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2 2003.310-311.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1卷第1O期J Med Theor 8L Prac Vo1.21,No.10,Oct 2008 收稿日期2008-04-09 7王广舜,张建生,韩恩昆.甲状腺喉返神经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 天津医药,2006,34(9):657—658. (编辑晓旭) 胸内甲状腺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附13例报告) 李智斌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二医院普、胸外科441800 摘要 目的:回顾性总结胸内甲状腺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我院1992年一2006年收治的l3例本病 患者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12例得到确诊,1例误诊。全组均经手术治愈,术后病理诊断:甲 状腺腺瘤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正常甲状腺组织各2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随访2~1O年,全组无复发。结论: 本病诊断主要靠病史,体检,x线及CT检查。位于前上纵隔的胸内甲状腺,其胸内病灶与颈部甲状腺相连,X线透 视可见肿物随吞咽移动,是本病与其它前上纵隔肿瘤鉴别的依据。治疗首选手术。喉返神经损伤是术后重要并发 症。依据肿物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颈前低位领壮切口适合大多数病灶位于前上纵隔的病例。估计操作 困难病变达主动脉弓以下者,宜行胸骨切开或开胸处理。 关键词胸内甲状腺肿诊断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85(2008)10-1182—02 胸内甲状腺肿是指肿大甲状腺部分或全部位于胸廓人 口以下,目前多认为肿大的甲状腺体积50%以上位于胸廓人 口以下者为胸内甲状腺肿[1]。其组织类型主要为结节性甲 状腺肿、甲状腺腺瘤,极少数为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癌。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 45 ̄78岁;平均62岁,病史15d ̄30年。 颈前两层筋膜之间’,两侧有颈前肌群。在吞咽运动、胸 腔负压吸引及甲状腺本身重力作用下,逐渐肿大的甲状腺向 胸内坠人_2]。肿物多位于前上纵隔,少数位于中、后纵隔。 临床上分为:(1)坠人性胸内甲状腺肿,颈部甲状腺肿顺气管 前筋膜下坠入胸腔而形成,临床此类病例占6O ~ 70%_3“],本组11例占85%。(2)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由胚 胎时期留在纵隔内的甲状腺组织发展而来,胸内异位甲状腺 与颈部甲状腺不相连_4],临床较少见,本组仅2例。本病组 织类型主要为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少数为正常甲 状腺组织、桥本氏甲状腺炎或甲状腺癌[3]。本病的诊断、治 疗与颈部甲状腺肿既有相同之处,亦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2临床表现干咳、胸痛、胸闷、憋气7例,吞咽困难3 例。其中9例颈部可扪及肿物;无自觉不适3例。X线胸片 CT检查提示胸内肿物与颈部甲状腺相连11例,2例不与颈 部甲状腺相连。肿物位于右前上纵隔6例,左前上纵隔4 例,前上纵隔2例,左下后纵隔1例。9例行X线透视下动 态观察,均见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术前l1例诊断为坠人 胸内甲状腺肿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X线、CT检查 x线片通常可见上纵隔增宽或有肿物阴影,上缘可伸出于颈 部,多伴有气管压迫移位,透视下肿块影可随吞咽上下移 性胸内甲状腺肿,1例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误诊为神经纤维 瘤,1例误诊为胸腺瘤。 1.3治疗全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手术治疗。11例取 动_3]。本组透视9例,均见肿物随吞咽上下移动,此征象为 坠人性胸内甲状腺肿特有。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其他前上 纵隔肿瘤如畸胎瘤、胸腺瘤、前纵隔型肺癌等鉴别。鉴别诊 低位颈横切口,1例取低位颈横切口辅以第三肋间前外侧切 口,1例去正中胸骨劈开切口。手术以甲状腺叶切除、甲状腺 次全切除为主。肿瘤大小约4 ̄18cm。 2结果 断主要依据:(1)坠人性胸内甲状腺肿,在体检时颈部甲状腺 因坠入胸腔而触不到下界,其他前上纵隔肿瘤患者颈部甲状 腺一般正常;(2)x光片可见本病患者胸内病灶与颈部甲状 腺相连,其它上纵隔肿瘤病灶与甲状腺不相连;(3)X光透视 下吞咽时坠入性甲状腺肿病灶阴影可随吞咽移动,其它上纵 术后恢复顺利,2例出现术后近期声嘶,余无并发症。术 后病理诊断:甲状腺瘤8例(其中5例有囊性变),结节性甲 状腺肿2例,正常甲状腺组织2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 随防8~10年5例,随访4年5例,随访2年3例,全组健存 隔肿瘤阴影不移动;(4)CT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胸内甲状 腺有典型征象:①与颈部甲状腺相连续;②边界清楚;③伴有 点状、环状钙化或囊性变;④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有增强效 无复发。2例术后声嘶分别于3个月,4个月恢复正常。1例 桥本氏甲状腺术后3个月出现怕冷、厌食等甲状腺功能底下 症状 口服甲状腺素片40mg/d后症状消失。 3讨论 果但伴有不增强的低密度区;⑤常伴有气管移位;⑥CT值高 于周围肌肉组织_5]。对于位于中、后纵隔的迷走性胸内甲状 腺肿,目前尚无满意的辅助检查能将其与其他纵隔肿瘤相鉴 别。碘131扫描仅少数有功能的胸内甲状腺肿可显示阳性。 胸内甲状腺肿首选手术治疗,不论有无压迫症状、结节 性肿大或腺瘤、是否恶变均应做手术切除。长期拖延,肿瘤 胸内甲状腺肿的临床症状多由于肿块压迫周围器官引 起,如压迫气管、食管、血管、胸膜及神经。症状的轻重与肿 块的大小、部位有关。部分病人全部位于胸廓以下。往往诉 颈部肿物若干年后,肿物缩小或消失,这是由于甲状腺位于 逐渐增大或恶变后将给手术带来困难,增加手术危险性,并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l卷第1O期J Med Theor&Prac Vo1.21,No.10,Oct 2008 随时会因头部位置改变,呼吸道感染或腺瘤囊性变、囊内出 血而突然窒息死亡L6]。术前应常规作气管 V实验,颈部 总之,胸内甲状腺肿手术切口选择原则为创伤小,暴露 好,易游离并保护喉返神经,止血彻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一摄x线片了解气管移位、受压情况,判断气管有无软化及软 般而言,宜先行衣领式切口。估计操作有困难,病变达主 化程度,同时摄胸部正侧位x线片,了解坠入胸骨后腺肿的 位置和程度,以作可能开胸的准备。有吞咽困难者尚需作食 道摄片。胸骨后腺肿对气管影响大,为便于麻醉管理,防止 动脉弓下者,应行胸骨切口或开胸处理。术后,首先要预防 气道梗阻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伴气管软化者。患者应取半 卧位,有利肺部气体交换及颈部回流;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及 咳嗽动作,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防止淤积;有稠厚分泌物者 术中摘除腺肿时因牵拉、压迫气管引起窒息,麻醉应选用气 管内插管麻醉。手术切口选择有一下几种:①颈部低位领式 切口:大多数位于前上纵隔的坠人性胸内甲状腺可经此切口 取出。先切断一侧颈部带状肌下端,结扎切断甲状腺上动静 脉及甲状腺中静脉。用手指沿肿物包膜作钝性分离,将肿物 下极向上抬起。多数可将胸骨后甲状腺肿物拉倒颈部,然后 将肿物向前翻转,解剖并保护喉返神经,小心结扎甲状腺下 进行雾化吸人,稀释痰液;注意肺部体征,了解有无气胸存 在;应用有效抗生素。术后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2d,以防 止喉头水肿,促进创伤恢复。引流管持续低负压引流,防止 积液,保证分离窝腔隙尽快粘合,术后48 ̄72h拔除引流管。 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尚需口服甲状腺素片以补充、调 节甲状腺功能,防止结节复发。 参考文献 动静脉。如肿块过大,可先切断甲状腺颈部将甲状腺与气管 分离,在甲状腺与气管间解剖神经,将肿物连同患侧甲状腺 叶一并切除。如肿物囊性,可先抽取囊内液体,减少体积,再 1 Katlic MR,Wang C,Grillo HC.Substernal goiter(J].Ann Thor 取出肿物。此法创伤小,易保护喉返神经。本组11例采用 此法,均为术前诊断明确者,其中2例术中处理甲状腺下动 Surg,1985,39(4):391. 2 Singh B,Lycente FE,Shaha AR.Substernal goiter;a clinical re— 脉时略显困难。②低位领式切口加胸骨正中切口:在低位领 式切口下方垂直延长呈Y形,纵切胸骨上半部,扩大胸廓入 口进行操作。适用于肿物达主动脉弓下水平,肿物较大,血 view(J3.Am J Otol,1994,15(3):409. 3 黄孝迈,主编.现代胸外科学(M3.jE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266. 供来自胸内,曾作过手术形成瘢痕粘连,有上腔静脉压迫,考 虑肿物与血管关系密切或有恶变者。虽创伤稍大,但术野暴 4李树业,岳长生,主编.头颈肿瘤手术学(M3.西安:陕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3.376. 5胡华成.影象技术在纵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3.实用内科杂志, 1991,11:603. 露好,止血彻底,安全。③胸骨正中切开法:本组1例采用此 法。系误诊为纵隔肿瘤者(胸腺瘤),本法虽术野暴露好,但 因创伤较大,较少采用。④开胸法:取前胸第三肋间切口,适 6王自生.巨大胸内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EJ3.医学杂志, 1984,9:205. 伸 用于不伴颈部肿物的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较大的完全坠入 性胸内甲状腺肿不能从颈部取出或诊断不清者。术野较宽 阔,暴露良好,但不易处理甲状腺下动脉,易损伤喉返神经。 收稿日期2008-05—06 (编辑雪松) 本组1例采用此法,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 甲氨喋呤与来氟米特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 5例临床分析 黄祖凤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甲氨喋呤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风湿内科338000 来氟米特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85(2008)10~1183—0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 特征为血管炎和滑膜炎,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软骨和骨质破 坏,治疗不及时可出现畸形,最终可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甲氨喋呤(MTX)是一种传统的应用最广的治疗类 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者,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21~ 62岁,病程2~65月。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 (ACR)1987年RA分类标准,且均处疾病活动期。活动期是 指符合以下5项中的4项者:(1)休息时关节中度疼痛;(2) 晨僵≥lh;(3)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4)关节压痛≥5个 关节;(5)血沉>28rnm/hc ̄]。 1.2方法MTX口服7.5~15rag,每周一次;LF(爱若华 风湿关节炎药物;来氟米特(LF)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 具有免疫抑制及抗增殖作用,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RA,两者 均为治疗RA的慢作用药物。我院自2007年6月一2008年 3月对门诊25例RA患者应用MTX联合LF治疗,取得了 较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5例RA患者均来自2007年6月一2008 苏州长征一欣凯制药有限公司)前3d给予负荷量50mg/d,之 后维持在20mg/d,所有患者均每天El服叶酸5rag,并在治疗 前3个月加服双氯芬酸钠50mg,每日2次。治疗期间每2 周~1月随访,记录关节肿痛数、晨僵时间,分别查血常规、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