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分析
内容摘要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第一部分论述了“从时代文化的浸润,看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和孟称舜笔下的王娇娘形象刻画的影响”,并分成两个小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论述了“从杜丽娘和王娇娘所处的生活环境来比较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并分别分成“从家庭环境看二者的人物形象”和“从生活环境导致的恋爱观来看待二者的人物形象”这两个环节来进行系统阐述,从而挖掘了导致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多种原因。
关键词:牡丹亭;娇红记;人物形象;杜丽娘;王娇娘;时代文化;生活环境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I Abstract………………………………………………………………..II
一、 从时代文化的浸润,看影响杜丽娘和王娇娘形象刻画的原因„„„„1 (一)、明朝时期的背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影响„„„„„„„„„„„„„1 (1)明朝时期的政治背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影响„„„„„„„„„„„„1 1、从明朝时期的政治背景看“杜丽娘”的形象„„„„„„„„„„„„1 2、从晚明时期的统治看“王娇娘”的形象………………………………..2 (2)明朝时期的儒家文化背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影响………………………3 1、从王阳明“心学”角度分析其对“杜丽娘”人物刻画的影响……………3 2、从儒家思想角度浅析其对王娇娘人物刻画的影响………………………4 二、从杜丽娘和王娇娘所处的生活环境看影响二者人物刻画的原因„„„„„„„„„„„„„„„„„„„„„„„„„„„„„„„.5 (一)、从家庭环境看二者的人物形象„„„„„„„„„„„„„„„„5 1、从家庭环境看杜丽娘的人物性格„„„„„„„„„„„„„„„„„5 2、从社会生活环境看王娇娘的人物性格„„„„„„„„„„„„„„„7 (二)、从生活环境导致的“恋爱观”来看待二者的人物形象„„„„„„8 1、从“恋爱观”看杜丽娘的个性化形象„„„„„„„„„„„„„„„8 2、从“恋爱观”角度看王娇娘的人物形象„„„„„„„„„„„„„„9 参考文献„„„„„„„„„„„„„„„„„„„„„„„„„„„„11
- 0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环节。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勇于追求自由的可爱少女之一。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大有《陌上桑》中罗敷之美,一泓秋水摄人魄,婀娜神韵夺人魂。一次游园惊梦,居然遇到了梦中情郎,惊醒之后,思念成病,忆梦伤春。《娇红记》是明代传奇,乃孟称舜所作。他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会稽人,其中《娇红记》是他的十大悲剧之一。它是一部流传久远的爱情悲剧,所写的是王娇娘和申纯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王娇娘是一位纯情美丽、才貌端妍、聪明伶俐的少女,在家中见到乡试不中出游散心的表兄申纯,二人一见钟情,并私定终身。小说中的舅父、飞红、帅豹等人物成为了二人爱情的屏障,经过重重困难,仍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红颜佳丽,及时的鸾凤和鸣,夫妻恩爱,有如意郎君替她们描模画样,也有些美貌娇娥,自己为自己写照,寄送给心上的情人。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那个满园春色,尽收眼底,说不尽的琳琅满目,道不尽的心旷神怡,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两情缱绻,彼此情深。
本文主要是对影响《牡丹亭》和《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二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让读者对她们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从时代文化的浸润,看影响杜丽娘和王娇娘形象刻画的原
因
(一)、明朝时期的背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影响
受汤显祖影响最深、成就最大的明末传奇作者应属孟称舜。根据《牡丹亭》与《娇红记》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所知,当时正值明初社会,高度的集权制,朝廷对文人加强控制,理学成为社会精神支柱,加之明代初叶剧坛的“道学风”和“时文学”,这些都对二者的人物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1)明朝时期的政治背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影响 1、从明朝时期的政治背景看“杜丽娘”的形象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为此在政治、文化、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主的措施。明代军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行特务统治,表明封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加之明代科举实行八股取士,
- 1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在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社会,注定了杜丽娘形象的现实性。虽然她是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勇士,但也拘泥于封建社会,对待爱情仍是遵守礼教,对待张生仍是被逼迫等他考取功名。丽娘需要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真情实感,所以,“钟情一点,幽契重生”。她还魂后,心里想的嘴里说的无不体现了她重回现实的心态,她说:“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鼓励柳梦梅进京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在第五十出“闻喜”中,当时正在等朝廷放榜统治应考结果,丽娘说道:“虎榜未开,扬州兵乱。我星夜赍发柳郎,打听爹娘消息。”可以看出丽娘对父母的敬爱和尊重,即使私定终身,也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道德观念,并没有想完全的冲破封建礼教。
徐朔方在他的《汤显祖评传》说道:“《牡丹亭》原本和政治无关,作为文武冷热场面的调节,使得各类角色劳逸不太悬殊,人人都有献艺的机会,战争场面一向在南戏——传奇中得到广泛运用。它正好满足汤显祖讥弹政治的需要”。①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原因,汤显祖在描写丽娘的形象时无不增添了其对自由爱情的不懈追求的色彩,这明显是对社会政治的严厉打击。在第十出“惊梦”中写到:“(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封建制度下的封闭,王朝的不堪,使得杜丽娘不得不忆梦伤春,独自感叹年华易逝。这就反应了丽娘既渴望爱情同时又害怕初犯封建教条的矛盾形象,于是她的小小叛逆性格只能从梦境开始。当然梦境并不能使人忘却现实。现实的残酷,让杜丽娘被迫选择反抗封建礼教,为自己争取爱情的自由,因此她是一个对待爱情勇敢、义无反顾追求自己梦中所爱的女性。同时丽娘暮色还魂,也写出了她与柳梦梅的爱情是“海枯石烂,此心不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②的超越生死的爱恋。
2、从晚明时期的统治看“王娇娘”的形象
《娇红记》所写的王娇娘和申纯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版本至少在十种以上。比较著名的有刘兑的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和无名氏的小说《娇红传》。孟称舜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写成了《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其中王娇娘的形象刻画生动并且独具一格,这和当时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晚明时期在思想上,崇尚理学,给人们灌输“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正统思想。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佛道二教的哲学思想被严重,以致程朱理学独占鳌头。在这种形势下,也预示了社会潜藏着不稳定 ①②
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124页
刘瑞昌.以情格理 生死以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19卷.2003.9
- 2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性因素。明代末期饥荒连年,大批农民为逃避这惨不忍睹的境况,有的投身到农民中,有的则小股为盗,甚至以人为食。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注定要加重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农民因贫而乱,朝廷毫无人性化的统治措施加剧了明朝的混乱。再者明朝时期,宦官专权,从刘瑾到魏忠贤,宦官一直是明代的一大隐患。在这样一个饿殍遍野、蛮横的社会,《娇红记》中的王娇娘注定是一个在封建统治下的温柔恭顺、不敢与恶势力抗衡的女性形象。在第四十出“芳殒”中:“[弃介]冷清清黄泉下只影谁怜尔。[旦]你不须过滤,痛咨,我甘心一死浑无二,怎做得浪蕊狂枝。[贴]小姐既然誓志不回,当初老爷改许帅家之时,何不明言所以?[旦叹介]我自那日已只办的一死,儿女恩情从此永休。俺爹爹自背前言,我虽言之亦必不听。况我申生私遇,此事怎向爹跟前说的也呵。”这就足以表明娇娘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但她并没有顺从,而是选择以死抗争,娇娘的爱情真可谓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明朝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这也说明封建统治者无法用正常的手段管理国家,是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突出表现在明代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雇佣关系,而在思想方面出现了反对君主的新儒学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始提倡妇女,恋爱自由。在第四十五出“泣舟”中:“【前腔】姻缘分劣,俺和你,不能勾生与同衾,死与同穴,也怎做的两鞍鞴一马,单轮蹍双辙。三贞七烈,拚残生都是夙缘前业。妾向时与郎拥炉,谓事若不济,当以死谢。如今死不得同伊死,教我撇也怎生撇。”这无不体现了娇娘对待爱情的忠贞以及反映了她勇于追求爱情决心的人物形象。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此语虽得罪于名教,亦格言也。父子之恩,有生以来不可以移易者也。委禽从人,原无定主。不但夫择妇,妇也择夫也。谓之人尽夫,亦可也”。这就为娇娘“自求良偶”③提供了可能。这是对封建礼教统治的强烈反抗。全剧主题受《牡丹亭》的影响,强调择偶应“自择”,“与其悔之于后,岂若择之于始”。认为“人生之大幸,无过于斯”。她理想中的择偶标准是“死共穴,生同衾”的“同心子”,将《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④的“至情”思想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2)明朝时期的儒家文化背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影响 1、从王阳明“心学”角度分析其对“杜丽娘”人物刻画的影响
在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开始出现王阳明心学。“良知”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一种思想。他强烈宣扬主体精神,反对搞,主张在审视一切事物时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和 ③④
张雪静.鲁建荣.娇红记[M].三晋出版社.2010.第2、8页
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作者题词.第55页
- 3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智慧。明朝时期受程朱理学思想特别严重,当时是学术僵化的时代,王学的兴起预示着我国开始思想启蒙的潮流。王阳明心学对汤显祖创作起到了鼓舞作用,他把王阳明所推崇的“良知”转变为“情”。汤显祖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深,或积日而不能自休。”在戏曲艺术中,往往可以尽情的表达人情,所以舞台上能“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正如王阳明说的:“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⑤由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对我国个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的尊情崇俗的风潮,这和当时奉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主义是冲突的。这就为《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追求爱情自由,崇尚“至情”思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王思任在《批点牡丹亭序》中就指出:“《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甚于阿丽者也。”⑥意思就是,《牡丹亭》这部作品的核心所在就在于“以情反理”,女主人公对柳梦梅的情感寄托无不体现了情之深。例如《冥誓》一出中,丽娘对柳梦梅说道:“前日为柳郎而死,今日为柳郎而生。夫妻缘分,去来明白。”再如《冥誓》中,杜丽娘叮嘱柳梦梅:“你既以俺为妻,可急视之,不宜自误。如或不然,妾事已露,不敢再来相陪。愿郎留心。勿使可惜。妾若不得复生,必痛恨君于九泉之下。”冯梦龙在评点丽娘形象时,说:“越情越痴,不痴不情。”⑦茅瑛在第三出[前腔]“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处批:“开卷便见情语。”杜丽娘在第十出中说道:“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处批:“确是情种。”在他们看来,杜丽娘是重情之人,她把“情”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并且在面对爱情时,毫不畏惧,勇于寻求自己的爱人,敢想敢做,这也是她的独特魅力所在。
2、从儒家思想角度浅析其对王娇娘人物刻画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任何文化都有其两面性,以致禁锢着大多数的妇女。其中它的纲常伦理使我国妇女一直地位低下,男尊女卑。
封建社会开始兴起于战国末期,同时封建礼教开始悄悄萌芽,儒家思想的出现,为封建礼教提供了基础,加之当时统治阶级也需要用以维护政治利益,束缚广大人民思想的工具。《周易》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三纲五常”从此出现。其次还有要求女性要做到“三从四德”。这样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就注定了娇娘形象的温婉可人性。例如:在第四出“晚绣”中:“【五更 ⑤⑥
王阳明.传习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卷六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第285页 ⑦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第285页
- 4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转】你道我在香闺恁愁怯,我生小儿情性别,没甚关情也害得伤情切。夜夜看花,泪痕流血。衷肠事,待说来如何说?怕的是凄凄杜鹃、杜鹃枝上咽,杨柳楼西,晓风残月。[贴]是哩,姐姐身畔,则少个姐夫。待老爷回家,定有人来说亲,只不知姐姐心上,要甚样姐夫才好?[旦]我是女孩家啊,这事儿却教怎生说?”从这可看出娇娘的娇羞和害怕逾越封建伦理的女性形象。面对豪门逼婚,娇娘也只是表现出无可奈何,她对申纯说道:“虽是俺爹爹变卦,你也休埋怨他呵。【前腔】不是我负心爹无始终,则我多情女忒命穷。我和你无分春风昼锦红,做了坠飞花随水东。”在封建权威的压迫下,在儒家文化的道德束缚下,娇娘大胆的选择“生不相共,死后相从。”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个性的温婉和倔强。
二、
从杜丽娘和王娇娘所处的生活环境看影响二者人物
形象刻画的原因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其中杜丽娘形象的刻画是和当时的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封建官僚家庭的小姐,从小就在父母师长的庇护下长大,父母从小对其严加管教,在杜宝看来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同时迂腐、不懂变通的陈最良先生也束缚着丽娘的一言一行,这就构成了丽娘乖巧、可人、知书达礼的性格,颇有大小姐的风范。为人行事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娇红记》中的王娇娘同样也是机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大家闺秀,但是在这种人物形象下,王娇娘本身却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这和《牡丹亭》是有明显不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梦中交欢是封建束缚下的青春能量的释放;而申纯和王娇娘之间的偷香窃玉,既抛弃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又是具备深厚感情的渴望已久的行动。这无不体现了孟称舜对汤显祖《牡丹亭》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一)、从家庭环境看二者的人物形象
1、从家庭环境看杜丽娘的人物性格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是封建时代下典型的叛逆者角色,但是造成她这种叛逆的形象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的性格必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首先,从第三出“训女”可以看出杜丽娘所生长的环境是一个封建保守、重视礼教的家庭,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允许丽娘有冲破礼教、或者是其他不规矩的行为,她必须是个大家闺秀、端妍秀丽、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如:“(外)女工一事,想女儿精巧过人。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你意下如何?(老旦)但凭
- 5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尊意。”再如:“(外)试问春香,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馀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其次,杜丽娘是一个备受父母疼爱的小姐,天生丽质,无不知书。他的父亲杜宝是封建统治者的所谓正派人物。在他看来遵守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他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对待丽娘也是相当严格,既是慈父又是严师。他认为身为小姐就要有个小姐的样子,要贤良淑德、精通诗书、温婉可人,当他得知丽娘在白天睡眠,立即表现不悦神情,把女儿叫上前来训斥,认为“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希望她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很明显,这是个处处关心女儿,又处处管束女儿的父亲。面对父亲的一再制约,丽娘并没有大动干戈,而是非常的尊重父亲,对待父母说的事情都是言听计从。当然,在杜丽娘心中悄悄滋生起的感情萌芽并没有让父亲杜宝察觉,这个长大了的女孩,有其自身的独特人格魅力和理性思维,不为封建思想所制约。
最后,杜宝理想中的女儿希望她是个优雅透着书生之气的知性女子,为了把她培养成贤良淑德、多晓诗书的女子,还专门请了一位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还是一个秀才的陈最良教师。几十年的“诗云”“子曰”使他对现实生活一窍不通,思想腐朽,是受封建科举制严重残害的可怜书生。
第七出(闺塾)“(见介)(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从中可以看出,陈最良是传统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不懂变通,做事死板,思想僵化的老学究典型。但是尽管这样,丽娘还是很尊敬师长,在春香闹学一节中,由于春香对老师的无礼,丽娘严厉批评,说:“死丫头,唐突了,快跪下。看他初犯,容学生责任一遭儿。”这无不体现了杜丽娘良好的家教和自身的高贵品格,她并不是一个娇生惯养、不懂礼数、蛮横无理的大小姐。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直深爱着她的梦中情郎柳梦梅,彼此也信任,其性格的变化随着自己思想觉悟的提高而提高。陈最良先生的《关雎》一课,开启了丽娘的心扉,打开了她情感的匣子。从此忆梦伤春,企盼得遇佳偶,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第十出“惊梦”中:“(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华簪八宝镇,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这都说明了少女怀春,渴望有人心上的落寞感。正如《葬花吟》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依据杜丽娘所处的这些家庭生活环境,不难想象,在长时间受到礼教的压迫后,随着自己年龄、知识的增长,让她渐渐走向了叛逆者的角色,这是一个刚烈、勇敢的女子,让无
- 6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数的人都羡慕并且钦佩。
2、从社会生活环境看王娇娘的人物性格
《娇红记》中的王娇娘是这部悲剧中的女主人公,她纯情美丽、多才持重,与丽娘有着同样的才华和美貌。与其不同的是在面对自己的感情,娇娘表现的更加勇敢。丽娘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离奇的色彩,先虚后实,这是在封建束缚下压抑后的产物。王娇娘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思想观念得到更深层次的。她是个很相信眼缘的人,对待爱情也从不怯弱,不做作。第三出“会娇”:“【前腔】停杯相向,言笑处,风生画堂。他那壁,我这壁,偷情两下频来往。爱他个年少才郎。虽然阻隔筵前花数行,则乍相逢早已私相傍。敢一样神飞醉仙,敢一样魂飞翠乡”。同时,申纯见到的娇娘是貌若天仙、温柔婉约透着灵动气息的女子。从中不难看出,二人一见钟情。娇娘是个思考者的女性形象,她对申纯有爱慕之意,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要嫁给像三哥这样的才郎,才不枉世上为女儿一场。
与杜丽娘不同,娇娘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下,在闺中除了读些四书五经、《女贼》、《女儿经》及唐人诗赋、本朝词章外,还私下偷看了些六朝志怪、唐人传奇以及描写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闲书,这就表现了她性格的活泼、追求自由的渴以及对爱情的憧憬,比杜丽娘思想程度更开放,她因故及今,常常自思,在第四出“晚绣”中:“所以聪俊女子,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至或两情既惬,虽若吴紫玉赵素馨,身葬荒丘,情种来世,亦所不恨。吾今年已及笄,未获良缘,光阴荏苒,如同过隙。每每对花浩叹,不能自已。昨于堂上瞥遇申生,相其才貌,良可托以终身。为此日来,心上眷眷若有所系”。表现了她伤春的情怀,希望得到完美的理想中的爱情。“晚绣”一出中娇娘与飞红的对话可以看出,她明明是伤春,可偏偏不承认,说明了她面对爱情的矜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从小规矩行事,并没有因锦衣玉食而娇生惯养,而处在大家闺秀中的娇娘,在爱情面前就显得有点高姿态和娇羞。
从小生活在贵族阶层的娇娘,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小姐而看不起其他人。择偶方面,她不需要对方是金银珠宝堆满家,富豪富室好枝叶,生怕自己的另一半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了。这说明她对待爱情不势力,但求男才女貌配得佳偶。
娇娘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意识形态领域里提倡个性的必然产物,非常执着于爱情,敢于为了争取爱情而和情人密会,在真情面前显得专一,如第十出“拥炉”:“【前腔】我和你,两意投,欲言时还自羞。痴心女子从来有,您俏相如敢如否?怕则怕茂陵秋草,抛人白头,汉宫红叶,飘残御沟,等闲容易将人逗。甚情由,落花飞絮,干自问东流。(生起揖天介)姐姐不必过虑,小生若有负心,皇天共鉴”。虽然娇娘是一个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不甘屈
- 7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服的女性,但她的这种抗争也带有一定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在“拥炉”一出中,娇娘道:“岂不知男女婚姻,当图长久。兄既有情,当归告尊亲,遣媒说合,安得聊为目前苟且之计?只要两下心坚,事终有济。若事不济,妾当以死相谢”。这些都无不表明,她敢爱敢恨,勇于冲破封建道德束缚,追求爱情自由,但同时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又不得不有所顾虑,和其他女性一样,拥有了爱情之后,仍需要名正言顺,在现实面前爱情还是需要符合纲常伦理。
作品通过对申纯和娇娘争取爱情自由、追求理想爱情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以及渊博学识和横溢才华的展示,将其与荒淫无耻、不学无术的帅府公子进行了对比,尽管帅豹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哥,可娇娘还是逃脱不了封建礼教下的悲剧命运,最后只能以死相抗,这突出她在与命运抗争时表现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当然这也是时代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二)、从生活环境导致的“恋爱观”来看待二者的人物形象
1、从“恋爱观”看杜丽娘的个性化形象
杜丽娘和王娇娘的爱情故事,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爱观。《牡丹亭》写出,她因“忆梦伤春”而死,其中对于她的恋爱观以下面两种说法最具代表性:1、反对包办婚姻。2、以死来追求爱情。可是在这部作品之前的《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它们的情节都有其相似之处,传统的这种说法我是不太赞同的。一般认为杜丽娘的恋爱观是“至情”。“游园”所引发的情起,为后来丽娘的种种表现提供了依据,也是在阴冷、黑暗社会的背景下青春能量的释放。这是一种情感的觉醒和思想的惊醒。
从丽娘的恋爱观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待爱情忠贞、倔强、有自己见解的女性,同时也反应了封建礼教对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的残害。在第三十六出“婚走”中:“(旦)姑姑,奴家死去三年。为钟情一点,幽契重生。皆亏柳郎和姑姑信心提救…【胜如花】(旦)前生事,曾记怀。为伤春病害,困春游梦境难捱”。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丽娘的“至情”思想,让我觉得这份情是永远的,即使时间过去的再久,也一如从前。
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对行将消逝的生命和青春的依恋,在《写真》中得到独特的表现。例如:“(照介)(悲介)哎也,俺往日艳冶轻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徐朔方在解说《牡丹亭》时,这样说道:“在爱情和死亡的较量中,她自豪地宣称她已经在梦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有了情人。
- 8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与其说这是她对春香吐露了真情,不如说她是对礼教宗法制,对死亡宣告她的胜利。”⑧
2、从“恋爱观”角度看王娇娘的人物形象
与《牡丹亭》中杜丽娘不同,娇娘所表现出的恋爱观是追求“生同衾,死同穴”的“同心子”。在恋爱上,更强调“自求良偶”。这就突出了人物思想的独特性和魅力性。她一方面是一个幸运的女子,因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情郎。与申纯第一次见面便暗送秋波,一见倾心。并和诗道:“春愁魇梦苦难醒,日迥风高漏正平。魂断不堪初起处,落花枝上晓莺声”。在“晚绣”一出中,娇娘轻叹:“自古红颜薄命,好花易折,但得个同心子,生同衾,死同穴,相知相重,能如此也就心甘情愿了。”表明了她的恋爱观。正是这种恋爱观才造就了她刚烈、不怕死、重情的人物形象。在第二十出“断袖”中,娇娘泪眼婆娑道:“千缕情丝一颗心,与君啼别泪沾襟。暮暮朝朝思未了,海棠花谢到如今。”这无不突出了她对待爱情的“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另一方面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处在这个黑暗、阴冷的时代,让她不得不投降于封建礼教,以死抗争。
王娇娘的恋爱观体现了她有着向往理想生活和追求美好爱情的性格。从“题花和诗”一出中娇娘写的《喜迁莺》——原无据,行乐处,好景良辰,休把春辜负!一种熏风,几多描画,听缠蛮簧语,又向暗巢偷眼,欲啄花心无路。知墙外待放伊飞,向傍人低诉。这从正面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这是一种勇敢坦率的自白,她渴望拥有爱情真实的爱情。 王娇娘死后,留下一封隽秀的笔迹,写道:“如此钟情古所稀,吁嗟好事到头非。汪汪两眼西风泪,犹向阳台作雨飞。月有阴晴与圆缺,人有悲欢与会别。拥炉细语鬼神知,拼把红颜与君绝”。从中反应出了她对待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虽然认命,但对待爱情宁死不屈的恋爱观,让我们世人不得不佩服,对自己的遭遇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性。
“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候,为此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变成了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朵就是我前世的期望…”(《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两部戏曲中的女主人公无不都是这样绽放自己的美丽,可都没有遇到自己期许的情郎。直到柳梦梅和申纯的出现。其实,作为女子,哪个少女不怀春呢?这是一种生理的自然需求和对封建礼教致命的打击。
杜丽娘因缘而起的爱情让我备受羡慕,王娇娘“同心子”的恋爱观更是让觉得这是如泣如诉的美。爱,应该是不指望报偿的奉献,是长久的等待,是火车上费雯丽带着泪的送别,是春花树下李察波顿越来越模糊的挥手的特写。凄怨感人的故事赚了我满眶热泪,毕竟, ⑧
李建军.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第398
- 9 -
影响《牡丹亭》与《娇红记》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原因之比较分析
悲剧中的美才是永恒而持久的。
这两部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显而易见。杜丽娘的死不是她已有的幸福被破坏,而是纯粹于对爱情的渴望;王娇娘的死是在封建制度下摧残的结果,可见当时的社会把女性束缚到何等残酷的地步。我唯有感叹:梦里思大漠,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阳光第四声。且行且慢且叮咛,踏歌行,人未停。
青春期的爱情就像吸鸦片,不管你是吸了还是没吸,身后总是站一排林则徐。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会像古时女子那样,坚守自己的感情,钟情于心中的唯一,即使知道自己面对的感情会是一段又一段的悲剧,我们也仍然会在盈眶的热泪中感受着一份甜蜜的忧伤。
参考文献
[1]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124页
[2]刘瑞昌.以情格理 生死以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19卷.2003.9 [3]张雪静.鲁建荣.娇红记[M].三晋出版社.2010.第2、8页 [4]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作者题词.第55 [5]王阳明.传习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卷六
[6]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第285页 [7]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第285页 [8]李建军.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第398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