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历史⼩故事,相信我们可以从中品读到很多不⼀样的⽂化渊源,懂得⼀些世理。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有趣的世界历史真实故事,供⼤家参考。
世界历史真实故事1汉尼拔
公元前6世纪末,在⾮洲北部,(现在的突尼斯)⼀带出现了⼀个富强的奴⾪制国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名著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
汉尼拔(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将领哈⽶尔卡尔·巴尔卡的⼉⼦。他的童年正处于第⼀次“布匿战争”时期。因罗马⼈称迦太基⼈为布匿⼈,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汉尼拔从⼩就经受着战⽕的锻炼,9岁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成⼈后,⼀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的仇⼈。25岁时,年轻的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的最⾼统帅。虽然年轻,但他却在⽗亲的培育下成长为⼀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由于从⼩跟随⽗亲,受过多年军营⽣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善于⽤兵。平时,他⽣活简朴,与⼠兵同⽢共苦;战时,他⾝先⼠卒,深受⼠兵的拥戴。有⼈曾这样描写他:“没有⼀种劳苦可以使他的⾝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样受得了。⽆论在骑兵还是步兵⾥,他总是把其他⼈远远地抛在后⾯,第⼀个投⼊战⽃,交战之后,最后⼀个退出战场。”
汉尼拔上任后,就积极准备对罗马的战争。他不仅拟订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周密⽽详尽的作战计划,还暗中派了许多秘密使者,去争取那些对罗马⼼怀不满的希腊城邦站在⾃⼰的⼀边。汉尼拔完成⼀系列对罗马⼈作战的准备之后,决定迫使罗马⼈⾸先向迦太基宣战。为达此⽬的,他⾸先进攻罗马的西班⽛同盟者——富⾜的萨贡姆城。
萨贡姆城遭到突然袭击后,急忙派使者前往罗马求援。罗马元⽼院向汉尼拔发出警告,汉尼拔反⽽责备罗马⼲涉萨贡姆内政。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第⼆次布匿战争正式开始。
罗马⼈本打算兵分两路:⼀路从西西⾥进攻迦太基本⼟;⼀路从西班⽛登陆,以牵制汉尼拔的。可汉尼拔却惊⼈地避开了罗马⼈的主⼒,冒着极⼤的危险,率领⼤军,从⼩道翻越了⼈迹罕⾄的阿尔卑斯⼭,攻⼊意⼤利本⼟,出其不意地给了罗马⼀个沉重的打击。罗马措⼿不及,作战计划全部被打乱了。
这次跨越阿尔卑斯⼭的远征,⾏程近900公⾥,汉尼拔的⼤军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只⽤了33天时间就越过了冰雪覆盖、⼭⾼坡陡、⽓候恶劣、岩多路滑的阿尔卑斯⼭,⾛完这段异常艰苦的征程后,汉尼拔由9万步兵、1万2千骑兵和⼏⼗头战象组成的⼤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头战象了。不久前刚被罗马⼈征服的内阿尔卑斯⼭居民仇恨罗马统治者,所以,汉尼拔的开下⼭时,⼀些⾼卢部落纷纷来投奔,汉尼拔⼜得到了充⾜的⼈⼒和马匹。经过修整,精⼒充沛、⽃志旺盛的迦太基⼠兵⼀举打败了罗马。这⼀胜利使徘徊观望的⾼卢⼈很多转到了汉尼拔的。
公元前217年6⽉,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在意⼤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诺湖畔设下埋伏,把罗马4个军团近3万⼈的队伍引进了三⾯环⼭,⼀⾯临湖的峡⾕中,不到3⼩时汉尼拔的结束了战⽃。罗马损失惨重,执政官战死,1万5千⼈阵亡,⼏千⼈被俘,仅剩6千⼈冲出重围,逃⼊附近的⼀个村庄。汉尼拔的⼠兵穷追不舍,在缴械留命的条件下罗马⼠兵全部投降了。汉尼拔区别对待俘虏,命令给罗马⼠兵全部带上枷锁,⽴即释放了⽆罗马公民权的意⼤利⼈。
汉尼拔注意利⽤罗马和意⼤利各同盟之间的⽭盾,⽬的在于孤⽴和削弱罗马。与此同时,他还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邻国结成反罗马联盟。
公元前216年8⽉,著名的康奈战争爆发。当时罗马有步兵8万,骑兵6千,⽽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时的激战,罗马军⼤败,损失7万余⼈,⽽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公元前196年,汉尼拔当选为迦太基最⾼⾏政官,实⾏了许多重⼤改⾰。但这些改⾰措施遭到贵族寡头们的强烈反抗。他们向罗马告密,诬陷汉尼拔准备发动新的反罗马⽃争。他们想借此机会加害汉尼拔。已⾂服于罗马的迦太基竟准备⽤汉尼拔来换取罗马⼈的欢⼼。汉尼拔万般⽆奈下连夜逃出家乡。罗马⼈不肯留下后患,跟踪追捕。公元前183年,在⽆路可逃的情况下,汉尼拔在异国他乡服毒⾃杀了。
汉尼拔⾜智多谋、学识渊博。抱着拳拳爱国之⼼本应做出更辉煌的伟业,但却落个悲惨的结局。只可惜地⽣不逢时。世界历史真实故事2康奈城激战
这是世界古代战争史上⼀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公元前216年,迦太基以5万兵⼒,在地处亚德⾥亚海湾的康奈城⼤败8万罗马⼤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同年6⽉,⼀直饲机向罗马复仇的迦太基突然占领了罗马的重要粮仓康奈城,统帅是英勇善战的汉尼拔。罗马⼈⽴即
组织了8万步兵,6千骑兵,向康奈城进发,准备以优势的兵⼒取胜,⼀举夺回康奈城。⼀场恶战迫在眉睫。
8⽉2⽇清晨,罗马开到康奈附近的平原上,布成战⽃阵形。罗马⼠兵总共排成3⾏,每⾏之间有个⼩间隔。精选的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队形摆在中⼼。骑兵放在步兵的左右两翼,看得出,他们要以步兵的强⼒冲击突破敌⼈的阵线。这边,汉尼拔的步兵仅4万⼈,骑兵1.4万⼈,兵⼒⽐起罗马来处于明显的劣势。但他经过细致的察看地形,已知道,在离战场不过五公⾥的亚德⾥亚海⾯上,中午时分常常刮起猛烈的东风。所以,他选择了⼀个背向东风的阵地,并先在⾼处的⼭⾕中埋伏了⼀⽀。这样,他们就占有了顺风顺势的主动权,⽽迫使敌⼈⾯向海⾯,逆风逆势。
他的兵阵摆得很特别:正中是两万名战⽃⼒较弱的步兵,排成半⽉形、凸出的⼀⾯对着敌⼈,两旁才是战⽃⼒强的步兵;在半⽉形阵势的两端是精锐的奇兵。同时,还有500名强悍的步兵,除了和其他⼠兵⼀样⼿持长剑外,每⼈在内⾐⾥藏了⼀把短剑,等待着⾏动的信号。
上午点钟,当刺⽿的军号声响起时,双⽅⼠兵⼗⼏万⼈⼀起发出了阵阵震⽿欲聋的呐喊,威震原野。⼀场⾎腥残杀开始了。⼸箭⼿、投⽯⼿和投射⼿相互投射,⽯块、利箭、投,“嗖嗖”地飞向敌⼈的阵地,如骤⾬,如飞蝗。接着,罗马⼠兵⾸先发起猛攻,汉尼拔的顺势向后退却,半⽉形渐渐向相反的⽅向弯过去,最后凸出战线变成了凹形战线,罗马步兵由两侧向中间汇合进攻。罗马⼈越是深⼊地楔⼊,迦太基的队列越是从两侧向内收缩。这正是汉尼拔的计谋:让罗马⼈朝“⼝袋”⾥钻。当罗马⼈钻进了预定的深度,汉尼拔⽴即组织他的精锐步兵和骑兵迅速挤压敌军的两翼,同时,向500名强悍的步兵发出了预定的信号。
只见500名壮⼠⼀声呐喊,冲出了迦太基的阵线,有⼏名迦太基⼠兵不明,上前拉截,被砍翻在地。500⼈以杂乱不堪的队形向罗马⼈那边跑去,⼀边跑⼀边扔下⼿中的长,嘴⾥还喊着:“我们投降,我们投降”罗马⼠兵见他们是降兵,就让开⼀条路,让他们往后⽅跑去。在收下了他们的长箭和盾牌以后,罗马⼈以为已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就把他们安置在⾃⼰的后边地带。
临近中午时,天上涌起了灰⾊的云团,亚德⾥亚斯海⾯上,⽩⾊的海鸥尖叫着,不久,海⾯上刮起了强劲的东风。⼀股强劲的⿊⾊旋风从东⽅席卷⽽来,扬起了漫天尘⼟。尘⼟迷住了正起劲⼉地往“⼝袋”⾥钻的罗马⼠兵的眼睛。睁不开眼睛的⼠兵胡乱地碰撞,⾃伤很多,阵势⼤乱。背对东风的迦太基⼈,趁势⼤量杀伤敌⼈。
就在此时,留在罗马后卫的500名强悍的迦太基⼠兵,突然⾏动起来,他们从怀⾥、从靴⼦⾥拔出短剑,奋⼒刺进罗马⼠兵的喉咙和胸膛。他们似猛虎下⼭,左冲右突,把罗马冲得稀⾥哗啦。埋伏在⼭⾕中的迦太基也冲了下来,配合他们砍杀罗马⼈。迦太基的骑兵也飞快地奔到这⾥,最后完成了对罗马⼈的包围。
罗马成了瓮中之鳖,失去了⾏动的⾃由,陷⼊了汉尼拔事先就为他们准备好的圈套之中。前⽅,遇风受阻,前进不得;左右两翼,是迦太基精锐的猛烈夹击;后退,已⽆退路。他们只能⾃⼰挤来挤去,乱作⼀团,成了迦太基⼈的活“靶⼦”。
经过12⼩时的激战,残酷的撕杀结束了,罗马⼈⼏乎全军覆灭,汉尼拔只损失6千⼈。这次战⽃发⽣在第⼆次“布匿战争”期间。
70年以后,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终于打败了迦太基⼈,经过6天6夜的激战,迦太基城被罗马攻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世界历史真实故事3格拉古兄弟
公元前133年年初的⼀天,罗马城风和⽇丽,在中⼼⼴场上,⼈群熙熙攘攘,⼀位年近30岁的年轻⼈正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
“意⼤利的野兽都有⼀个可以栖息的巢⽳,⽽那些为意⼤利战⽃和牺牲的⼈却只能享受空⽓和阳光。他们⽆家⽆室,携妻带⼦到处流浪。将军们欺骗⼠兵为保卫祖坟宗庙⽽战⽃,但全是谎话,因为没有⼀个⼠兵有⾃⼰的祭坛和祖坟,他们只是在为别⼈的荣华富贵⽽出⽣⼊死。虽然他们被称作罗马的主⼈,⾃⼰却没有哪怕是⼀⼩块⼟地,这难道公正吗?”听众激动地⾼呼“不!”
这个青年⼈是谁?他在讲什么事情呢?这个年青⼈叫提⽐略·格拉古,是罗马的保民官,他正在公民⼤会上为使他提出的⼟地改⾰⽅案获得通过⽽进⾏游说。
那么罗马为什么要进⾏⼟地改⾰?提⽐略·格拉古及其⼟改⽅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已经知道,平民是罗马具有选举权的公民,他们开垦荒地或从罗马属国分得⼀份⼟地,从事个体农业⽣产。平民有替罗马国家服兵役的义务,是罗马的主要来源。但是,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2世纪,在罗马征服意⼤利、进⽽确⽴其在地中海地区霸权的过程中,农民连年随军出征,⼟地⽆⼈耕种,农民被卖为奴⾪,⼤规模使⽤奴⾪劳动的⼤庄园迅速遍布各地,⼩农经济⽆⼒与之竞争,纷纷破产、⼟地也被兼并。因此平民强烈要求重新得到⼟地。并且,罗马的兵役法规定,服兵役的⼈必须⾃备服装和武器。由于平民破产,他们⽆⼒再去当兵,因⽽罗马国家⾯临兵源枯竭局⾯。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格拉古兄弟毅然发动了⼀场以解决⼟地问题为中⼼的改⾰运动。
格拉古兄弟出⾝于罗马贵族家庭,⽗亲是罗马⾼官,母亲是有名的美⼈。提⽐略·格拉古早年做过占⼘官,后来多次参加过罗马海外军事殖民战争,在罗马官⽅是个有影响的⼈物。
公元前134年12⽉10⽇,提⽐略在平民的⽀持下当选为保民官。⼀上任,他就制定了⼀个⼟改⽅案,其中规定:每户公民占有国有⼟地不能超过1000犹格(约合250公顷),超过部分由国家偿付地价后收归国有,然后分成每份30犹格的⼩块⼟地分给⽆地平民。然⽽,这个⽅案遭到了拥有⼤量⼟地的贵族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千⽅百计转移地产,⼀⽅⾯准备寻机杀死提⽐略。
春去秋来,正当⼟地改⾰举步维艰、缓慢开展之时,提⽐略保民官的任期快要届满了。为防⽌改⾰事业中途夭折,提⽐略决定再次竞选下⼀年的保民官。
选举⽇来临,天刚⼤亮,罗马中⼼⼴场已经是万头攒动。⼤家都明⽩,提⽐略⼀⼈的去留牵动⼏乎所有罗马公民的利益,所以不少外地的农民也都星夜赶到罗马。乘着夜⿊⼈多,以纳西卡为⾸的贵族率领仆从和⽀持者,⾝藏暗器,或⼿持棍棒,混在⼈群中,准备伺机。提⽐略⼊场时受到⽀持者的热烈欢迎,场内⽓氛明显对提⽐略有利。投票进⾏到⼀半时,提⽐略已胜券在握。正在这时,有⼈告诉提⽐略,贵族保守派布置了⼤量武装⼈员,正预谋对他下⼿,要⼩⼼提防,并说:“提⽐略,你还是先回家避避,我们在这⼉盯着,看他们能闹出什么名堂。”提⽐略回答说:“我这时离去将是我的极⼤耻辱,⼈民将会失望,⽽我的敌⼈也会恶意取笑我。”他迅速告知他周围的⼈准备⾃卫,会场有些混乱起来。远处的⼈不知怎么回事,都伸长脖⼦,踮起脚尖向⾥⾯望,嘴⾥连连问:“怎么了?怎么了?”提⽐略于是把⼿放在头上,作了个⽣命受到威胁的⼿势。这时,⼀个贵族保守派的暗探⽴即⼤声叫嚷起来:“坏了!坏了!提⽐略正在要求⼀顶王冠,⼈民就要拥护他当国王了!”纳西卡见时机已到,跳起来⼤叫:“既然最⾼长官背叛国家,那么挽救国家的⼈都跟我来吧!”然后把外罩朝肩上⼀撩,率领着⼿持⼑的向提⽐略冲去,⼴场上顿时展开了⼀场短兵相接的战⽃。结果因事起仓促,寡不敌众,提⽐略及其⽀持者300百余⼈都倒在了⾎泊之中。提⽐略被害,激起了⼴⼤平民和正直的贵族的极⼤愤慨,纳西卡成了过街⽼⿏,⽆论⾛到哪⾥,⼈们都向他喊叫,咒骂他是玷污罗马的罪⼈。不得已,他只好像丧家狗⼀样远赴⼩亚细亚,最后于孤寂冷清中客死于异乡。元⽼院慑于众怒,也没敢轻易废除⼟地改⾰,提⽐略死后6年,先后有8万平民分到了⼟地。
公元前124年,提⽐略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当选为123年度保民官,公开谴责10年前贵族保守派的暴⾏,博得平民的欢呼。贵族保守派惊呼:“提⽐略⼜回来了。”盖约⽐提⽐略⼩9岁,他同哥哥⼀样,为⼈耿直,处世严正。但⼆⼈在性格和作风上颇有差异。提⽐略温⽂尔雅、严肃理智;盖约性情急躁、咄咄逼⼈,讲演时慷慨激昂,在台上⾛来⾛去,时⽽把长袍掀到肩上,时⽽⾼声怒骂。他对民众更具吸引⼒,对贵族保守派更具危险性。
盖约上任以后,⽴即提出粮⾷法案和⼟地法案,并在公民⼤会上通过。粮⾷法案规定,由国家供应城市平民以廉价粮⾷。⼟地法案规定,继续进⾏提⽐略的⼟地改⾰。但这时出现了⼀个新的问题,罗马国内的国有⼟地已经不多了,所以盖约提出了⼀项建⽴3处移民地的计划,两处在意⼤利本⼟,另⼀处在⾮洲。
盖约的计划⼀提出,贵族保守派为笼络平民,破坏改⾰,便指使另⼀个保民官李维·德鲁斯提出了反对建议。他们利⽤⼀些平民不愿离开本⼟的⼼理,说3处移民地太少,要建⽴12处,并全部设在意⼤利本⼟。可实际上,意⼤利根本没有可供建⽴12处移民地的地⽅,德鲁斯的建议仅仅是忠惑⼈⼼的⼀纸空⽂。然⽽⼀部分平民对此却产⽣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德鲁斯的反对建议虽博得了部分平民的好感但仍有不少平民坚定地⽀持盖约。贵族保守派深知,要彻底扼杀改⾰,还必须通过暴⼒。
在⼀次讨论北⾮殖民地的公民⼤会上,保守派⽅⾯的⼀个执政官侍从故意称盖约党⼈为流氓并做出侮辱⼿势,蓄意激怒改⾰派。结果,盖约的部下在暴怒之下当场刺死这个侍从。此事正中保守派下怀。次⽇,他们⼀⾯举⾏游⾏,⼀⾯令武装对改⾰派展开⼤规模,盖约及其⽀持者虽进⾏了顽强抵抗,但最终经不住有组织的武装袭击,当场有3000多⼈遇害。盖约逃⼊丛林,在绝望中⾃杀。事后,保守派在罗马厚颜⽆耻地建起⼀座神庙,取名“和谐”。然⽽⼀个夜晚,神庙⼤殿的铭⽂下被⼈刻上了⼀段讥讽的话:“⼀桩极不和谐的事件,竟⽣出⼀座‘和谐’之殿。”
格拉古兄弟的改⾰最终失败了,但它提供了整个内战时代各种改⾰⽅案的蓝本,揭开了内战时代的序幕。世界历史真实故事4斯巴达克
“我敢打赌,拿长剑的准能得胜。”“拿⼔⾸的能赢,瞧,他体格多健壮!我赌20塔仑。”观众席上的罗马贵族们正在热闹地争论着。
两名年轻的⾓⽃⼠被带进⽐赛场,开始残酷的格⽃。他们⽤盾牌护着⾝⼦,寻找机会,⽤⼿中的武器刺向对⽅。突然,⼀⽅被刺,鲜⾎从他的肩部流了下来。
“好,好!”“再来⼀⼑,再来⼀⼑!”观众台上的贵族疯狂地⼤叫着。
终于,受伤的倒下了。只见台上的⼀个⼥巫站起来,她决定着败者的命运。她的⼤拇指朝上,⽃败者可以侥幸存活;⼤拇指朝下,⽃败者当场被处死。只见她⼤拇指朝下,顿时,⽃败者被杀死在鲜⾎浸湿的场地上。观众席中传来⼀阵阵的欢呼声。这就是罗马野蛮的娱乐⽅式——⾓⽃。在罗马,每年都要举⾏争⽃⽐赛,⾝体强壮的奴⾪往往被送到⾓⽃⼠学校培训,然后在⼤剧场或公开场所彼此⾓⽃,或与野兽搏⽃。⽽奴⾪主贵族则在观看⾓⽃时得到快乐。
⾓⽃⼠们受着密切的监视,⼀举⼀动都受到严格的,他们的脚上还戴着沉重的枷锁。他们的命运是注定死亡,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在竞技场上丧⽣,他们实际上是缓期执⾏的的死刑犯⼈。
公元前73年的⼀个深夜。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的铁窗内突然发出可怕的惨叫,在静寂的夜晚⾥显得格外凄惨。3名卫兵急忙赶了过去,隔着铁窗厉声问道:“⼲什么?战死啊!还不⽼实睡觉!”
⼀名⾓⽃⼠伸了脑袋说:“打死⼈了。⾼卢⼈打死了我们的伙伴。他被我们制服了,你们看该怎么处理他?你们不管我们就勒死他。”
卫兵拿着油灯⼀照,果然是死了⼀个⼈,另⼀个⼈正被⼏个⼈反扭着⼿。⼠兵说:“把他交给我们吧。把死⼈也抬出来。”边说边开了门。说时迟,那时快,⾓⽃⼠们迅速击倒他们,拨出他们⾝上的短剑,冲出牢门。沉重的铁门被⼀扇扇打开,⾓⽃⼠们挥舞着镣铐向屋外冲出。
“向维苏威跑啊!”只见⼀声⾼昂的呼喊声划破夜空,⾓⽃⼠们蜂拥着向外跑去,消失在夜幕中。
这次⾓⽃⼠的领袖是斯巴达克。他本是希腊东北的⾊雷斯⼈,⽣得英俊健美,勇毅过⼈,在⼀次反罗马的战⽃中被俘,沦为奴⾪。因他聪明,富有教养,体格健壮,他的主⼈把他送进⾓⽃⼠学校,想把他训练成⼀名出⾊的⾓⽃⼠。在⾓⽃⼠学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们的精神领袖。他利⽤⼀切机会劝说⾓⽃⼠们为⾃由⽽死,⽽不应成为罗马贵族取乐的牺牲品。他组织了200多个⾓⽃⼠准备的时候,不慎泄密,于是他决定提前⾏动,结果有78⼈冲出虎⼝。
斯巴达克率领这批⼈登上维苏威⽕⼭,并安营扎寨。周围的奴⾪听说维苏威⽕⼭有⾃⼰的队伍后,纷纷前来投奔,奴⾪军很快就扩充到近万⼈。他们杀富济贫,令当地的奴⾪主闻风丧胆,谈虎⾊变。
公元前72年春,罗马元⽼院派3千前往。他们将军扎营的⼭头封锁起来,企图困死军。⼀万⼈的吃饭,饮⽔很快成了问题。斯巴达克向战⼠们发出战令:“宁可战死,不愿饿毙。”他积极寻求突围的计策。⼀天,他巡视战场,看见⼀群战⼠在⽤野葡萄藤纺织盾牌。他突然⼼⽣⼀计:⽤野葡萄藤编织软梯,然后利⽤软梯顺着悬崖峭壁下⼭。他的妙计得到战⼠们的呼应,很快⼀条长长的软梯编好了。⼤军在夜⾊的掩护下,平安地转移到⼭下。他们包抄到敌军背后,发起猛攻,把3千敌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战⼤胜,军⼠⽓⼤振。斯巴达认真地分析形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在罗马本⼟建⽴政权是很困难的。因此,他决定把军带出意⼤利,摆脱罗马的奴役。
军向意⼤利北部浩浩荡荡地进军,准备翻过阿尔卑斯⼭,进⼊罗马势⼒尚未到达的⾼卢地区。罗马元⽼院不⽢⼼⾃⼰的失败,⼜派遣⼤约1万多⼈兵分三路前来追击军。
双⽅交战后,斯巴达克先后打败了罗马的两⽀敌军。由于连续作战,军在适当休整时,被另⼀⽀敌军围困在⼀个⼭坳⾥。敌⼈兴⾼采烈,以为已经置军于死地了。深夜的时候,斯巴达克⼜想出⼀条妙计。军把敌⼈丢下的⼀具具⼫体绑在⽊桩⼝,旁边点燃篝⽕,远处看去象是⼀个个哨兵在站岗,同时⼜留下⼏名号兵在吹号,军似乎仍被围困在⼭⾥。军在敌⼈的⿐⼦底下,静悄悄地沿着崎岖的⽺肠⼩道,冲出了敌⼈的包围。天亮时,罗马发现中计,急忙率军紧追,中途⼜遭到军埋伏队伍的伏击,损失惨重。
斯巴达克突破敌⼈的多次围追堵截,继续北上。公元前72年时,军发展到了12万⼈,阿尔卑斯⼭已经远远再望了。阿尔卑斯⼭⾼耸⼊云,终年积雪,⽓候恶劣,⼤队⼈马要翻过⼭去困难重重。也许是因为这⼀具体情况,斯巴达克放弃了翻越阿尔卑斯⼭,进⼊⾼卢地区的计划,他突然掉转头来,挥师南下,准备渡海到西西⾥岛。
罗马元⽼院原先是千⽅百计不让斯巴达克军跑出意⼤利,现在变成千⽅百计不让他进⼊意⼤利中⼼了。罗马⼠兵在军经过的路上设起防线,但抵挡不住⼠⽓⾼昂,如猛虎下⼭般的军。罗马元⽼院派出两位执政官去,但都败北。罗马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元⽼院选出⼤奴⾪主克拉苏担任执政官,率领6个兵团的兵⼒去对付军。公元前71年整个夏季,克拉苏是在与军作战失利的情况下度过的。为了整顿,克拉苏恢复意⼤利残酷的“什⼀抽杀律”,临阵脱逃的⼠兵,每10⼈⼀组,每组抽签处死⼀⼈。⼠兵为了活命,重⼜⿎起勇⽓,提⾼了克拉苏的战⽃⼒。斯巴达克迅速挺进到意⼤利半岛的南端。斯巴达克在滔滔的⼤海边与海盗谈妥,由后者⽤船把军运往西西⾥岛。海盗们得了钱财,发下誓⾔,但到约定时间却不见踪影,原来他们被西西⾥总督收买了。这⼀背信弃义把军置于绝境。但斯巴达克并未丧失信⼼,他组织军⾃⼰制造⽊筏,在⽊筏下绑扎⽊桶,代替船只渡海,但海上的⼤风暴⼜使这⼀计划落了空。军被围困了。克拉苏是个⽼奸巨滑的家伙,为了阻⽌奴⾪再度北上,他命⼠兵挖了⼀条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宽深各4.5尺,沟边还修筑了⾼⼤⽽坚固的防护墙,⽤以阻挡军突围。
公元前71年初秋的⼀天,斯巴达克与敌军展开了⽣死决战。6万多奴⾪壮烈牺牲,斯巴达克和上万名军也被团团围住。但军战⼠仍在勇敢地战⽃着,他们怒吼着,⼀次⼜⼀次想突出重围。
斯巴达克骑着⿊⾊骏马,奋不顾⾝地和敌⼈激战着。突然,⼀个罗马军官在他后⾯猛刺了⼀,他的腿部受伤,跌下马来,战⼠们⽴即冲上去抢救他。“快上马突围”,战⼠们恳求斯巴达克骑兵冲出重围。但斯巴达克⽤短剑刺死了马,发誓和战⼠同⽣死,共命运。他屈下⼀只膝,举盾向前,还击来进攻的敌⼈,直到他和包围他的敌⼈⼀起倒下为⽌。
斯巴达克全⾝被刺⼗⼏处,壮烈牺牲了,6000千多名被俘虏的奴⾪全部被嗜⾎成性的克拉苏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城⼀路上的⼗字架上。但斯巴达克剩下的部下仍然继续⽃争了⼗⼏年。为了彻底这次,罗马奴⾪主不得不耗费⼤量的时间和精⼒。
斯巴达克的虽然失败了,但沉重地打击了罗马的贵族统治。斯巴达克以他的勇敢坚强,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尚的个⼈品质为后⼈称道。马克思赞誉道:“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物。⼀位伟⼤的统帅,具有⾼尚的品格,是古代⽆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说:“斯巴达克是⼤约两千年前最⼤⼀次奴⾪中的⼀位最杰出的英雄。”
世界历史真实故事5马略与苏拉
公元前88年初冬的⼀天,罗马城天⽓阴沉,从阿尔卑斯⼭吹来的风已经有些凉意了,但在中⼼⼴场,骑在马上、⽴在各⾃军营中的马略与苏拉的⼿⼼却都已渗出了汗⽔。突然,“杀!”随着这撼⼈⼼魄的吼叫,双⽅⼠兵⼿持⼑,冲向对⽅,迅猛地绞杀在⼀起……
马略和苏拉这两个罗马最著名的将军怎么变成了敌⼈?罗马的为什么⾃⼰打起了⾃⼰呢?
话还得从马略和苏拉本⼈说起。马略出⾝低微,⽗母是贫苦农民,少年时代在乡村度过,没怎么受教育。成⼈后,他参加过征服西班⽛的战争,因作战勇敢,得到重⽤,历任参将和财务官。战后转⼊政界,先后任保民官、市政官和西班⽛总督。
苏拉出⽣于⼀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从⼩醉⼼于⽂学艺术,酷爱交际,终⽇混迹于优伶、⼩偷和娼妓之中。后来依靠⼀个富有的妓⼥的捐赠和继母的遗产,得以重返贵族阶层。马略和苏拉的第⼀次合作是在朱古达战争时期。公元前111年,北⾮罗马的被保护国努⽶底亚的国王朱古达反叛,杀死了都城所有的罗马⼈。为维护帝国尊严,罗马对朱古达宣战。战争持续了数年,却毫⽆进展。公元前107年,马略当选执政官,全权指挥这场战争。上任后,他⼀反旧制,放弃早已难以实⾏的兵役财产资格规定,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招募⾃由民中的志愿者⼊伍,由国家供养并提供武器。这样,罗马就诞⽣了第⼀⽀职业。这⽀果然厉害,进⼊北⾮后,连连取得胜利,使朱古达陷⼊困境。作为马略的财务官,苏拉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个偶然的机缘,苏拉与⽑⾥塔尼亚国王波库斯成了好朋友。波库斯对兵败避难于他的朱古达⼥婿素有嫉恨,故⽽便将他出卖给了苏拉,战争遂戏剧性结束,⽽苏拉由此获得殊荣。马略与苏拉之间从此种下不和的种⼦。但马略在随后反击⽇⽿曼⼈⼊侵的战争中仍重⽤苏拉,在第⼆次任执政官时提拔他为副将,在第三次任执政官时举荐他为保民官,显⽰了⼀个政治家应有的胸襟。在这些职位上,苏拉也毫不含乎,作为副将,他俘虏了⽇⽿曼⼈⾸领科⽪鲁斯;在保民官任上,他使⼈多势众的马尔西⼈成为罗马⼈的朋友和同盟者。
苏拉这个⼈权势欲很强,不⽢久为⼈下。所以鉴于马略不再为他提供⽴功晋级的机会,苏拉便离开马略,转投到另⼀个执政官卡图鲁斯门下。这件事极⼤伤害了马略,⼆⼈从此分道扬镳。
马略和苏拉反⽇为仇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争夺⽶特拉达弟的战争指挥权。公元前88年,⿊海沿岸的本都三国国王⽶特拉达第发动战争,占领了⼩亚细亚,并进兵希腊⾏省。元⽼院授权苏拉领兵远征,公民⼤会却推选马略担任统帅。双⽅争执不下,马略派的保民官卢福斯的门客⼲脆动武,杀了许多苏拉的⽀持者。苏拉见势不妙,便逃出罗马,径直赶往⾃⼰的军营,煽动⼠兵哗变,然后打着“拯救祖国,使她不受暴君统治”的旗号,杀⽓腾腾开向罗马。
苏拉进兵罗马,遭到城⾥平民的强烈反对,“没有武器的群众从屋顶上投下⽡块⽯头,阻挡他们向前推进,把他赶回到城墙边。正在这个时候,苏拉本⼈赶到了。看到这种情形,他喊叫着烧房⼦,并亲⾃拿着通明的⽕把⾛在⼠兵前⾯,命令⼸箭⼿把带⽕的箭往房顶上射。马略闻讯,集合仓促应战,这样就出现了本⽂开头的⼀幕。激战结果,马略战败逃亡。苏拉进城后,⽴即召开元⽼院会议,规定今后不经元⽼院批准,公民⼤会不得通过任何法案。平民的权利因此丧失⼤半。
苏拉⼤权在握、恢复元⽼统治后,便于公元前87年,率军奔赴希腊和⼩亚细亚战场。苏拉在东⽅前线辗转作战,罗马城内却风云突变。原来,战败出逃的马略在北⾮收罗旧部,在执政官秦纳的内应下,乘苏拉出征之际,举军攻破了罗马。他们推翻了苏拉的各项⽴法,并对苏拉的⽀持者展开⽆情的⼤。在⼀⽚⽩⾊恐怖中,马略与秦纳成为公元前86年执政官。但马略任第七任执政官后不久便染病⾝亡,终年71岁。苏拉在希腊听说马略、秦纳攻陷罗马的消息后,苦于⽆法从战场脱⾝,便耐住性⼦,⼀直坚持进⾏战争。反正君⼦报仇,10年不晚。经过3年苦战,终于迫使⽶特拉达第求和。于是苏拉腾出⼿来清算⾃⼰的政敌了。他致信元⽼院,宣布“要为⾃⼰、为罗马城向那些有罪的⼈复仇”。然后带领返回意⼤利,新的内战⼜开始了。秦纳当时被哗变的⼠兵杀死,另⼀执政官卡波凋集进⾏还击。惨烈的战争⾜⾜打了3年,意⼤利⾎流成河,最后苏拉夺下罗马,控制了意⼤利。
苏拉以征服者的姿态进⼊罗马,开始了著称于史的“公敌宣告”。他在召开公民⼤会上凶狠地宣称:“我将对我的敌⼈⼀个也不宽恕,将以最残忍的⼿段对付他们”。于是,⼏乎每天都公布“⿊名单”,对列⼊名单的“公敌”,捕杀者有赏,告发者有奖,隐匿者有罪。意⼤利⼈⼈⾃危,朝不保⼣,丈夫在妻⼦⾯前被杀,⼉⼦死在母亲怀⾥。财富成为招灾若祸的根源。有个叫奥列利乌斯的⼈平时安分守⼰,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脑袋。有天偶然去⼴场看公敌名单,竞发现⾃⼰也在其中,他失声叫道:“这是我的阿尔巴庄园要了我的命啊!”没⾛多远,就被⼀⼑杀死。
在⽩⾊恐怖中,苏拉的权势达到顶点。公民⼤会正式“任命”他为⽆限期的官,罗马⽴法、⾏政、司法、财政、军事⼤权都被他掌握。对苏拉本⼈的崇拜也达到极点,罗马⼴场上竖起苏拉的镀⾦像,上刻“永远幸福的科尔涅尼乌斯正当苏拉权倾罗马、横霸帝国的时候,公元前79年,他突然在公民⼤会上宣布放弃⼀切官职,退隐林泉,不再过问政治。在发表辞职声明后,他说:“如果有⼈问我原因,我愿意给他回答。”说完,苏拉便在新执政官和⾃⼰的⽼兵、侍卫的簇拥下离开会场。会场的听众都以为⾃⼰的⽿朵出了⽑病,谁也不敢相信,这位曾为攫取最⾼权⼒⽽含⾟茹苦、履险赴艰、杀⼈如⿇的⼀代枭雄,意会激流勇退,⽢⼼做⼀个普遍⽼百姓?于是⼈们在街头交头接⽿,有的说:“听说苏拉厌倦了官场⽣活,因⽽向往宁静⾃在的⽥园
⽣活”。有的则说:“我听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苏拉得了严重的⽪肤病,⽆法每⽇掌管权柄,所以退了下来。”苏拉本⼈索性避开灯红酒绿的罗马,躲到海滨别墅安享晚年,有时舞⽂弄墨,有时垂钓⽔边。公元前78年,他丢下新婚的妻⼦,在别墅安静地死去,终年60岁。
死讯传开,苏拉的部将和⽼兵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们把苏拉的遗体放在⾦舆上,在声势浩⼤的送殡队伍护送下游⾏全意⼤利,最后在罗马⼴场举⾏了极隆重的葬礼。据说苏拉临终前,给⾃⼰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没有⼀个朋友曾给我多⼤好处,也没有⼀个敌⼈曾给我多⼤危害,但我都加倍地回敬了他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