魅力,而是 有很多以“手”来代指“人、劳动力”的词语。如: 需要付出些许认知努力,才能理解其中奥妙。这样的语言 (1)国手:精通某种技能(如医道、棋艺等)在国内 现象大都是以转喻、隐喻的形式体现的,可以归纳在意象 教第一流的人。 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 (2)投手:投球的人。 自然的。转喻是用易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 (3)二传手:排球等运动中负责二传的人。 分代替整体或者其它部分,或用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 (4)歌手:唱歌的人。 部分的认知过程,以邻近性为基础。而隐喻则是借用一事 (二)工具指使用者或动作 物来描述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以相似性为基础。大量的 手最突出的功能无疑就是用来做事,从事劳动生产,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转喻和隐喻不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即手是做事或劳动的工具,在汉语中也出现了以手代指 更是人们基本的思维、经验和行为方式。认知语言学兴起 “劳动或行动”的用法。如: 以来,认知语言学家一直认为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而转 (5)眼高手低:比喻自己要求的标准高,但实际工作 喻很多时候就被作为隐喻的子类来研究。近几年也有学者 的能力低。 认为,与隐喻相比,转喻更具本源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 (6)束手束脚:比喻做事顾虑多,不敢放手去做。 喻的。但Jakobson在指出转喻和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 (7)手下留情:留点情面,比喻做事不要太苛刻。 的同时,也对它们进行了区分,指出:隐喻是聚合端,转 (8)拳手之劳:很容易就 擘4的事,多用于帮助别人时。 喻是组合端。在聚合和组合的关系中,聚合意味着选择, (三)生产者代指产品 是选择就有两者之间的替代。可以互相替代的事物之间一 文字对于历史记载的深远意义毋庸多言,而文字的书 定有某些地方相似。相似性是被增添到邻近性上的,因此 写就恰恰离不开“手”。因此,汉语中还有以“手”代指 任何转喻都带有一点隐喻的色彩,任何隐喻也都带有转喻 所书写的“文字”的现象。如: 的痕迹。Radden、Taylor、Panther和Thornburg等的研究 (9)“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 汉书・郊 成果说明,无论是词汇还是习语,它们在意义上都体现出 志上))) 了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转喻是隐喻的基础,转喻可 (1 0)手艺:做出的饭菜或陶艺品。 引起转喻映现。刘正光(2002)也认为转喻和隐喻二者之 三、“手”的转喻和隐喻的连接点现象 间构成连续体关系。其区别应是标量的而不是离散的,转 手在劳动过程中,自然要掌握一种技能。既是技能, 喻和隐喻分别处于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因此两个实体问的 自然熟能生巧,渐渐地,“手”就跟“技能,方式,技 概念关系由于以下两种机制的作用而可能更接近于连续体 巧”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汉语中存在以“手”代指 的某一端。一 个是转喻的经验基础对隐喻的源域及其映射选 “技能”的用法。如: 择的制约作用,另一一个是抽象机制(本身就是转喻性的)。 (11)能手: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 本文尝试以汉语“手”所衍生的词语或习语为对象①,说明 (12)高手:技能特别高明的人。 其中存在的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 (1 3)生手:新做某项工作、对工作还不熟悉的人。 二、关于“手”的转喻现象 (14)强手:指技艺等高超的人。 转喻(metonymy)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用“A”来指称与 笔者认为这几例中的“手”虽然表面上仍然指人,但 “A”有关的“B”的语言现象。 已经不是单纯指实施某种行为的人,而是指掌握某种技能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 “手是人类外在的头 的人,更侧重于人所掌握的技能。从“手”到“人”再到 脑。”人们善于通过对手的认知,用与其相关或相似的事 “人掌握的技能”,已经实现了“手”这个具体的认知域 物来生成新的概念。于是就有如下几种转喻现象: 和“技能”这个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的跨越和映射,因此, 2011.01 语言应用研究 这里的“手”可看作是转喻隐喻的连接点。 四、关于“手”的隐喻现象 五、讨论和结语 以上关于“手”的转喻和隐喻分析,可以用下面图1表 隐喻的本义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涉及 示。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关“手”的转喻和隐喻现 两个事物,一是出发点,即始源域;二是目的地,即目标 象,因为有了一个连接点“技能”,的确存在一个连续体 域(王文斌,2007)。人们通过源域和标域之间的互相映 现象,形成了一个语义链。以“手”为例,先是陆续转指 射,寻找源域与标域之间的相似点,以建立和解读隐喻。 (一)“手”是始源域,是“阴谋诡计或权势”为目 标域的隐喻 把这一用法进一步扩展到了“计策,策略,诡计,权势” 等方面。于是,“手”是源域,“阴谋诡计或权势”为目 标域的隐喻就产生了。如: (15)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拥有手的人,手从事的劳动/书写的文字和劳动中获得技能 的人,然后通过一个连接点,指示人所掌握的技能,再分 别映射到其它抽象域上,如策略阴谋、控制掌握、密切关 为是基于其转喻用法之上的。 转喻: 隐喻 上面讲到了以“手”代指“技能,技巧”,汉语中又 系、经济状况和心情。由此可见,它的隐喻用法,可以认 [二 (16)手黑(辣):做事方法毒辣凶狠。 (1 7)手脚:为了实现某种企图而暗中采取的行动。 (18)手眼通天:比喻擅长专营,手段高超。 (二)以“手”为始源域,以“控制、掌握”为目标 域的隐喻 手在肢体各个部位中是最灵活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 也都是用手操纵各种器械,因此,手在很多时候处于支配 指导地位。所以,以“手”为源领域,以“控制、掌握” 为目标领域的隐喻。如: (19)逃不出某人的手心:脱离不了某人的掌控。 (20)翻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不得不受某人控制。 (21)捏在某人手里:由某人说了算。 (22)(你的命)在我手上:由某人控制,掌握。 (三)以“手”为始源域,以“关系密切”为目标域 的隐喻 盛 r }l 劳技动能q 的跌人得卜 J .—— 图1 在此,笔者认为,这应该归因于人类特有的认知功能 和规律:人们往往借用已知的事物,去了解未知的事物。 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 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 手和脚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生活中也 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王寅,2005)。正所谓“近取诸 常常是手和脚互相合作协调来实施一些复杂的行为。渐渐 身,远取诸物”,先联想到与“手”相关的“人”,然后 地,人们便借手和脚的关系,来描述某种亲密的关系,尤 联想到“手从事的劳动或产出的产品”,继而到“劳动中 所掌握的技能”,再到“策略,计谋”“控制,掌握” 其是指兄弟、血缘关系。如: (23)手足:比喻弟兄。 (24)谁无兄弟,如手如足。(李华 吊古战场文 ) “密切关系”“经济状况”和“心情”等一系列看似与 (25)你我情同手足,这件事情,我肯定是要管的了。 (2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罗贯中 三国演 义》) “手”的本义没有太大关联的隐喻意义,整个意义链是连 续统~,浑然一体的。转喻义“人”和隐喻义“心情”分 别位于这语义链的两端,链上的任何一个意义都只是更接 近某一端而已。 注释: (四)以手为始源域,以“经济状况”为目标域的隐喻 钱财一般经由人们手中散播出去,中国人又历来倡导 济状况”为目标领域的隐喻。如: (27)手松:指随便花钱或给人东西。 (28)手紧:指不随便花钱或给人东西,也指缺钱用。 (29)手头:个人某一时候的经济状况。 节俭持家,于是汉语中就出现了以“手”为源域,以“经 ①本文所举例子若无特别标明出处,均为日常生活用语。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 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 sny 0f Chicago Pres s,1980. (30)拿不出手:因数量少或质量问题而不好意思送 人,多指财物。 (五)以“手”为始源域,以“心情”为目标域的隐喻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倡导“喜怒不形于色”, [2】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J].外语教学,2006,(3). [3]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4]彭增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J].修辞学习,2004,(6). 这就使得人们更擅长从一些动作,尤其是手上的动作去判 【5】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 断一个人的心情。于是,就形成了以“手”为始源域,以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心情”为目标域的隐喻。如: [6】王铭玉.隐喻和换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7]朱明泉,张智君.言语与手部运动关系的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 进展,2007,(1). (31)握拳透掌:表示愤怒。 (32)磨拳擦掌:表示急切想做某事。 (33)拍手称快:表示喜悦 (34)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耐烦。 (徐娟娟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